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先后出现过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盛王朝,一个是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另一个则是满洲贵族入关后建立的清朝。蒙元能够迅速征服中原,主要依靠的是他们骁勇善战、驰骋沙场的军事实力。他们自信凭借铁骑弯刀,便足以让汉族百姓俯首称臣,因此在政治上并不重视汉族主体的想法与需求。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种武力至上的统治模式并不长久。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不到百年,便因失去民心而土崩瓦解。
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满清统治者在入关后深知单凭几十万满族人口,无法稳固对亿万汉族的统治。他们明白,要想坐稳江山,必须在政治上争取汉族士大夫和精英阶层的支持。因此,自入关伊始,清廷便格外重视皇室婚姻的安排。严格的指婚制度应运而生,其核心目的在于政治联姻。最初,联姻的对象大多是满蒙贵族,以此来巩固皇权与贵族势力的结合。然而,随着清代皇室子孙日渐繁盛,皇帝难以亲自为所有子嗣择配,自乾隆时期起,指婚的范围逐渐缩小,仅限于皇帝近亲的子女,例如伯叔、兄弟一辈的后代。
清末时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案例,便是近亲宗室——道光皇帝的孙子、光绪皇帝的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的指婚经历。载沣一生共经历三次订婚,然而三段姻缘皆充满波折。第一次未婚妻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为保贞节投井殉国,第二位未婚妻又因慈禧太后临时更改婚配,羞愤自尽,令人唏嘘。
根据现存史料记载,载沣第一次订婚发生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这一年正是庚子年,举世闻名的“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据《申报》记载,载沣的首位准福晋是前山东巡抚福润的女儿。然则京城失陷,福润一家以死殉国,其女亦投井自尽,未能正式入醇亲王府。福润年迈的母亲同样选择随家族一同赴死,全家老少十五人尽皆殉难。可以想见,这位山东巡抚是一位忠于清室的老臣,他的女儿之死,也深深触动了年轻的载沣。载沣在日记中写下“伉俪虚名,夫妻休想。未睹卿容,遽尔永别焉”,以寄托哀思。
彼时慈禧携光绪帝仓皇西狩西安,皇室动荡不安。十八岁的载沣已过适婚年纪,其母刘佳氏遂在特殊时期自作主张,为他订下一门婚事,对象是一等侯希元之女。刘佳氏亲自送上如意作为“大定”,意味着婚约不容轻易反悔。按当时的习俗,若男方在婚前身亡,女方极可能被要求守寡。然而,这门婚事最终因慈禧的再次指婚而作罢。
慈禧之所以重新为载沣择配,缘由复杂。一方面,载沣性格稳重无欲,其父奕譞曾与慈禧密切合作,在多次政变中表现出色。庚子事变后,载沣更曾远赴德国交涉,表现得颇为得体。慈禧看重其能力,希望通过婚姻加以笼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拟定的指婚对象——荣禄之女瓜尔佳·幼兰。荣禄是慈禧的心腹重臣,位高权重,虽因戊戌政变与光绪帝有嫌隙,但他不得不考虑未来格局,选择以联姻来缓和关系。
在荣禄的请求下,慈禧爽快应允,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正式下旨,将幼兰赐婚给载沣。载沣自然不敢违抗太后圣意,然而这场婚事却导致希元之女含恨自尽,成为另一段悲剧。
综观载沣的三次婚约,背后无不折射出清末皇室婚姻与政治的紧密关联。婚姻已不再是个人的情感选择,而是权力博弈与家族利益的筹码。载沣的经历,正是晚清政治与皇室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