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并非不可置疑
迪丽瓦拉
2025-07-06 06:03:02
0

目前中国的初中、高中历史教材都认为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写到:“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而统编版的历史教材也没有改变以上的描述。

中学历史教材的说法并非就是完全正确的,其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开始的标志也并未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产生时间还具有争议,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了汉朝;关履权、周谷城等认为产生于隋朝;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人这认为开创于唐朝。

要想搞清楚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那我们弄清楚科举制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察举制实行于汉朝和蜀汉,主要是由地方的州郡长官向中央推举人才,其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两科。九品中正制推行了魏晋南北朝,是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是由中正官来品评人物,划分等级,然后进行了录取,名义上侧重于人物的德行和才能,实际上是根据其出身门第来选拔。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工具。

察举制的科目

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的意思就是“分科选举”,不过我们说的选举不是推举、面试,而是笔试,也就是考试选举,如果不是考试选举,那就只能是察举制了。科举制和以上的制度相比,具有了三个特征,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是科举制:一,科举制主要是通过考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二,“投牒自试”,可以自由报考,不分门第出身,也不需要地方官员的推举;三,形成定制,考试定期举行,而不是临时进行。

东汉太学讲学画砖像

根据以上的三个内容,我们就能够明确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了。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于汉朝,是因为汉朝有考试录取的现象。西汉时期,太学会定期举行“设科射策”的策问考试,考试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官职。不过,这只是运用于学校之中,并没有推广到社会,因而不能算是科举制。况且早在西周的官学中就有了考试录取的现象。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盛行,就连汉朝学校中考试录取的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了,基本上是按照门第出身来录取。所以魏晋时期产生了“士庶天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到了南北朝时期,寒门逆袭成为了帝王,寒门庶族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当时的门阀士族虽然还是位居高位,掌握政府的关键要害职位,但是他们对军务、政务不感兴趣,追求清闲享乐,以至于实际处理政务的下层官职变得重要起来。为了在社会上录取到实干型的人才,南朝政府开始推行了局部的考试录取。例如南齐有秀才科的策试,南梁时立五经馆,寒门也可以入学,最终通过开始而录取。当然,这些形式未脱离汉代太学“设科射策”的范畴,但是对后来科举制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到了隋朝,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那么隋文帝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弥补选官制度的空缺呢?我们来看看史料记载。开皇七年,隋文帝下令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很明显,隋文帝实际上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也就是规定地方官方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而隋文帝时期的察举科目主要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类似于汉朝的孝廉。

既然隋朝是推行的察举制,那么隋炀帝的政策也就很好理解了。607年,隋炀帝下令诸州荐人,分为十科。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整个隋朝,也就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察举录取。

隋炀帝

而关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目前也有争议。翻遍《隋书》和隋代文献,没有关于隋炀帝设进士科的记载。不过小编依然认为隋炀帝的确创设了进士科,但是这仅仅是察举制的一个录取科目而已。什么是“进士”,就是隋炀帝设置的十科中的“文才秀美”,也就是按照人的文学水平才录取,和汉代的秀才和贤良文学等科目比较相似。如此得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只是对察举制进行恢复和发展,并没有开创科举制。

到了唐朝,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唐高祖李渊在621年下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622年,李渊再次明确规定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的寒门也可以“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这便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了。

首先,明确提出了不需要经过地方的推举,士人可以自己带着家谱去报名,不需要经过地方长官的审核。其次,规定了考核的方式就是考试,先在县里面考试,合格后在州里面考,最后都合格了才能“入贡”,也就是入京赶考了。这就是中国层层考试的开端。第三,规定了考试和录取的时间。综合起来,唐朝的考试录取已经形成了长期推行的制度,这就是科举制。

当然,科举制是从汉代的察举制和太学“设科射策”演变和推广而来,其中的科目必然受到两者的影响。如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许多科目的名称还是沿用了察举制的名称。而唐朝的科举制还保留了一些察举制的色彩,如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言、书、判,分别是相貌、言行、书法、逻辑思维,这些就有比较明显的察举制色彩。

综上所述:汉代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度,而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而科举制的源头,是汉朝察举制的部分科目以及太学“设科射策”的考试,到了南北朝“设科射策”的考试逐渐增多,为后来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朝初期,将“设科射策”考试推广到了全国,并且允许士人自由报名,形成了定制,于是便产生了科举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她... 文|历史追不停 她一生只嫁过两个皇帝,却当过六次皇后,只因长相太美。 蔡东藩曾这样说道:“靳康有女,...
原创 为... 在封神演义的小说里,残暴不仁的纣王,建炮烙、造鹿台、建酒池肉林、敲骨验髓、剖腹验孕、挖比干心。 纣王...
原创 高... 一直以来,我国南海、台海麻烦不断,如今台海局势的不稳定更是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众多纷扰的源头却是 蒋介...
原创 6... 要说中国历史上轶事典故最多的皇帝大概非朱元璋莫属了,从政治到美食,从文化到建筑,各个领域都有朱元璋的...
原创 河... 县衙是古时候的一个说法,如今还保存完好的县衙见证了古代地方官办公的地方。 位于河南的新密县衙,距今...
百多年前,外国建筑师镜头里的中...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
原创 中... 1996年,有报道称安徽涡阳县发现了千年圣人老子故乡的遗址,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反应最...
原创 唐...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题材,也有很多的文学著作流传千古,唐朝时期,诗词盛行...
原创 唐... 中原王朝的北疆防卫问题由来已久。由于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差别,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代开始就不时南下侵扰...
透过文物看“雨水” 中国农耕文... 央视网消息: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也有着展现雨水节气自然...
宋朝皇帝为啥不穿龙袍?也不称皇... 在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从秦朝黑衣到唐代黄袍,再到宋代红袍,每一次色彩选择的背后,都暗藏着一套以“五德终...
原创 清...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里,对犯罪行为的惩罚通常是相对简单而直接的,而回顾清朝时期的刑罚方式,不禁令人觉...
原创 一... 家庭的命运,常受着积善和积不善的影响。正如俗话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一...
从“魔童”到“顶流”,哪吒千年... 2月18日 中国电影迎来里程碑时刻 《哪吒之魔童闹海》 以超过123亿的成绩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哪吒—...
到这座博物馆,赏“千峰翠色”(... 本报记者 李中文 窦 皓 图①:三件“镇馆之宝”。金凯华摄图②:歌舞剧《陌上花开》海报。杭州歌剧舞...
原创 广... 广西自古民风彪悍,有尚武之风,因此有“天下狼兵出广西”的说法。广西出“狼兵”,也出将军,最为让人熟知...
原创 唐... 要说唐朝最凶残的将领,估计大家第一时间会懵圈,因为唐朝厉害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就...
原创 唐... 滨哥侃历史原创:探寻国宝系列(1),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从今天开始,小编给大家讲解中华国宝系列,借此...
明代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和价格指... 明代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和价格指南 明代龙泉窑瓷器:历史瑰宝的价值重估 在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明代...
原创 李... 在汉献帝离开后,“长安双煞”李傕和郭汜最终得到了怎样的结局? 郭汜最后没能逃脱部将伍习的冷刃,被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