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下旬,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横渡长江的战略行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将军果断下达作战命令:派遣麾下精锐的第13军、14军强渡赣江展开军事行动,同时命令第15军向临川方向快速推进。 当13军的两个主力师成功渡过赣江后,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立即调集了九个师的兵力,企图对解放军形成合围之势。敌军战机不断进行空中轰炸,白崇禧更是狂妄地宣称:已经成功包围陈赓主力部队,胜利就在眼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3军渡江后,军长周希汉却连续数日未向兵团司令部汇报战况。
在四兵团指挥部内,副司令员郭天民和副政委刘志坚焦急万分,在作战室内来回踱步。郭天民忍不住说道:这该如何是好!陈赓司令员却镇定自若地表示:不必惊慌,即便13军遭遇重创,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当年担任四纵队司令员时,我率领的772团、20团、38团和25团这些主力部队,从山西一直打到淮海战役,战无不胜。白崇禧虽然调集了九个师,但受地形限制,实际只能展开四个师的兵力。以他的作战习惯,想用八个团吃掉周希汉的部队,简直是痴人说梦! 果然,陈赓话音刚落不久,13军军长周希汉的无线电话就接通了兵团司令部。几位首长立即围拢到报话机旁,只听周希汉兴奋地报告:我军已成功牵制住敌军,俘虏数百人,缴获十余门重炮,敌军阵型已乱,正在溃退,我军正在乘胜追击! 郭天民副司令员激动地抢过话筒:周军长打得好!立即组织追击,我们马上调派增援部队支援你们。然而陈赓司令员却接过话筒下达了出人意料的命令:周希汉注意,立即停止追击,组织部队撤回。务必在明日拂晓前,确保赣江西岸不留一兵一卒。在周希汉复述命令后,陈赓又特别强调:务必立即组织撤退,特别注意保护好渡口安全。 随后,陈赓向作战处长彭一坤详细部署:以我的名义命令政治部全力动员所有船只,接应周希汉两个师撤回东岸。同时命令李成芳部暂缓渡江,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敌军。炮兵部队要在周希汉渡口东南方建立阵地,确保撤退部队两翼安全。 这时郭天民副司令员忍不住提出异议:司令员,我有不同意见!陈赓示意他稍安勿躁。面对众人的困惑,郭天民急切地说:周军长处境困难时您不着急,现在打了胜仗反而要撤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赓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彭一坤:你明白我的意图吗?见彭一坤摇头,陈赓解释道:白崇禧的八个团确实吃不掉我们两个师,但我们也不可能歼灭他的九个师。现在我军贸然追击,敌军很可能切断渡口,对我军实施分割包围。周军长的胜利只是抓住了敌军调整部署的空隙,并未改变敌我态势。四野主力尚在河南,我们若在西岸与敌纠缠只会徒增伤亡。不如撤回东岸休整,待四野渡江时再协同作战。 听完这番分析,郭天民由衷叹服:我五体投地地佩服!司令员的远见卓识确实非同凡响。事后情报证实,当周希汉部队撤回后,白崇禧果然组织了大范围包围圈,却扑了个空。郭天民对参谋们感慨:与陈司令员共事是我最愉快的经历。他在大事上明察秋毫,小事上却显得'糊涂'。 若想深入了解陈赓将军的军事指挥艺术,推荐阅读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这部畅销军事传记生动记述了陈赓、许世友、王近山等解放军杰出将领的辉煌战绩和独特战法,是研究我军将领群体的重要著作。书中对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的多次经典战役指挥有着精彩详实的描写,特别是他在战略判断和临机决断方面的过人之处,值得军事爱好者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