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
1.日军侵华与冀中形势恶化: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对冀中地区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统治。到1942年,日军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行动,步步压缩冀中抗日根据地,妄图消灭抗日力量。冀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变得异常艰难,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早期防御方式的探索:在日军的残暴统治下,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最初是村民出于单纯防御目的,在1938年,各家各户在村里村外挖隐蔽洞,俗称为“蛤蟆蹲”,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渐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成为地道的雏形。
3.地道战的发展与完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地道由双口洞逐步发展成多口洞,洞身也逐步延长。1943年开始大规模扩张地道,到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地道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共有4条干线地道,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形成了完整的地下防御体系。
4.党组织的领导与推动:地道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在党的领导下,冉庄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地道结构和战术,将地道与地面工事相结合,形成了村落战、地雷战、地道战相结合的战术,使地道战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冉庄地道战遗址主要景点包括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地上遗址保护区等。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展示地道战历史和文化。
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当年情景,珍藏大批革命文物。
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等地下作战设施。
地上遗址保护区:保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各种作战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