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军粮短缺士兵饿得要兵变,无辜粮官被杀,莫名其妙却死得其所
记得《三国演义》中有句评价曹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多少人心中蕴藏着一个“曹操梦”。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一干猛将纷涌而至,朝会携剑登场,高呼丞相有礼!俨然一副“彼可取而代之”的架势。
相反,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刘备,却以桃园三杰起家,一路奔波坎坷,虽有皇叔之尊却无皇叔之实,但待人宽厚大度,谦逊亲和!
以至于在我们眼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曹操奸诈和刘备仁义。其实,两人看似一奸一正,都有着让后人学习的地方。
军粮短缺士兵欲兵变,尽职粮官提了两个办法,曹操:杀了粮官吧
做事学“曹”,转移矛盾以最小代价换取最佳利益
建安二年,曹操准备攻打已经称帝的袁术,然而袁术兵精粮足,迟迟久攻不下。这时候大军进退两难。如果撤军,那么士气必然受影响,说不定还会被袁术追杀。如果继续攻城,则面临粮草不足的风险。到时候军心涣散,就算敌人不攻击,自己都会内院起火。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军营里的粮食也逐渐变少,一碗饭分两次,两次分四次,到最后只能喝稀粥。士兵们怨声载道,就差兵变了。
这时候曹操想了一个计策,他叫来了军队的粮草押运官王。对着他说:王垕啊,现在军队的粮食情况如何?
王垕抱怨道:兵多粮少,长此以往。唯有退兵或以大分小耳!
也就是说,王也没办法,除了退兵就是把粮食再稀释,这无疑给曹操出了一道难题。
面对两种解决办法,曹操选择了后者。对着王垕说:将粮食“大碗换小碗,粥再搞稀一点,先救一时之急。
王垕很惊讶就马上问:要是战士们再抱怨,可如何是好?曹操挥挥手说无妨。
果然,这策略一实施,军营炸天了。所有人都在私底下说曹操吝啬,自己吃香喝辣,士兵却连肚子都填不饱,肯定是克扣军粮了。第三天,终于饥饿的士兵纷纷罢工,到曹操的军营里讨要说法。曹操不慌不忙问了事情经过后,果断叫了王垕来。在所有士兵面前直接砍了他的头后,大声说道:“不杀汝,军心变矣。”
将士们眼见这几天的“稀饭”有了罪魁祸首,就军心大振,曹操宣称,现在罪魁祸首杀了,大家跟我一起打仗,攻取寿春,就可吃到饱饭。最后军队果然一鼓作气拿下了袁术。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似乎都会觉得曹操残忍和滥杀无辜。但却表现出曹操的做事风格!实际上军队就是粮草不足,跟谁都没有关系,但是曹操很好的转移了问题的矛盾。将军队自然的粮草不足归咎于押运官的贪污,这点虽然不地道,但却有着深远的作用。
首先维护了曹操的形象:告诉士兵曹操没有克扣军饷,都是押运官的错。
其次,本无可解决的难题转移了问题关键,变成了是有因果关系的问题
军队的粮草不是久攻不下短缺,而是因人为因素造成,这样就有办法解决。曹操用了最小的代价解决了军队士气不足,粮草不济的问题。用一个人的人头换取了全军的振奋和战争的胜利。
做人学刘,以恒心换取胜利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我们来看看刘备的奋斗史。从十八路诸侯会盟开始,然后依附公孙瓒、投靠陶谦、跟随吕布、曹操、转投袁绍、最后找了刘表……
而一路上更是大起大落。拥兵五万与曹操对战,结果一败涂地,兄弟四散不说,老婆孩子都被敌军抓走。直到马上50岁了,还在为了一座自己的城池而奋斗。可以说每一次失败都很彻底,20多年里,哪一次不是遍体鳞伤,用颠沛流离形容真的再合适不过。
正常人如果经历了刘备这种经历,轻则醉生梦死,重则轻生。然而人生不就是如此起起伏伏吗?刘备身上最可贵的就是这种精神——坚持理想,不忘初心!
被曹操打败后,许攸就问刘备:玄德何去何从?
刘备答曰:纵使我仅剩一人,扶汉灭曹之心不熄!
大起大落后,依旧相信自己可以站起来,始终不改变自己的理想,这是怎么样的意志?
当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时,所有人眼见赵云没回,都以为赵云投敌,但刘备对此毫无怀疑:“子龙不弃我走也!”
一个经历过后无数次失败的人,内心早就变得多虑多疑。因为他看尽了人间冷暖。最落魄时候也就是他一个人独处。而刘备始终对于手下没有怀疑,坚定信任他们,这是何等胸怀和气度!
人生在世,无非做人做事也。做好事,做好人才能让自己在社会游刃有余。曹操和刘备,看似一正一邪,实际上给我们表露出的却是两种哲学。我们仔细品读,都会发现共同点:人都会遇到困难,寻找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能解决最好,不能解决失败了也无妨,只要初心不改,梦想不灭,那么终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历史上他们是对立的,但他们也是共同的,只不过成就霸业的渠道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