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5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为13.75亿。这可羡慕坏了一些人口增长率为负数的发达国家,因为一个国家若是人口总数呈倒退趋势,必然会出现老龄化严重,生产力不足,劳动力紧缺等问题。设想一下,若是一个国家数十年一直是人口负增长的状况,是不是就后继无人自生自灭了。当然这种情况不太容易发生。人口过多虽然会对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压力,管理上让统治者略有些头疼,但对国家来讲,还是人口多好处多。就是封建大家族,不是也讲究人丁兴旺么。
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通常和领土面积有关。领土越大,人口越多。反之人口越小。在封建社会,领土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元朝,高达1680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整个中国和蒙古,还有俄罗斯的大片土地。其次是清朝,领土1310万平方公里。第三是唐朝,领土最大时为1240万平方公里。说句题外话,我们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在历史上真的不算大,都是清朝末年割地赔款弄的。
咱们再来看一看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人口。第一是清朝,人口最多时接近四亿。这个人口数字不仅是封建社会最多的,也是世界各国中人口数量最高的。然后是明朝中后期,人口数量在6000万至8000万之间。第三是元朝初期,大约6000万。唐朝排在第四,大约5200万。其实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对比上,宋朝也是不错的,它以仅仅4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了4600万的人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土面积冠军的元朝人口数量只能排在第三位,国土面积亚军的清朝,在人口数量上却能远超其他国家呢?我们逐条分析一下。
第一,战争。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是一刀一枪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每一次大的战争所牺牲的将士都能筑起一道白骨墙。所以战争是特别消耗人口的。盛唐时期的人口是5200万,到唐朝末期就只有3000万。这还只是藩镇节度使之间的冲突,若是改朝换代的全国战争只会让人口数目消耗的更快。比如东汉末期人口数目为5600万,到三国末期就是有800万了。4800万鲜活的生命就在各个英雄人物无休止的争地盘中消失了。他们还都是年轻力壮,本应有着大好年华的好儿郎。所以有时看历史朝代更替时,一些君主直接投降也没什么不好的。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徒增杀戮呢?若是因为你的负隅顽抗而引得敌方将领屠城,这满城冤魂在报仇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你的一份。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顺治年间就已经初步完成大一统。所以人口小高峰出现在顺治八年,约5500万。接着康乾盛世长达一百多年的国泰民安,人口瞬间增长了五倍多,直逼三亿。从乾隆后期到咸丰年间,因为国家时长有小规模的战争,所以人口缓慢增长,但到咸丰三年也达到四亿大关。随后征战不断,到清朝末年只有2.4亿人。
第二,瘟疫。
都知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地龙翻身、黄河决堤、连降暴雨等都会造成大批人口死亡,接着就必然会有大的疫情发生。又因为人民流离失所只能四处流动,所以疫情得到快速传播。而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疫情发源地或严重的地区,朝廷采取的措施不是救治而是封城。所以一场疫情,常常会导致几个城市成为空城。
除了自然灾害后瘟疫横生,战争之后也会如此。当遍地的尸体在第一时间没有得到掩埋时,发生瘟疫的几率是极高的。改朝换代的时候,每天都有战争发生,且不经过几场大的战役是无法决出胜负的。这时,战场上牺牲的人和疫病死去的人都会成倍增加。而当一个王朝走向没落的时候,天灾人祸横生,也就加重了疫病的发声。
元朝只存在了不足百年,且常年征战,加上元朝统治者不在乎汉人,人口自然不高。唐朝自安史之乱也是战争不断。只有清朝在顺治皇帝之后,有较长时间的平稳时期。
第三,医疗卫生条件。
这点没什么可说的,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还可以使更多患病的人痊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是在前人的只会上逐步提高的。在这一点上,作为封建社会最后的朝代,清朝有着天生的优势。
第四,粮食。
现在放开了二胎政策,可是生育率并不高,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经济问题。古代也一样,只有填饱肚子,人们才有结婚生子的欲望。若是自己都不能吃饱穿暖,又有几人愿意生下子女。所以在人口数量方面,是否有米下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汉乐府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当时百姓入口食物的描写,如《十五从军行》中写道一个小伙子十五岁去当兵,八十岁才回来。家里早就没人了。他只好把院子里自己生长的谷子和葵菜处理一下做成饭菜。怎么处理呢?把谷子直接从地里拔出来,用木头捶打得到谷粒,然后把带皮的谷粒用白水煮着吃。葵菜也是一样,没有现在的煎炒油炸加炖肉,只是最简单的过水。这样的食物自然单调乏味,并且有时还吃不上。
而到清朝,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早已由美洲引进,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清朝人的饭桌增加了新花样。比如康熙还双季稻的栽培向北方推广,乾隆时再一次改进技术。广东水稻可以达到一年三熟,江西荞麦一年两熟。百姓不仅吃得饱,还能吃的营养,自然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的问题,所以人口数量剧增。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清朝能够成为封建社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