中国朝代众多,位居相位的官吏灿如星河。其中,被当代伟人毛泽东最为仰慕的有两个。一个是唐朝宰相姚崇,毛泽东在阅读《资治通鉴》所载“十事建言”时批注:“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称赞姚崇是“大政治家”。另一个是宋朝的参知政事范仲淹,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而范仲淹却兼而有之,是“办事兼传教之人”。如今,这两位都安息在万安山下,两个墓园相距仅仅200米。这一奇异的地理文化现象吸引着我的好奇心,早就想去实地踏访一番,以了却向往已久的愿望。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策划中的《踏访唐宋》写作计划需要涉及大量的唐宋人物。而写这两朝人物绝对绕不过姚崇和范仲淹。于是,我便有了踏访这两位相辅墓园的成行。
我先去拜谒“姚园”。
姚崇墓园位于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我驱车在伊阙收费站下高速,沿万安山南麓的一条乡道直接驶向姚崇墓园。路两侧的阡陌纵横,田野一片丰收景象,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翻动着葱绿,如同给大地覆上了一条厚厚的绿毯。目光所及,万安山层峦叠嶂,巍然耸立。因为有了姚崇、范仲淹等在山下安息,这座山便成了名山。它东接巍峨的中岳嵩岳,西达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伊阙,共同构成了洛阳城的西南屏障。从唐代起,万安山南麓至曲河一带就被视为风水宝地,诸多重臣名流选择这里作墓地。姚崇在世时,就在万安山之阳、许营村北的空旷田野上圈地葬母,并嘱家人将此作为自己“万安”之地。至今,他已在这片黄土下静静地躺了1300年。
我径直来了墓园前,见一座新建的仿古门楼闭门落锁,门楣上悬挂着“姚园”匾额。门外广场上,晾晒着庄稼人刚收打的油菜籽,一对农民夫妇正在那里劳作。我打过招呼与之攀谈,他们告诉我:“这里经常不开门,平时也没啥人来,你要看就从倒了的院墙那儿进去吧。”其时,我已看见墓园东面的围墙坍塌了一个大豁口。墙内挖了一个大土坑。我通过围墙豁口进入园内,不大的墓园顿时一目了然。前院的姚公祠显然刚建成不久,没有丝毫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倒是大门两侧廊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高度概括了姚崇的一生:“一身忠智三朝辅相铸盛世,十卷文章千年遗教泽国人。”祠堂铁将军把门,我隔窗看室内场景,祠内立有新塑的姚崇金身像,墙壁上绘有展示姚崇生平事迹的壁画。殿内零乱地摆满了一些展架和物品。
祠后墓园正中即为姚崇墓,墓为圆形,石板砌圈,封土成冢,青草覆顶,高约5米;墓碑上,竖刻着“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墓”一行金色大字;二龙抱珠的碑帽上有“千古流芳”四字篆书;碑阴刻有《重修姚崇墓园碑记》;碑座和碑前放置的香炉上,刻有“姚崇四十二世孙保奇敬献”字样。我围着墓冢绕行三周,表达对这位先贤的缅怀之情。然后逐一阅看园内矗立的几通石碑上的文字,这些都不是原碑,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姚氏后裔陆续立的碑。除复制的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墓碑外,其余多是姚崇后裔和姚崇文化研究会所立的纪念碑和功德碑。从墓碑记述的文字上,我大致知道了姚崇墓的境况一一
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姚崇逝世,次年二月葬于其母刘氏太夫人坟茔之侧。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四代孙蕲州黄梅县令姚倩,五代孙谏议大夫姚助、姚栖云等。原姚崇墓规制宏大,陵墓高大,可惜在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毁,幕砖亦被作水利渡槽用。惟墓地西北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峤之所书,是至今尚存的见证姚氏家族墓地历史的珍贵文物,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助等四通碑。2018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姚崇墓前默默伫立,凝视着眼前的这一抔黄土,怎么也和唐朝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宰相联系不起来。但我在想,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客观存在,姚崇也是唐朝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物,而且,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姚崇又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具有深度影响的人物,他以自己立下的丰功伟业,创造了唐朝属于他的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辉煌。此时此刻,在姚崇的墓前,我的思绪在放纵奔流,浮想联翩,绵绵思维尽情地翻阅唐朝的历史长卷……
