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具有争议的两淮保卫战,陈粟意见分歧,粟裕认为此战并没有失败
迪丽瓦拉
2025-07-08 06:01:58
0

1946年中旬,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反动派拒绝各方和平建国的建议,撕毁了双十协定,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我党的华中解放区毗邻南京,开战以后自然首当其冲。

国民党二级上将、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调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于七月中旬开始全面进攻华中解放区。

与守卫解放区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展开攻防战,时间长达两月有余。

由于两大野战军身处敌腹,兵力相差较大且南北分散,协调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看清敌人的谋划。

又因为当时天气多雨不利于行军,导致我军未能及时守住两淮地区,只能撤退。

华野苏中大捷,山野泗县受损

自华中战场的战役打响以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该地区丰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我党军队的物力补给和人力补给的来源地。

于是暂缓了中央军委令其北上徐州与山东野战军合兵共抗徐州的命令,集中第一、第六师和第七、第十纵队共十九个团三万多人的兵力在苏中解放区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傲人战绩。

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军心士气,使国民党在苏中地区不敢北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个解放区的民心士气。

苏中战役后,山东野战军指挥官陈毅根据当时战场形势判断,在华中解放区境内,苏中地区的敌人已经颓败,士气低落,当前要考虑的只剩淮南淮北的敌人。

此时杜聿明的中央军在淮南,第八绥靖区司令员新桂系将领夏威率领的第七军在淮北。

陈毅得出判断中央军装备优良,合作紧密,部署有条不紊,要想改变现有的华中局势,只能从淮北的桂系军团下手。

按照判断,在8月7日晚间,陈毅组织山东野战军的第8师和9纵攻击国民党第七军驻扎的泗县,凌晨时分便已经攻入了泗县。

但是由于我军兵力不足,守城的一七二师始终不愿意投降,反而负隅顽抗,泗县火光冲天,导致我军迟迟不能占领全县。

而此时又天降大雨,山东野战军的火炮严重不能跟进,援助的兵团也被河水阻塞。

时间一久,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一七一师慢慢突破了我军的阻击线开始增援泗县,陈毅无奈,只能放弃泗县,命令部队撤出战场,最终此战山东野战军伤损上千人。

我军休整,国军急行军直扑两淮

战争持续到了八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已经占领了朝阳集等地区,华北局势已经十分严峻。

中央考虑到华北局势,决定让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山东、山西、河南和河北的解放军配合华中解放区作战,从陇海路东段攻击徐州,可是这并没有奏效。

国民党高级军官陈诚在徐州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将整编74师和26师的一个旅从淮南再次调到淮北,打算以徐州为中心,从东西两个方向打击我军。

华中解放区方向,国民党国民政府高级将领李延年指挥整编74师,69师,第七军向宿迁进攻,华中局势更加严峻。

泗县之战以后,山东野战军一直在泗阳休养生息。

8月26日,陈毅向中央高层做出汇报,说出了此时山东野战军下一步军事部署的三种选择方案:

一是以山东野战军的二纵、七师、八师继续攻打国民党整编28师,二是在泗阳附近休整军队,为期一个月,三是南下与粟裕合兵。

由于泗县战役的失利、军队的损失,陈毅本人向中央更推荐第二种方案。

可是中央回电:我军已经没有休整一个月的时间了,长时间的休整只会让敌军的士气增加,自己的士气受损,所以陈毅指挥的军队应该到睢宁与敌军作战。

事实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

8月底,国军67师,74师已经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宿迁,睢宁,第七军的两个师也已经到达泗阳以北,同时还以一支部队由宿迁佯攻沭阳来迷惑陈毅,企图直扑两淮。

此时的山野已经没有时间休整了,大战一触即发。

兵力不足,两淮失守

9月6日,国民党徐州总部给出一线部队出最后命令:用最快的速度打下淮阴,淮安,为了大局,苏北的战事必须马上结束,完成对解放区的切割,包围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

其作战部署如下:李延年获得授权能够指挥华中战场所有一线作战部队,国军第七军正面攻击泗阳吸引山东野战军注意力,掩护七十四师直扑两淮,而六十九师坚守宿迁。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华中解放区的两大野战军对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产生了明显的分歧。陈毅为华中战场的僵局提供了三种解决方案:

第一是转移兵力到沭阳面对以为会到来的七十四师和六十九师,而事实上这只是国民党军的虚招,山东野战军的离开会导致华野第九纵队坚守淮阴的风险和难度加大,两淮兵力严重不足;

第二是与桂系军队作战,可是他只有两师左右的兵力,其实是不划算的;

第三招便是等待合适的战机,我野战军按兵不动。

陈毅以为国民党军会将沭阳作为重点攻击地区,所以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而粟裕认为此方案会导致两淮的兵力空虚。

因为战前华中野战军于解放区南部仅有35000左右的兵力以及部分民兵,现在山东野战军北调,华中野战军的兵力只会更加吃紧,而两淮失守的后果是野战军在解放区彻底的处于被动局面。

