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军将领之中,张灵甫的名气甚至比抗日名将薛岳都大,在张灵甫死后几十年,许多人还记得他,依然有不少人前往孟良崮去游览,张灵甫死在孟良崮,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战败的真正原因。
整编第74师号称“王牌师”,这个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有依据的,第74师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第74军,在全面抗战的8年里,第74军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重大战役,士兵的单兵素质非常高。
第74军得到了日军的尊重,称其为“支那第一恐怖军”,第74军获得的头衔很多,后来改编为第74师只是换了个番号,部队人员和武器装备是有增无减,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对张灵甫十分器重。
张灵甫是陕西长安县人,原名是张钟麟,后来因为牵涉杀妻案而改名为张灵甫,他毕业于黄埔四期,从见习排长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第74师长,其军事才能在抗战时期得以展现,蒋介石对其颇为欣赏。
抗战时期张灵甫跟随第74军军长王耀武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在其担任第74军58师师长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开始关注他了,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次余又喜得一将才矣!”
蒋介石评价张灵甫是将才,这样的评价即便是王耀武和薛岳也没有获得,足见张灵甫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也正是有蒋介石撑腰,张灵甫在国军将领之中显得颇为傲慢,人缘不好。
在错综复杂的国军关系网之中,张灵甫混得并不好,远不如老上级王耀武会左右逢源,正是如此有人说张灵甫是被自己人整死的,军统特务毛森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提到过张灵甫的事。
据毛森所说,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哀叹“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虽然没有点明是谁要张灵甫死,但在毛森看来,张灵甫就是死于国军将领内耗的。
从第74师的装备来看,该师是属于重装备部队,是一支能够快速反应的机械化部队,非常适合平原作战,在平原作战其大炮和快速反应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为何却到了孟良崮这样的山区地区呢?
孟良崮属于山东蒙山山系,据说当地有72崮,孟良崮是72崮的主峰,这样的山区地带是不适合重装部队作战的,张灵甫难道不知道吗?蒋介石难道不知道吗?战区领导汤恩伯难道不知道吗?
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实际上在二战涟水之后,张灵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曾请求调到平原地区作战,可是上头都沉浸在久违的胜利之中,这个请求最后不了了之。
1947年5月11日,张灵甫根据上级命令,从垛庄向坦埠进发,要求14日攻占坦埠,当时两地之间只有25公里,但基本上都是山路,不利于机械化行军,重型大炮也拉不走,只得留下大炮行军。
当时左右两翼掩护的部队没有上第74师的行军节奏,被甩开了很远的距离,为都华东野战军提供了穿插分割的机会,当张灵甫意识到被分割包围之后,他原本打算突围,可收到的命令是固守待援。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灵甫下令抢占各个制高点,主峰孟良崮自然成为了重点,当华东野战军的合围形成之后,退到孟良崮的张灵甫已经无法突围了,而援军也迟迟不能赶到,最终兵败身亡。
从实际情况来说,张灵甫的第74师其战斗力是不容小觑的,可惜这样的一把“利剑”用错了地方,如果在平原作战,后果就很难说了,那么究竟是谁让张灵甫进入山区作战的呢?蒋介石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