开元元年(713年)十月,渭河之滨的新丰(今临潼)一带,旌旗猎猎,人嘶马鸣。唐玄宗李隆基身着戎装,骑着骏马,在这里阅兵、围猎。
三个月前,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干掉了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控制了朝政,自武则天以来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归于稳定。29岁的大唐天子意气风发,改年号为“开元”,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效先祖太宗,开创大唐新纪元。于是,他迫不及待地集结数万大军,率文武大臣阅兵骊山,围猎渭水,以彰皇威。
阅兵同时,唐玄宗还有一个目的,借机考察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姚崇。他要遴选一位称职的宰相,辅佐他实现开创大唐盛世的梦想。
唐玄宗秘密召见姚崇,让他一起骑马围猎。姚崇此时虽已63岁,但身板硬朗,且久经战阵,马上功夫一流。他随着皇上的节奏,时而纵马奔腾,时而搭弓射箭,时而并辔缓行,与玄宗配合默契,玩得玄宗十分畅快。
打完猎,君臣对话进入正题。唐玄宗向姚崇询问朝政中的各种难题,姚崇成竹在胸,从容剖析,对答如流,听得玄宗频频点头,连连称是,按捺不住地说:"我要马上任命你为宰相"。不料,姚崇并未受宠若惊,而是一口气向唐玄宗提出了10个问题。《新唐书·姚崇传》对此事记载甚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寝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巨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建言”,用今天的白话表述,就是姚祟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归纳了10个事关国家治理和唐朝兴衰的问题,问唐玄宗能否做到,如果唐玄宗不接受这些建议,他宁可不任宰相。这10个问题是:一、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二、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能否不再贪图边功;三、能否对宠爱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四、能否不让宦官参政;五、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六、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七、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八、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九、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十、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这10条切中时弊的建议,言简意赅,直言不讳,字字珠玑。姚崇一句句地问,玄宗一条条地应承,听到最后,玄宗不禁潸然泪下,说道:“朕能行之”。遂拜姚崇为相。云蒸霞蔚的“开元盛世”,就此拉开大幕。
开元以降,历代名君贤臣及史学家对姚崇及他的“十事建言”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赞曰:“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姚崇生活的时代,唐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朝廷并不安稳。从武则天掌权实行铁腕统治,到“神龙革命”后中宗即位,韦后干政,睿宗登基后太平公主图谋篡位,再到玄宗发动“先天政变”,朝堂上充满腥风血雨,官员随时都有翻船的可能,甚至被杀戮的危险。身居朝堂中枢的姚崇能三朝为相,三起三落仍得以自保和善终,这需要多高的政治智慧啊!
