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决定唐朝命运的斗争,太子李建成与其弟李元吉在此战中倒下,但二人即便已经被李世民射杀战斗依然未结束。
太子麾下的三位猛将,带领残余部队在玄武门前展开绝望的反击,还在战斗中斩杀李世民的两名大将。
即便明知胜算渺茫,三位将领仍誓死捍卫李建成的尊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唐初的权力漩涡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唐帝国逐步从隋朝末年的混乱中恢复过来,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被立为太子。
李建成自幼在父亲李渊的教育下成长,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隋末乱世中早早就在朝中树立起自己的势力,拉拢一批忠诚的文臣武将。
与此同时,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也应当顺理成章继承父亲的皇位,成为唐朝的下一任君主。
然而,次子李世民却凭借卓越军事才能崭露头角,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原本应由李建成独享的继承权,开始变得不再稳固。
李世民年轻时便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唐朝建立过程中还指挥过几次关键战役,虎牢关之战更是使其声名鹊起。
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使得他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军中的声望一度超越太子李建成。
朝廷中大臣也开始开始对李世民刮目相看,一些人暗中转向支持其夺取太子之位,这种复杂的权力局面,使得唐朝内部的皇权斗争逐渐浮出水面。
李建成对此并非毫无察觉,却也深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远逊于弟弟,为稳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拉拢朝中的文官,结交大臣、给予官职巩固自己的政治联盟。
另一方面获取弟弟李元吉的支持,通过军事力量对抗李世民。李元吉是李渊的第四子,性格刚烈勇武过人,深得李建成的信任,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两人一同密谋,策划如何压制李世民的影响力,削弱其在朝中的支持。只可惜,李世民的崛起并不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政治谋略与手段也不可小觑。
唐朝初期,李世民手下聚集一批优秀的谋士和将领,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这些人在战场上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在朝廷内为他扩大影响力。
李世民也明白,若想要在兄弟之争中胜出,光靠战功是不够的,还需要稳固朝中的支持。
他一方面加紧巩固自己在军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在朝中暗中结交大臣,尤其是那些不满李建成的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在朝廷中积累相当多的支持者,形成对李建成强大的政治挑战,朝廷中的形势日益紧张,权力斗争不断升级。
玄武门前的权力较量
李渊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有意调停儿子们的矛盾,奈何年事已高逐渐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公元626年,李世民决定在玄武门发动一次暗杀行动,计划除掉自己的哥哥与弟弟。
他带领尉迟恭、程咬金等亲信将领,在玄武门设下埋伏,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当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带着少量随从进入玄武门,李世民迅速带兵出击,在混乱的战斗中射杀李建成,李元吉也在逃跑过程中被他的部下所杀。
玄武门之变至此成功,李世民消除皇位继承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后来登基称帝打好基础。然而,玄武门之变到此刻并未结束。
忠于太子的将领冯立、谢叔方和李安俨三人,听到李元吉与李建成死讯依旧不肯屈服,带领着太子军队在玄武门外奋力抵抗。
冯立率先发起猛烈的反攻,率领士兵向李世民发起冲锋,敌我双方兵刃相交火花四溅,李世民的部队一时陷入混乱,麾下的一名重要将领还被斩杀。
谢叔方同样是李建成麾下的得力干将,以沉稳冷静著称,战场上从不轻易退缩。玄武门之变中,与李世民的一名大将展开激烈的对决,最终将此人击杀,极大地挫伤李世民部队的士气。
只可惜,二人的成功仅限于玄武门之外,并不影响玄武门之内的鲜血和战斗,最后还是被李世民擒拿。
除冯立和谢叔方之外,李建成麾下的李安俨也给李世民造成不小的危害。玄武门之变后,他暂时向李世民投降,表面上效忠,实际上却包藏祸心。
李安俨并不是真心归附,投降后的几年里一直暗中策划复仇行动,试图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报仇。复仇计划并未成功,反而暴露自己的不忠,在审查中谋反阴谋被揭穿,最终被处决。
冯立虽然也投降了李世民,但始终无法得到对方的信任,最终也被处决,只有谢叔方因为人低调保住性命,最后选择归隐山林得以善终。
结语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权力格局,也为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奠定政治基础,这场政变的残酷与血腥凸显权力斗争的无情,也暴露家族内部的裂痕。
政变之后李世民立即控制长安城的军事力量,并迅速进宫向李渊报捷,在裴寂等人的建议下李渊不得不接受现实,正式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两个月后,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继位成为唐太宗,正式掌控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自此开始贞观之治的统治。
人人都说“士为知己者死”,透过此事也可以看出来,李建成并不像史书上所说的那么一无是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为其死而后已。
李世民或许也并不是“被逼无奈痛下杀手”,而是想要坐上那至高的权力宝座,所以才会谋划玄武门之变。
此次事变后,李世民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终登上皇位,开启“贞观之治”的盛世,也正是这一盛世使得他的许多黑点都被弱化,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