粟裕的想法与之前一样,山东野战军停止重新兵力部署,留在泗阳。

粟裕开始了自己的建议,他向陈毅和中央打电报。

建议山东野战军停止兵力重新部署,继续在泗阳攻击敌军,否则淮阴和淮安丢了,华中解放区的局势会瞬间改变,任何一个人很难担负这个责任。

9月7日,陈毅看到粟裕的建议后亲自前往淮安和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张鼎丞讨论第一种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于是放弃了粟裕的建议并于9月8日按照第一个方案重新部署淮北的兵力,山东野战军开始向泗县,宿迁和沭阳移动。

看到最新的军队部署,粟裕立刻就致电陈毅。

指明这样的部署只会给国军进攻两淮开个口子,到时候北调的军队必须被迫回援,江苏的军队全面失守,国军会从三个方面包围我军。

如果陈毅仍然坚持山东野战军北调的部署,那么请一定留下第二纵队在当地阻击国军,防止国军南进,否则战局恶化,没有任何人能对此负责。

9月9日,陈毅给粟裕再发电报,称华中解放区的局势已经发生改变,国军第七军已经向泗阳,沭阳方向运动,我军需要观察国军的后续动向。

若国军东进,则在当地伏击他们,否则我军就西进宿迁等地,这样军队至少也能在鲁南地区立足,而粟裕在部队北调期间应该尽快攻克海安。

收到陈毅的回复以后,粟裕没有放弃,仍然企图改变陈毅的想法,他说海安和两淮相比,两淮的安危更加重要,他应该率领军队北上防守两淮而不是攻打海安。

可惜时不我待,在陈粟二人电报商讨部署的时候,快速行军的国军已经向解放区张开了獠牙。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场形势千变万化。

国民党军队如粟裕所预料的那样,9月10日,国军以闪电战的方式发动进攻。

整编28师和74师并没有像陈毅预料的那样向沭阳方向运动,反而从宿迁沿着大运河南下攻打洋河镇和仓集,并和第七军进攻泗阳,国民党军队直逼淮阴。

可是,山东野战军先前的部署和国军的行军方向南辕北辙,此时陈毅没有办法,不能置两淮安危于不顾,于是再次调整了军队部署,接受了粟裕停止攻打海安的建议。

并令华中野战军第五旅和第十三旅北上和山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合力抗敌,保卫两淮。

此时中央军委也接收到了陈毅的电报,毛泽东立刻致电陈毅,粟裕:

粟裕立刻率领主力奔赴两淮配合山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军,而陈毅此时应在粟裕赶到之前挫伤敌人一两个旅,阻塞其南进。

粟裕接到电报后立刻停止了对海安的攻击,调兵北上,可惜苍天无眼,在这危急关头,天降大雨,海安距离两淮大约250公里,沿途水网密布,道路泥泞。

粟裕知道,他没有办法及时增援两淮了,他寄希望于山东野战军能分兵拱卫两淮。

可是南下的山东野战军被国民党第七军纠缠,也不能及时地增援两淮,于是两淮的兵力就只剩华中野战军第九旅,两淮情势已十分危急。

1946年9月11日,国民党整编74师,28师和第七军向淮阴城中的华中野战军第九旅发动了进攻。

9月12日国民党军第七军,占领了泗阳,之后,七十四师越过泗阳向淮阴城进攻。

9月13日,七十四师占领了袁庄和徐庄,我军九纵副司令员饶子健率军反攻无果后,不得不退守码头。

9月15日,华中野战军第13旅已经成功赶到淮阴。

由于旅长皮定钧因为刚到淮阴,所以不了解敌方军的水平,他命令本旅的三个团反攻国军,结果第13旅对国民党七十四师发起了九次反攻,均被击退,伤亡较重。

9月15日晚间,淮阴已经四处受敌,敌二十五师攻于城东南,西南方向为敌七十四师,城西方向为敌二十八师,西北方向为敌四十八师。

而淮阴城内我军只有九个团的兵力,却要挡住敌人三个师50多个团的进攻。淮阴城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兵力的严重不足使淮阴的失守不能避免。

9月16日,我军不得不扒开大运河堤,将城西,城南变成泥泞水乡,用来阻止敌军的进攻。

9月17日,陈毅给粟裕发电报,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战场局势十分痛心疾首,将努力挽救战局,承担责任,以后将更加尊重和重视粟裕的建议。

9月19日,我军主动放弃淮阴城,山东野战军撤离到涟水地区休整。

9月22日,淮安被国军第七十四师侵占,我军彻底撤出两淮地区,两淮之战自此告一段落。

分析

两淮战事失利的重要原因是:

一是兵力部署不合理。此战我军兵力本来就落于下风,却未能扬长避短,企图守住广阔的战线而不能合兵一处给予国军痛击,反而这样的结果导致两淮兵力不足,国军有了可乘之机。

二是我军对敌情没有做到客观合理的分析。我军此时面对的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而此时我军尚不具备和装备精良的国军决战的能力,一度造成了战局混乱。

