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在曾经被人们口口相传,还经常出现在课本上。然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无论是从郑和在下西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来看,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都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却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然而坐落在印度洋的斯里兰卡打捞出的一块明代石碑即《郑和布施碑》却揭开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那就是弘扬明朝国威,与各国进行外交。
一、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根据我们以往的所学知识来看认为是明朝皇帝朱棣统治年间为了在海外弘扬明朝国威派出郑和下西洋,因为当时的中国传统统治中有着“通远他国,怀柔远人”的理念。
与此同时,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初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夺来的。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了政变,攻下了当时明朝的国都应天,当时的皇帝也就是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火烧了皇宫,然后下落不明。
据史料《明史》等书记载,登上帝位的朱棣还是想要找到朱允炆,又听闻朱允炆流落到了海外,因此就派出郑和下西洋,希望能够找到朱允炆的下落,这个说法也广为流传。
更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还有出于明朝军事方面的目的。朱国祯认为郑和下西洋还有避免张士诚的旧部私通倭寇的用意,还有学者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当时明成祖北伐的时间段相联系,认为当时的朱棣对南方的水军并不信任,所以派郑和下西洋。
二、郑和下西洋途径锡兰(斯里兰卡)
说起锡兰(斯里兰卡)就不得不提一提锡兰(斯里兰卡)的地理位置,斯里兰卡是位于印度洋上的岛国,由于其地理位置较好中东和东亚的贸易船只大多都会在锡兰(斯里兰卡)进行补给。
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锡兰与明朝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中途径锡兰时双方发动了战争。然而关于这场战争的原因,双方确是有不同。在锡兰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当时在锡兰的一座寺庙之中供奉有佛骨舍利子,郑和一行人是向锡兰当时的国王索取这颗佛骨舍利子,而锡兰人不愿意,双方的战争一触即发。
而我国关于这场战争,在印度洋打捞起的《郑和布施碑》中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根据碑中所言,郑和等人到达锡兰附近海域之后,将所带的金银器物丝织品等都布施给了当地国王。但是当时锡兰的国王贪得无厌,曾多次劫掠来往船只,周围的番邦国家都深受其害。
郑和等人登陆之后,锡兰国王接见了他们,但是却依然派遣王子勒索郑和,郑和他们当然不予。锡兰人却偷偷发兵企图登船劫掠,并且毁坏了郑和等人的小舟,断了郑和等人回船的后路。
郑和发现锡兰人的动向,准备返回时却发现登船小舟被毁,正当此危机时刻,郑和与属下商量认为,锡兰人倾巢而出,国内必定少人。当即决定出其不意于是率领随从人员约2000人半夜攻入城中,生擒锡兰国王。生擒锡兰国王之后,郑和等人将锡兰国王带回了明朝国都,其后又赠送无数财宝以彰显明朝国威。
三、石碑揭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这块《郑和布施碑》又三种文字雕刻而成,就是为了让锡兰人以及国人能够辨别当时的真实情况。而根据碑文中所写的郑和下西洋向锡兰这样的国家赠予珠宝财帛,也确实是体现了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彰显明朝的国威。
通过财物体现当时明朝的国力强盛,而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军队无一不有天朝上国的风范。而在当时也确实是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统治理念,与远方的国家进行联系交流,给予财物以示友好的怀柔政策。
结语: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彰显明朝的国力强盛,但是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我国的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郑和在下西洋途中见识了不少的海外的人文风情,同时也带回了许多我国本土没有的农作物的种子,让我国的农产品种植种类更加繁多,丰富了我国百姓的饮食种类。而《郑和布施碑》的打捞现世,也让丰富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史料,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详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