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加皇帝号后,他的手下包含了三种人:第一种是仍然醉心于旧秩序的旧诸侯,这些人希望尽快回到诸侯国内,享受统治者的乐趣,并不尊重所谓皇帝的权威;第二种是已经理解了新秩序的中央官员,以丞相萧何、陈平等为代表;第三种则是刘氏的宗室子弟。
刘邦的任务是消灭第一种人,将诸侯的领地一部分交给宗室子弟,一部分拆解为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交给第二种人。而此刻汉帝国最大的功臣韩信,由于被封为楚王,已经被汉高祖当作了第一种人-旧秩序的代表。
在后人的眼中,韩信是一个矛盾的角色。战争中,他手握重兵却对刘邦忠心耿耿。项羽曾经劝说他反叛汉王,许诺天下三分,但韩信拒绝了项羽的美意。然而在攻克齐国之后,韩信却向汉王申请做代理齐王,这令刘邦感到不满。后世接受了大一统思维熏陶的人们因此认为,他申请代理齐王的举动就是对刘邦不忠。
但实际上,韩信与项羽一样,是一个旧秩序的信奉者。他认为战争结束之后,世界仍然会恢复到诸侯制的旧轨道上,刘邦代替了项羽成为霸主,负责维持诸侯国的秩序,但是并不剥夺其他诸侯的生存权。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拥护霸主的诸侯角色,帮助霸主维持国际秩序。“当上齐王”与“对汉王忠心耿耿”,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韩信没有想到的是,刘邦要颠覆整个诸侯制度,建立一套新的集权制度来代替它。韩信也没有看到,刘邦对他的防范有多深。
《史记》中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刘邦在称皇帝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亲自前往齐王韩信的军中,夺走了他的军权。只有这样,汉王才敢于称皇帝。
汉王称帝后,作为皇帝制度的绊脚石,韩信先被从齐王贬为楚王,又被剥夺了王的封号,贬为淮阴侯。最后,刘邦仍然不放心,借助妻子吕后之手杀掉了韩信。
除了韩信之外,异姓诸侯中的彭越、黥布、臧荼、卢绾等人也一一被剥夺封号或者被杀。
但是,在剥夺异姓诸侯的同时,刘邦却无法完全废除掉诸侯制。他意识到,他还不具备一下子建成全国铁板一块的中央集权制的能力。
和秦始皇一样,刘邦没有足够多的能理解皇帝真实意图的帮手,也不可能一下子任命如此之多的中央集权官吏。更何况,能够维持帝国稳定的财政制度更是一片空白,如果强行往下推行,必定遭到抵制和失败。
在异姓诸侯曾经统治过的地方,他必须再树立一个诸侯来代替原来的角色。作为妥协,他将刘姓宗室子弟扶上了诸侯的位置,并立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希望通过家族的力量来补充集权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