三是指挥配合不当。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并非上下级关系,二者之间的配合需要军委的命令才能实现,这导致了战场战机的缺失。

我们不得不承认,两淮的失守对我军士气确实造成了影响,我军缺失了来自盛产谷物的江苏的补给,军事上处于被迫阶段,和其他解放区的联系也变得十分困难。

但是对于我军来说这却不是一场败仗,这是更像是解放战争前期对于国民党军的一场试探。

第一,此战有效地麻痹了国民党军,国民党军信心大增,几乎到了膨胀的地步,认为我军没有优势的火力和空军,今后的战争进行我军必败无疑。

战后的国军十分瞧不起我军甚至电台通信都不再加密,而此草莽行为极其有助于我军的战略部署。

蒋介石甚至开始做起彻底平定苏皖的大梦,他鼓励部下道,淮阴淮安已经攻克了,江苏和安徽的平定也快了,希望前方将士再接再厉,平定剩余野战军。

第二,同时我军也摸清了国军王牌主力军的实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察觉到了自身还不够强大,坚持前期的战略防御仍然是第一要务。

应该避免和国军主力部队的直接对抗,国军的有生力量需要的是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去消灭的,而此战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4000余人,对敌军造成了沉痛的打击。

第三就是军队之间的配合与指挥的问题,此战有效地锻炼了我军的协调能力。

战后陈毅虽然向中央检讨自己,而中央军委仍然相信陈毅的能力,表示陈毅和粟裕两人是密不可分的,两人同心就能获胜,两人离心分散就会失败。

同时,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和山野从此在作战部署上需要统一指挥,陈毅粟裕分别任职司令员、副司令员。

也是此时的这个决定,为日后鼎鼎大名的华东野战军的成立埋下了伏笔,这一决定使我军战斗能力得到了加强,敌强我弱的战场局势正在悄悄改变。

粟裕战后向军委总结经验的时候,认为我军此战并没有失败,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我军仍然是“小米加步枪”。

从战略上讲,两淮之战中我军更应该主动撤出淮阴、淮安,以保存有生力量,慢慢发展,这一观点毛主席也是认可的。

这一观点,也在几个月后的孟良崮得到了证实。

我华东野战军经历几场战役的锻炼后,装备、技术和实力得到发展后,在孟良崮一举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场的局势。#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自从《三国演义》被搬上银幕后,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诸葛亮,也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诸葛亮的。 但,诸葛亮真...
原创 南... 在世界历史的版图变化历史中,我们大家不难发现曾经辉煌或者庞大的大国在经历过一些政治事件之后被分割成若...
原创 越... 在1965年冬天,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的考古现场,一场引人瞩目的发掘活动正在进行。考古人员聚...
原创 秦...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秦始皇作为第一任帝王,其在位时间却不足四十年,而刘邦,推翻秦朝并与项羽争霸的...
原创 宋...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青年人,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而抒发自己的郁气。宋朝也不例外,宋朝有一位人...
原创 雍... 谈及皇位,那是一个无情的帝王家。这个宝座代表着无上的权力,让统治者拥有整个江山,令天下臣民俯首称臣。...
原创 1... 在1981年9月,这一天对于一个叫乔清陆的越南飞行员来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带着9个...
原创 朱... 为何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立即就把郑和下西洋的计划给停掉了?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下西洋耗费巨大,更是因为下...
原创 七... 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简直就是世家大族们的天堂。 那时候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人,还有一种是士族。 ...
原创 溥... 今天和各位聊一个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爱新觉罗·溥杰。 谈溥杰,就不得不提溥仪。溥仪是溥杰的亲哥哥,...
原创 秦... 今天是我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系列的最后一位,也就是秦琼,秦叔宝。本来我打算标题和前几期一样,按部就班的...
原创 李... 李悝(公元前450-公元前390年),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法家的鼻祖。据说是孔子...
原创 将... 中华五千年的封建历史,更迭了多少的朝代,替换了多少的帝王,而古代科技不发达,农耕时代,许多无法理解,...
原创 马... 马嵬驿之变其实是军方和政界共同操作的结果,但这个操作并不是太子李亨来主导,或许李亨知道军队有不满情绪...
原创 南... 宋朝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最特别的一个,它既有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这样的贤明之主;也有宋徽宗赵佶...
原创 古... 前言: 在古代历史上,北征这个词很少出现,反倒是北伐的使用频率极高。为何向东西南出兵都用“征”字,向...
原创 都... 题记 提起隋炀帝,不得不提他的传世之作——京杭大运河。可是,“炀”一听就不是什么好词,是“差评”,文...
原创 梁...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常常出现“虎父无犬子”的现象,而中国近代革命先驱梁启超先生的儿子梁思成便是其中之一...
原创 美... 引言: 麻烦制造者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是,不该他管的事情,喜欢多管闲事,不该他过问的事情,非要横插一...
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万里“归”途 中新社成都8月6日电 题:美国华裔青少年的万里“归”途 作者 单鹏 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到中国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