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宛不肯交换汗血宝马以及杀害汉朝使团,汉武帝决定对其进行攻伐。而在选择主将时,汉武帝则因一己之私任用了宠妃的哥哥李广利。
李广利出乎汉武帝的预料,没有到达大宛就已经损失惨重,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来。汉武帝实在气恼他的不成器,于是就警告他不能踏入玉门关,否则就杀了他。
1.执意灭大宛
如果换成是其他武将受到汉武帝这样的警告,那估计都得以一死来谢罪。可惜李广利能从战场上逃命,肯定不会主动自杀,再加上他妹妹受到汉武帝的宠幸,他只是留在了敦煌。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刚刚以少量兵力大破楼兰的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主动进攻匈奴,结果掉进匈奴的陷阱中,被八万大军包围。最后汉军力不能敌以至于全军覆没,赵破奴也被生擒。
按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不巧的是李广利刚刚征伐大宛失败,这就导致其他国家可能会认为大汉在走下坡路,大汉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度就会下降,好比现在的某大国。
这就导致汉武帝从哪跌倒的就要从哪里爬起来,那么大宛就必定要去征伐。还有一个征伐大宛的理由在于,多年与匈奴的交战导致国内军马损失严重,讨伐大宛可以获得大量马匹以与匈奴作战。
有些大臣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汉武帝估计不舍得李广利长期在外,于是就拍马屁说将大宛的事情先搁置,让李广利先回国,集中力量对付匈奴人。
可惜他们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没有看到全局,而且像是在讽刺汉武帝发动讨伐大宛的战争,于是汉武帝就将这一批大臣给处置了。
2.再次讨伐
这些人处置完,讨伐大宛再次被提上日程。汉武帝知道李广利不靠谱,为了更保证拿下大宛,
他赦免大量囚犯和召集品行恶劣的人六万余人调给李广利,这还不包括私人参与。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在酒泉一带增设两县,
并在全国调集人口进行实边,为李广利的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等到队伍到齐之后,李广利看着这么多的士兵和后勤,又重新牛气起来了。随后,他带领这支远超常规的大军再次踏上讨伐大宛的征程。
这次沿途的小国一看李广利带这么多人也不敢坚壁清野了,反而主动出城迎接李广利的军队,并送上好酒好肉。
当然也有不给李广利面子的,可能是上一次征伐中李广利惹恼了别人,比如轮台国就继续坚壁清野。
李广利有大军做后盾,遇到这样让他不高兴的事情,自然让大军攻打轮台。
不过李广利的水平确实菜,当然士兵也没怎么经过正式训练,打了好几天才将轮台打了下来。
李广利感觉很没有面子,于是就下令进行了屠城。后面的小国看到轮台国的结局,更加不敢招惹李广利,只希望尽早送走这瘟神。
3.大宛求和
就这样李广利顺利带着大军来到了大宛国,不过军队也已经损失近半。即使如此,这些人也不是大宛能够应对的,于是大宛就坚守城池不出。
这次汉武帝准备的更充分,他事先了解到西域地区的城池都很缺水,于是在李广利的队伍中还安排了懂行的工匠。
于是
在工匠的操作下汉军断了大宛都城的水源,即使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大宛国还坚持了四十多天才被攻破外城。
这个时候虽然康居的援军已经到达,但是大宛国也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于是
大宛的贵族和高级官员就将得罪汉朝的大宛国王毋寡杀了,首级送到汉营求和。
他们告诉李广利,要么双方罢兵,我们提供粮食和良马供你们挑选,要么我们将马匹全部杀死,你们也得不到马匹。
李广利早就不想在这里待了,现在大宛愿意投降,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毕竟如果真让大宛把马匹杀掉,他的任务就完不成了,何况周围还有康居的援军在。
于是李广利让汉武帝准备的相马专家去挑选宝马,最后带着挑选出来的几十匹宝马和三千匹中等马,以及大宛提供的粮食踏上了返程,最终也没有进到大宛内城。
4.结束
相比汉武帝得到宝马,李广利取得胜利,大宛国保存国祚,这支军队的士兵才是最凄惨的。
有很多士兵没有战死在沙场,最终却饿死在自己的军营中。
汉武帝提供的后勤保障是充足的,
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在于这支军队从上至下都在中饱私囊,结果等返回玉门关时,六万大军已经锐减到一万多人。
尽管如此,汉武帝并不在乎这些。他得到了宝马,彰显了大汉国威,自己的小舅子也立下了功劳,这些对他才重要,所以李广利等将领还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赐和封侯。
然而每个人都不是机械的人,他们必定会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反抗,只是那些失去的却再也不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