姚崇去世后,当朝宰相张说为其撰写了神道碑文,这是一篇价值极高的碑文,围绕这个碑文,还留下了一个“死姚崇犹赚话张悦”的故事。
张说一生曾三度为相,执掌天下文学30年 ,大唐诗坛的兴盛与繁荣,与张悦有直接关系。他诗文兼擅,推藉后进,位高望隆,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人称为“大手笔”。姚崇与张说都是名重天下的人,同朝为相多年,但由于性格和执政理念不同,矛盾很深,暗地里相互猜忌、拆台。相传姚崇病入膏肓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特将儿子叫到床前嘱咐道:“张丞相与我素来不睦,将来可能会毁我名声,报复你们。他这个人生活奢侈,特别喜欢珍贵的珠宝玉器。假如有一天我死了,他出于同僚礼节,必来吊祭。你们就将我生平积下的珠宝器皿摆在我的灵帐前。他如果看都不看一眼,你们就要特别小心了;但如果他很注意这些东西,你们就不要忧虑了,将那些珠宝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后,你们马上誊写,呈报皇上,并准备好石碑,皇上审阅后立即刊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过几天他一定会后悔,那时候他会以修改文辞为由派人来索取碑文。你们就告诉他,碑文皇上已经审阅并刻好,还可以带来人去看看刻好的碑。”
姚崇死后,张说前来吊丧,盯着灵前摆放的古玩珍宝,看了又看。姚崇的孩子们就完全按姚崇的吩咐做了,顺利得到了张说撰写的碑文。碑文写得非常全面,详叙了姚崇的生平,褒扬了姚崇的功绩,据说是当时最好的墓志。其中有:“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育之功存”的评语,大意是说,您承担着国家的重任,就像擎天柱一样,在著名人物的行列中,应该有您的位置;像四时运转一样,您化育养育万民。过了几日,张果然推说要修改碑文,派人来姚家要文本。姚崇的孩子们说碑文已经皇上审阅并刻好了,并带张说派来的人看了刻好的碑文。张说听后懊恼万分,抚着胸口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才智赶不上他啊!”
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后世多有存疑。不少人认为,姚崇和张说虽有矛盾,但都属正人君子,不会如此势同水火。姚崇为人多智,办事手法变通,其才干之出众、政绩之斐然,为朝野所公认,所以他干事很多,并没招来多少嫉恨。真实的情况是,姚崇临终前,确实为子孙留下十分智慧的遗言,并且洋洋洒洒一千多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遗令诫子孙文》。在这个长篇遗嘱中,姚崇首先要求为其薄葬,说厚葬是非常愚蠢的:埋时死者夺活人的东西;埋葬后还不得安生,容易被活人惦记盗墓。他告诫子孙,你们可別干这蠢事,为他举行葬礼时,不要搞道场什么的,如果怕被人说不孝,走走过场也就算了。他还在遗嘱中说,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也败坏先人的名声,被人耻笑。于是提前将田园资产“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至今,在新安张坊故居的千唐志斋中,保存有姚崇四世孙姚倩的墓志铭,从中可知,姚崇去世百年后,他的后世子孙还合族居住在洛阳慈惠坊,长幼有序,彬彬有礼,家族兴旺。
“三朝为相铸辉煌,一抔黄土尚巍然”。走出“姚园”,我望着远处隐隐的万安山和眼前滚滚的麦浪,留下深情的敬仰,向着西北方向的范仲淹墓地“范园”走去。范园与姚园相邻,据说,范仲淹很崇敬姚崇,一心做姚崇这样的名相。他在为母守丧期间,应邀到嵩阳书院讲学,路经万安山时,顺路拜谒了姚崇墓,见这里风水好,姚崇、张悦等多位大唐名流都安息在不远处,从而萌生了选这里为家族墓地的想法。从两人墓地布局看,范仲淹特意将墓地建在姚崇墓西边靠后的位置,其中显然隐含着他对姚崇的尊重。但范仲淹不会想到,他所景仰的姚崇,墓地惨遭破坏,若不是后裔中出了几位热心人仗义呼吁,引起政府重视复建保护,恐怕已遗迹无存了。而范仲淹墓因被作为“国保”,至今保存完好,瞻仰者络绎不绝,风头远超先贤。
古往今来多豪杰,唯有贤者留其名。说实在的,姚崇也好,范仲淹也好,墓地保护等级的高低,并不代表生前身份的高低,那只不过是后人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需要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而已,对死者来说,已无任何意义。历经千余年岁月风尘,蹚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易旗换帜,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欷歔喟叹。姚崇与范仲淹两位先贤名相的英灵早已化为泥土,与伊洛山川的皇天后土融为一体。但他们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他们的学识、人格和文化精神,代表着唐宋两个王朝的两座高峰,早已名垂竹帛,辉映在华夏璀璨的星空,令人高山仰止,千古流芳!
望着隐隐的万安山,我留下深情的敬仰走出“姚园”,向着不远处的范仲淹墓地“范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