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试题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登录
注册
首页
搜索
栏目
不限
历史试题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关键词
搜索
排序
时间排序
点击排序
评论排序
评分排序
支持量排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
的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 军阀 谋略 袁绍 形势 优势 不可胜数 贤能
2022-08-21 22:02:31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玠语太祖日:“……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材料二: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
太祖 材料 挟天子以令诸侯 奉天 霸王 袁绍 军资 贤士 军粮 谋士
2022-08-21 22:02:32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 壮心 战役 军资 乌桓 壮心不已 挟天子以令诸侯 志在千里 这一 老骥伏枥
2022-08-22 00:00:02
0 评论
0 浏览
安徽省毫州市在今年(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计划逐步把曹操宗族墓群打造成大遗址保护的典范。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安徽省 宗族 东汉 强敌 遗址 招贤纳士 典范 成大 袁绍
2022-08-22 00:00:06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列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
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议 材料 天子 自己的 这是 有什么 作用 贤能 而不
2022-08-22 11:04:19
0 评论
0 浏览
请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一位即可)(1)“挟天子以令诸侯”:
赤壁 挟天子以令诸侯 茅庐 历史人物 典故 刘备 人道 成语 孙权 诗词
2022-08-22 22:05:18
0 评论
0 浏览
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马仍想驰骋千里,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
功绩 壮心 习水 壮志 壮心不已 挟天子以令诸侯 豪壮 马槽 志在千里 原因
2022-08-24 22:10:05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壮心 习水 联军 政治上 的人 挫折 唯才是举 壮心不已 挟天子以令诸侯 志在千里
2022-08-26 00:00:02
0 评论
0 浏览
阅读下列材料:三国时期,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脱颖而出,政治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
错误 军阀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容道 赤壁 挟天子以令诸侯 赤壁之战 评价 曹植 三国时期
2022-08-27 00:02:00
0 评论
0 浏览
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七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之战 销售量 政权 著作 赤壁之战 标志 书店 易中天 汉献帝
2022-08-28 11:07:50
0 评论
0 浏览
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刘备B.诸葛亮C.曹操D.孙权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 取得了 地位 人物 汉献帝 本题 刘备 孙权 试题
2022-08-31 00:00:02
0 评论
0 浏览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 挟天子以令诸侯 火攻 东汉 能用 指的是 所学 战役 袁绍 水面
2022-08-31 11:00:27
0 评论
0 浏览
共73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热门资讯
由汉初“和亲”到汉武帝对匈奴反...
古代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
下列对南方经济发展意义的描述正...
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从...
如果你想了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
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