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陈胜的历史,处处显得神秘莫测。当我们把事件的时间线理清楚后,更是感到不解和惊讶。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陈胜起义发生在秦二世元年七月,从大泽乡出发,沿路攻占了蕲县、铚县、酂县、谯县、苦县、柘县,最后攻下了陈县并定都于此。定都陈县后,陈胜任命周文为将,周文从陈县出发,继续西行,沿途招募了大量兵员,最终在函谷关附近集结了数十万大军。
周文带领这支庞大的队伍攻入了函谷关,并一路推进,打到了离咸阳不到100公里的戏亭。不久后,周文被章邯击败,迫不得已撤退到陕县的曹阳亭驻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事件竟然都发生在秦二世元年七月的一个月之内。 这其中的许多细节令人难以置信。我查阅了地图,从大泽乡到咸阳的距离大约有900多公里。如果先从大泽乡到陈县,再从陈县到咸阳,那么总距离至少得超过1000公里。而更为惊人的是,周文在一个月内就能扩充起数十万大军,吴广带领的主力部队恐怕也有数十万,加上分散在各地的驻军,陈胜的总兵力接近百万。 然而,这个庞大的军队,竟然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被章邯打败。章邯,一个曾是少府的文官,带领一群骊山劳工和所谓的人奴产子,竟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消灭了陈胜的百万大军。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骊山劳工的具体人数,但根据秦二世元年四月的记载,秦二世下令重启阿房宫工程,并从修建阿房宫的劳工中挑选出5万人,充当咸阳的屯卫。因此,骊山劳工的人数应当至少在十万人以上。 章邯的部队人数在巨鹿之战时约为二十多万,而在灭陈胜后,章邯又重新整编了不少陈胜的旧部队,并扩充了不少兵员。综合来看,章邯的部队最多也就是十几万。以这样的兵力,居然能在五个月内消灭掉陈胜近百万的大军,实在令人费解。 我们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中进行一些分析。首先,如果《资治通鉴》中的时间记载没有出错,那么陈胜从大泽乡一路打到陈县,周文从陈县一路打到戏亭,这两段路程加起来超过了1000公里。按理说,西征的军队平均每天需要行军33公里以上。虽然这样的行军速度可能不至于完全不可能,但考虑到在这期间还要攻占十几座城池,完成许多其他杂事,实际的行军难度是非常大的。 如果每攻克一座城池需要两天时间,那么攻占十几座城池就至少要耗费20天。这样一来,军队就需要在剩下的时间里每天行军100公里,这在古代徒步行军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完成。那么,陈胜和周文的军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究竟是如何攻下这么多城池的呢? 也许,陈胜的迅猛扩军与起义带来的社会混乱有关系。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郡县,百姓纷纷响应陈胜的号召,甚至杀死了当地的郡守和县令。整个社会的动荡让地方官员束手无策,许多地区的郡县长官纷纷投降或逃跑,这无形中给了陈胜的部队很大的支持。 陈胜起义时只有大约900人,而且大多数人并没有装备。尽管如此,陈胜很快就攻下了蕲县,这也说明蕲县的情况与沛县相似,可能是由于地方官员的缺乏抵抗而轻松投降的。 在攻下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等地时,《陈涉世家》中并没有提到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尤其是在攻占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已逃跑,只有一个县丞带着人作了短暂抵抗。周文进入关中时,很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况——周文的部队在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很多人认为周文的行军路线是从南阳入武关,但实际上,他更有可能是从颍川郡、三川郡进入函谷关。而沿途的郡县长官,或是已经逃跑,或是投降,或是被杀。 因此,陈胜和周文的军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迅速扩张,完全没有遇到太多抵抗。这也意味着,陈胜和周文的部队,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磨砺,他们虽然人数庞大,但缺乏训练和组织,甚至连基本的军纪和编制可能都没有建立。 陈胜的部队,基本上是由一些刚刚起义的农民组成,虽然在短期内形成了巨大的声势,但这些人缺乏足够的战斗力。而且,由于军队的分散和缺乏统一指挥,整个军事行动处于无序状态。陈胜在军事指挥上的决策也存在问题,导致他的部队并没有形成合力。 尤其是当陈胜决定分兵多路攻城时,他的战略部署就显得相当混乱。陈胜将主要的兵力集中在西线,由周文和吴广分别带兵西征,而其他的部队则负责攻打各个地区。但这些部队各自为政,没有协调配合。陈胜的部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却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周文带领的数十万大军,在短短一个月内迅速扩充,但最终在函谷关遭遇了章邯的阻击。章邯虽然带的并非专业军队,但他的骊山民工部队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这使得周文的部队在第一次遇到强敌时迅速溃败。 周文和吴广的两路大军最终都被章邯消灭,陈胜的势力已经大幅削弱。剩下的部队因缺乏统一指挥和支援,最终也被逐一击破,陈胜所在的陈县也被攻占。 陈胜死后,实际上仍有两支部队未曾参与战斗。一支是宋留带领的西征大军第三路,另一支是吕臣的仓头军。这些部队虽然人数可观,但最终都因指挥失误和缺乏协调,未能及时支援陈胜,导致他最终落败。总结来看,陈胜的起义虽然兵力庞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挥和训练,再加上军队之间的分裂,最终未能成功抵挡章邯的进攻,导致了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