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称霸一时,但于BC643年/齐桓公四十三年突然去世,由于生前和他遇刺的哥哥一样并没有明确后继君主是谁,就像公子纠与他公子小白一样,齐国又一次陷入了君主争夺战。只不过这次似乎比之前局势要之前来的更加波澜诡谲一些,毕竟这次的公子们身边可没有像管仲、鲍叔牙般的良臣。
一、公子昭走投无路
这次的诸公子争位内乱,首先走投无路的公子昭想起了父亲以前的叮嘱:大难来临的时候去请宋襄公帮助,于是公子昭逃亡宋国。
这样的机会对于宋襄公来说是势在必得的,毕竟齐桓公称霸时何等的风光都还历历在目,而托孤似乎托到他宋国来了,这不就是树立自己威信的良机么,只要他出兵帮助公子昭平定公子无诡的叛乱再把公子昭扶持上位,那齐国不也就得念这般新的恩情。
于是,宋襄公广联各国诸侯,要帮公子昭平定内乱,把竖刁、易牙这些乱臣杀掉,虽然宋襄公的号召力只带动了三个小国共同出兵,好在还是顺利迎立公子昭成为齐孝公。
二、我可帮了霸主齐国
作为曾经一时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受到宋国如此大的帮助平叛后,自然对于宋国感恩戴德,如此宋国在诸侯国间的名声、地位都有了显著提升,但这也恰恰是宋襄公膨胀之路的开始。
宋襄公想做霸主了,而且齐国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于是他便开始对营救齐国时周边没有出兵的小国下手,试图建立威信。滕、曹、邾、鄫等国君都先后受到侵害。甚至连自家公子目夷的劝谏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非觉得自己这个小国如今已是霸主了,后面还跟着一个前霸主齐国撑腰,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三、君王相会
作为自己为是的霸主,宋襄公甚至与当时强盛的楚国楚成王相约只坐普通车辆而不带兵马前去会盟。公子目夷觉得不妥,楚国兵力强盛且未必愿意与宋国这样的小国结好、平起平坐,怕其中有诈,但宋襄公根本不听,只带普通车辆赴会,所谓春秋无义战,这个时代已经基本抛弃了原有的周礼,反观贯彻其中的只有尔虞我诈、风云波诡的利益冲突。
结果自然是宋襄公被俘,宋国被楚国猛烈的攻击,最终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国才放了宋襄公。宋襄公自然咽不下这口气,大骂楚国毫无信义可言,但又自知军力不是对手,便把对象瞄准了楚国的同盟郑国。
四、再来一次呗
宋国出兵郑国,同盟楚国又怎会置之不理呢?宋国先是避其锋芒倒没什么问题,但准备出击阻击楚国援军时,却把刚愎自用的仁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BC638年,楚军在泓水南岸准备渡河,而此时宋国军队早已在对岸以逸待劳,本来渡河的过程中便是出击良机,但仁义的宋襄公却说对方正在渡河呢,这时候攻击不是太不讲仁义了么。待到楚军渡河完毕后,士兵疲惫暂未修休整,宋襄公执意要等,不能打不道德的战争,怕因此被天下人耻笑。
结果可想而知,在那个周礼崩坏的时代,宋襄公就是一位怪才君主,刚愎自用的所谓称霸,劳民伤财的出兵楚国的盟友,结果不到一年就过世了。兵者,诡道也。如果不是一个尊崇礼仪就能搞定所有事的时代,那所谓的小白白给谁看呢?看清局势、看清自己可能才是更现实的方式吧。早有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的道理,战争是不讲这些的,机会也许只有那么一次。当然若干年后楚国也吃了张仪诳楚的亏。
这世界很多事不也就是历史的一次次重演,身在其中,更需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