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常说,项羽虽是英雄,却未能得到天下,而刘邦这个小人却最终得了天下,真是天理不公。然而,项羽为何不选择咸阳这个地理优越、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都城,而要把目光投向彭城那个偏远的小地方呢?当时关中一带富饶,地理上也有天险——函谷关等重要关隘,可以有效防守。可是,项羽不但没有珍惜这个优势,反而在焚烧了咸阳后,还残忍地杀了秦皇后的家人,并纵兵抢掠,百姓苦不堪言。然后,他决定把都城迁到彭城,一个既没有天险地利,也没有足够人口和肥沃土地的地方。他在迁都前还说过一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的话,真的适合一个有雄心的王者说吗?有一位大臣曾建议他不要这样做,可他却不听,甚至直接杀了那位提出异议的大臣。项羽从来不愿听取别人的建议,刚愎自用,连他最亲近的谋士、被尊为亚父的范增都被他气得离开了。
事实上,项羽虽然在一时之势占了上风,刘邦被迫被封在蜀地那个交通闭塞、环境贫瘠的地方,但他却没有善待自己的部下。项羽对于自己手下最初的支持者并不厚待,许多人都被安排在贫瘠的边远地区,甚至比投降的将领章邯还要低。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勇猛的将领,比如英布,最终都选择了投靠刘邦。无论是格局,还是用人之道,项羽都远不如刘邦。他虽然勇猛,但缺乏其他领导者应有的才干,因此无法与刘邦争夺天下。 关于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事情,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他如果回到江东,或许可以东山再起,但这种想法显然不现实。首先,江东的百姓会怎么看待他呢?再者,刘邦一定会在项羽一过江后立即派兵追击,绝不会给他恢复势力的机会。项羽如果真的回到江东,既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集结军队,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何谈东山再起?他最终选择自刎,正是因为他明白过去也无济于事,只会给江东的百姓带来更多的灾难。 而刘邦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在初得咸阳时,刘邦也曾被这片富饶的土地迷惑,但他的手下,像萧何和张良等,及时劝阻他不要被眼前的富贵所迷失。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不仅将咸阳的财富分给百姓,还制定了约法三章,赢得了人心。他曾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知人善用,正因为如此,他最终能够得天下。 与项羽不同,刘邦不只依靠勇力,还依靠聪明的用人之道。韩信最初是项羽的部下,但项羽并没有重用他,反而对他的计谋充耳不闻,最终韩信投奔了刘邦。刘邦起初也没有给予韩信足够的重视,但在萧何的劝说下,他最终任命韩信为大元帅。即使在刘邦败给项羽时,韩信也主动要求被封为齐王,并威胁项羽,如果不封他齐王就不出兵救援。刘邦接受了这个提议,而项羽则不会做出如此的妥协。要争取天下,武力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勇猛并不能决定一切。项羽虽然是万人敌,但他无法稳固自己的天下。打天下靠的是军事力量,但坐稳天下却需要更广阔的政治眼光和人心的支持。项羽杀楚怀王,失去了忠义;对待部下不公,失去了人心。这些都注定了他不能长久,所以他虽然短暂地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但仅仅三年后,他就被赶下了天子宝座,最终死于乌江。项羽虽为一代英雄,但最终落得个自刎的结局。而刘邦最终成为了那个真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