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谈到穰山之战,而且文中提到的还是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合力围攻赵云的情节,那么显然这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在这场战役中,赵云最终的确是完成了护主之责,帮助刘备成功脱险,因此可以说他赢得了这场战斗的关键胜利。赵云不仅展现了超群的武艺,更凸显出他作为护卫的忠诚与果敢。
赵云原本效力于公孙瓒。因兄长去世,他曾毅然辞官返乡守丧,以尽孝道。在此期间,公孙瓒与袁绍为了幽州的统治权展开激烈争夺。然而,袁绍实力雄厚,谋略也更胜一筹,公孙瓒最终兵败,困守易京,走投无路之下自焚而亡。赵云在得知刘备投奔袁绍后,于公元200年主动前往寻机归附,开启了他日后追随刘备的重要历程。
公元200年正是官渡之战最为紧要的关头。起初曹操军力远不及袁绍,处于被动局面。但袁绍优柔寡断,听信谗言,错失良机。更为致命的是,他的谋士许攸因心怀不满,转投曹操,并献上了乌巢屯粮的重要情报。曹操随即采纳此策,率军突袭,火烧乌巢,断绝袁绍军粮草供应,最终逆转战局,令袁绍大败。
在袁绍失败之前,刘备已觉察到其不足以与曹操抗衡,便献计袁绍,提出前往汝南征兵。刘备到达汝南后,果然聚集了数万之众,引起曹操的高度警惕。仓亭之战后,曹操乘胜而来,迅速率军南下,直逼刘备。于是,双方在穰山相遇。刘备在战前占据地利,将兵力分为三路设伏,以逸待劳。战斗打响后,赵云与许褚激斗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待刘备一声令下,伏兵齐出,曹军顿时陷入混乱,疲惫不堪,惨败而退。
然而,曹操并未因此气馁。他一方面命夏侯惇抄袭刘备后路,直取汝南,切断退路;另一方面派兵拦截龚都的粮草。刘备得知后,心中大惊,急派关羽、张飞分兵迎敌。趁曹军尚未完成合围之际,刘备连夜撤军。但曹操早已洞察其意,布下埋伏。当刘备军行至数里之外,曹军突然四面杀出,将刘备部队冲散。
混乱之中,许褚、李典、于禁三将合兵拦截,形势危急。赵云挺身而出,誓死护主,让刘备先行撤退,自己迎战三将。虽然史书未明记交手回合,但赵云最终突围成功,重返刘备身边,可见其武艺不凡。随后,高览率军从后方袭击,刘备一度绝望,甚至欲拔剑自刎。危急时刻,赵云从背后杀入敌阵,迅速一枪刺死高览,令敌军大乱。高览素有“河北四庭柱”之名,实力不容小觑,但在赵云突然的猛攻下,仍丧命当场。
紧接着,张郃率大军来袭,前有许褚、李典、于禁追击,刘备几乎陷入重围。赵云不顾安危,再次独自冲锋,直面张郃。二人激斗三十合,最终张郃落败而走。此时,关羽与关平率领三百兵马及时赶到,护送刘备安全脱离险境。
综上所述,穰山之战中,赵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多次舍命奋战,为刘备赢得撤退的机会。无论是对抗许褚等猛将,还是突袭斩杀高览,亦或与张郃激斗,赵云都展现了超凡武勇与临危不乱的胆识。最终,正因赵云的英勇拼杀,刘备得以逃出生天,因此这场战斗的胜利,功劳首推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