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夕,江防要塞司令部的几个国民党高官正在热火朝天的搓着麻将。满屋的乌烟瘴气,一个中将调侃道:这一圈下来,李司令输的够惨的。
江防司令李襄南大概是输急眼了,张嘴就来:
老头子把半个江山都输了,我这还叫输?
刚说完,几个人就感觉后脊背发凉。
抬眼一看,老蒋就站在对面。
按照一般的电影处理方式,此处应该是老蒋大发脾气,李襄南跪地求饶:我为校长负过伤!我为总统立过功!
老蒋大骂:娘希匹,拖下去!
门口传来两声枪响,嘭嘭,啊啊……
电影《开国大典》拍摄这一场戏时,导演李前宽可不想如此俗套。在他的《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我要让戏“静”下来,这时候越静,火药味就越浓
。
在电影中,老蒋面沉似水,走到作战地图前一摸,
文件夹上落了一层灰。看来这帮司令、长官、大员们已经疏于防范很久了。
老蒋一个转身:谁输了?我替你打。
说罢,卸下白手套,熟练的摸起麻将牌来。
几圈下来,身边的几位司令官都输麻了。大金戒指、大金链子、大金表、忙不迭的往外掏。
老蒋把赢来的钱和物品全部扣在李襄南的军帽中,然后说出了著名的金句: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
接下来,老蒋话锋一转,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拜托。
言毕,转身就走。
在拍摄这场戏时,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跟导演李前宽起了争执。孙飞虎敏感的察觉到,这段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乃反映老蒋性格的“戏眼”所在。他认为:蒋介石要连喊三声“拜托”,
一次要“郑重”,
一次要“庄重,
一次要“凝重”。
孙飞虎之言不无道理,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却认为只能说一次,因为对于堂堂委座来说,“拜托”一次就了不得了,连喊三次,那就是“自掉身价”。
不但平白辱没了身份,还冲淡了“拜托”的意味。
最终,导演说服了演员,在表演这段时“拜托”二字还不能说的太大声,要从嗓子眼轻轻“挤”出来,说出一种虎落平阳的“不得已”。
一抬腕,一拱手,一环视,戏就有了。
电影拍出来之后,果然很有味道。
京戏看的是韵味,电影看的也是韵味。
《开国大典》之所以百看不厌,全在这些传神的细节当中,这段戏也是越品越有嚼头。
彼时,老蒋已经下野。夜里被噩梦惊醒,连忙跑到江边要塞视察。却看到门外哨兵睡觉,屋内将军赌博,他不可能不发脾气。
但是,他往地图前面一站,稍微冷静一下,就能改变态度。
毕竟自己前面已经发表了“引退声明”,早已不是三军总司令,此时还要强行发号施令,肯定不合时宜
。
更何况,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已经十分低落,想要保住江南这“半壁江山”,
就要忍气吞声,还要拉拢李襄南这样的人,决不能在临战之前“小不忍则乱大谋”。
李襄南一开始称呼老蒋为“校长”,老蒋则称其为“仁兄”。既表现了蒋介石的随机应变,
更表现了他的老谋深算。一把牌,一兜钱,就能让对方感激涕零,这才是顶级PUA大师的“政治伎俩”。
蒋介石赌桌上确实赢了,
却早在三大战役中,把底牌全“梭了”。
这么精巧的戏剧安排,就连同时期的港台导演们也忍不住击节赞叹。李前宽导演并未将老蒋塑造成一个传统的“反面人物”,而是用暗示的方式,将老蒋当年混迹上海滩十里洋场时学到的一套“本领”还用在了“激励”手下上。
牌桌上,蒋介石的三个对手,居然都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如果放在平时,能跟蒋校长面对面搓麻将,那是出去能吹一辈子的牛逼。
放在此时此刻,大兵压境,大祸临头的不祥之兆早已让他们惴惴不安,哪里还有什么打牌的心思?
即便是老蒋的手气再臭,三个人哪怕是赌神附体,也得让校长赢个“屁胡”。
几个人打牌时,战战兢兢,战战栗栗,颤颤巍巍,乖乖输钱给老蒋,就当买个“心理安慰”。
老蒋的一番表演,彻底感动了李襄南。他捧着老蒋替他赢来的一堆钱,在后面激动地喊道:委座,李襄南与长江共存亡!
在我军突破长江防线之后,李襄南手提冲锋枪,果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然而,在历史的滚滚车轮面前,又是一只可怜的螳螂罢了。
此时的蒋介石,也只是将这些将领们当做迟滞我军的“炮灰”,自己则带着一家老小,金银财宝,施施然当岛主去了。
这正是:
千里堤坝溃江边,一叶扁舟漂去远。
铁军南征追穷寇,东方欲晓夜将阑。
为了拍好这段戏,导演和编剧不知道翻阅了多少资料,采访了多少蒋介石的“门生故吏”。甚至一些重要会议,用的都是当时“会议记录”的原文内容。
在电影《辽沈战役》中,杜聿明身边全是溃败的国民党士兵,此时接到了老蒋的亲笔信,同样称呼其为“兄弟”。这封亲笔信在杜聿明带被俘时,一起带进了“功德林”。
《开国大典》中的人物之所以如此经典,因为导演并未塑造出一个“青面獠牙”“滑稽可笑”的蒋介石。完全是导演和编剧在认真掌握历史的基础上,在一个接一个的历史事件组成的大框架中,重新塑造了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尤其是把蒋介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党国之上,对与其共事的李宗仁、白崇禧、张治中、于右任、傅作义、汤恩伯、陈仪的态度,既是居高临下,又是提防拉拢;既要驾驭利用、又是疑虑满腹。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自然对老蒋也是提心吊胆、表面服从、暗地提防的。“蒋家王朝”的灭亡,无非是时间早晚,更是历史的必然。
多少年过去了,《开国大典》即便是今天在影院中放映,同样有着振聋发聩,振警愚顽的警醒作用。它在提醒我们,共和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因此绝对不予许它被敌对势力所颠覆,更不能容忍自己内部的腐败现象损害它健康的发展方向。
否则,我们便愧对为建造共和国而流行的千百万人民和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