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的声势已遍及华夏,他的威名传遍四方,几乎没有敌手。曹操,这位被称为曹老板的人物,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许都,曹操不断受到关羽的强力打击,形势愈发严峻。为了避免继续承受关羽的威胁,曹操开始考虑迁都的方案,打算将都城迁到邺城。这样一来,他希望能够远离关羽的压迫,避免继续处于困境。曹操清楚,他不仅要面对关羽的威胁,还要应对其他各方面的政治和军事挑战。
尽管曹操此时感到压力山大,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尤其是他手下有许多能够辅助他的人才。当曹操表达出迁都的想法时,文官们迅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迁都等同于向关羽投降,示弱会让南方的局势更加复杂。如果曹操退让,刘备这个昔日的小商贩势力将会迅速壮大,最终可能失去对中原的控制,恢复的希望几乎为零。因此,文臣们一致认为,不能轻易放弃,要坚定抗战。 面对文官们的劝谏,曹操意识到撤退的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但他同样明白自己无法与关羽硬碰硬。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间接手段来削弱关羽的力量。于是,曹操开始寻求通过与孙权合作来消耗关羽的战力,既能削弱关羽,又能牵制南方局势。以司马懿和蒋济为首的谋士们提出了这个计划,他们建议借孙权之手,暗中打击关羽的实力,逐步让关羽失去威胁。 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开始与孙权方面接触,提出了许多诱人的条件,承诺将更多的地盘划给孙权,还暗示可以利用孙权来削弱关羽的势力。孙权听后,心中激动不已,对曹操的提议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迅速答应了合作。 孙权和刘备曾经结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对刘备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崛起,占领了荆州,手握丰富的资源,这让孙权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疏远,孙权对刘备的扩张感到不安,尤其是在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时,孙权担心自己的地位会被边缘化。 孙权逐渐对刘备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在刘备逐步控制荆州并向北扩张的过程中,孙权对刘备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刘备的对外扩张也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为了避免刘备进一步扩展势力,孙权决定采取行动,尤其是当刘备准备进攻汉中时,东吴对江陵的控制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江陵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孙权认为,如果刘备控制了江陵,必定会进一步扩大在荆州的影响力,甚至威胁到东吴的生存空间。因此,孙权不再容忍刘备借荆州的要求,坚定要求刘备归还江陵。刘备对此感到愤怒,决定出兵与东吴对抗。但最终,鲁肃出面调解,双方达成了湘水划界协议,江陵归刘备,部分荆州四郡则划归东吴。 然而,随着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裂痕加深,东吴的局势愈发复杂。孙权不仅要应对外部的压力,还担心刘备的崛起。尽管东吴在短期内通过划界协议获得了一些利益,但孙权逐渐感受到自己在与刘备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彻底改变局势,孙权决定与曹操联合,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削弱刘备和关羽的力量。 与此同时,东吴的军事指挥官吕蒙接替了因病卧床的鲁肃,迅速采取了行动。吕蒙,出身寒门,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果断手段,决定通过间谍和虚假信息,趁刘备不备,采取白衣渡江的方式,秘密袭击关羽驻守的江陵。吕蒙巧妙地利用关羽防线的漏洞,通过一系列手段瓦解了关羽的防守,让关羽毫无察觉。 吕蒙最终成功控制了江陵,而关羽得知消息后,急忙回援,但由于军心动摇、后勤不足,未能及时赶到。最终,关羽在曹操、吕蒙和陆逊的联手打击下被捕并被杀。吕蒙通过这次战役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但他的名声也因此永远蒙上了阴影。背叛盟友、操控战争规则、暗中捅刀的行为,使得吕蒙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大的污点。他的做法突破了战争的道德底线,虽然他的战略眼光不容忽视,但最终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