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意翻出《考古》15辑。
2004年,为纪念殷墟考古七十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考古学集刊》第15辑。此辑即“纪念殷墟发掘七十年论文集”。此集共录有正文18篇,附录2件,共400页余。其中打头的两文是述评。第一篇《商代考古七十年》(下简称《商》),述评由殷墟发掘开始后的所有涉及到的商代考古的历史和业绩。第二篇《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下简称《殷》),述评及标题所示。《商》将现代商代的考古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1928-1938,二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在第一阶段,《商》文讲“1928年-1938年,前中央研究院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由于该文是对商考古述评,对其殷墟发掘和考古只作了简要的回顾,没有详细提及殷墟发掘第一次第二次及其后情况。《殷》不同,《殷》是一篇比较详细回顾和述评“殷墟考古七十年”。因此,对其殷墟发掘第一次第二次及后,特别是对殷墟发掘第一次第二次有详细的术评。
《殷》是这样对第一次第二次是这样回顾的:
“殷墟的正式科学发掘是从1928年10月开始的。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持,发掘工作的负责人是李济。”
这段话里明确地写明,1928年殷墟的第一次发掘是李济负责的。那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先看《商》的两个注释:
a.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年。
b.李济:《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墟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
这两个报告的撰稿人分别是董作宾(1895-1963,“甲骨四堂”之一)和李济(1896-1979,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从两个报告看,李并非第一次的主要负责人。第一次的主要负责人应是董作宾。从董作宾和李济的两报告的标题可以看到,董的发掘叫“试掘”;李的发掘叫“发掘”。这样看来,李也不是第一次发掘的负责人。
再说李济何时担任史语所考古组组长的时间。据《李济传》(岱峻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载,1928年8月,傅斯年(1896-1950。时任史语所所长)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并通过中研院拨款1000元作为发掘经费,全权委托董作宾负责。1928年10月3日,由董作宾负责的“中央研究院掘地层委员会”开始了国家层面的第一次对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这就是董作宾后来的报告,叫“试掘”。此时,李济还在从美回国的途中。1928年12月,中研院院长蔡元培正式给李济的聘书“史语所考古组主任”。
1929年,大约6月,史语所从广州迁到北平,迁北平后,史语所重组史语所内部建制。成立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及人类学三个组,组长分别由陈寅恪(1890-1969)、赵元任(1892-1982)和李济担任。这样看来,无论是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还是担任“考古及人类学组长”,都在第一次试掘之后。
附一,图谱。
(以上三图为《考古学集刊》第15集图谱一分)
附二:《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李济主编)目录:
序 蔡元培
发刊语 李 济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 董作宾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附小屯图) 李 济
殷商陶器初论 李 济
新获卜辞写本 董作宾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 董作宾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 余永梁
十八年秋供作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 李 济
殷墟地层研究 张薛然
“获白麟”解 董作宾
小屯与仰韶 李 济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 傅斯年
附录 本所发掘殷虚之经过 傅斯年
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 李 济
甲骨文研究之扩大 董作宾
大龟四版考释 董作宾
河南安阳之龟壳 秉 志
俯身葬 李 济
卜辞中所见之殷历 董作宾
再论小屯与仰韶 徐中舒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 李 济
B区发掘记之一 李宝钧
B区发掘记之二 李宝钧
后冈发掘小记 梁思永
简记小屯迤西之三处小发掘 吴金鼎
帚矛说 董作宾
Preliminary Peport on Chinese Bronzes H. C. H. Carpenter
殷代治铜术之研究 刘屿霞
释「驭赝」 董作宾
释后冈出土的一片卜辞 董作宾
第七次殷虚发掘:E区工作报告 石璋如
编后语 李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