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潘仁美这个人。“潘仁美”是通俗小说《杨家将》中虚构的人物,但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北宋初年有一位叫做“潘美”的将领,此人在北宋初年屡立战功,官至同平章事,并被赐爵为“代国公”,地位与《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差不多。而且,杨业的死的确与潘美有关系。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杨家将中的潘仁美便是以潘美为原型创造的。
但与潘仁美不同,潘美在历史上是个能臣,也是绝对的忠臣。
潘美在北周时期即身居要职,乃是周世宗柴荣的得力助手,跟随柴荣东征西头。自然而然,他与同为周世宗心腹的赵匡胤关系甚好。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潘美参与其中,成为了北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此后,在赵匡胤的历次军事行动中,均能看到潘美的身影:
开宝三年,北宋对南汉用兵,潘美为主将。在他的指挥下,宋军短短几个月便攻下攻下昭州、桂州、连州等地,南汉其他地区见潘美兵锋势不可挡,纷纷投降,潘美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南汉都城附近。在最后的决战韶州之战中,潘美大破南汉十万大军,歼敌数万人,随即平推到广州,灭亡南汉。开宝七年,赵匡胤进攻南唐,潘美为先锋。潘美率军强行渡江,打了南唐一个措手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南唐重镇采石矶。如此一来,南唐都城金陵完全暴露在宋军的攻击范围内。南唐见状,孤注一掷,摆开十万大军与潘美决战,结果潘美再次大败南唐军队。最终,南唐在曹彬的潘美的合力攻击之下,不得不开城纳降。开宝九年之后,宋朝将战略重心放在北方。契丹支持的北汉如牛皮纸一样占据着太原,成为北宋北方的一个钉子,同时也是契丹南侵的跳板。潘美数次跟随赵匡胤攻击北汉的太原城,虽然没能最终消灭北汉,但斩获丰富。自此之后,潘美一直在北方的雁门关一带驻守,防备契丹。也正是在此时,潘美和杨业产生交集,杨业是潘美的下属。与小说中不同,潘美和杨业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相反,二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太平兴国年间,契丹十万铁骑入寇雁门关,潘美和杨业通力合作,巧妙配合,杀得契丹大军大败而归。
但潘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留下了污点。赵光义不能度德量力,轻率地率军北伐,作为宋军重将的潘美和杨业自然一同前往。北伐兵分三路,前期进展得不错,潘美与杨业这一路一度高歌猛进,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中的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四州。但曹彬一路作战不力,导致宋军全局陷入被动,潘美不得不撤退。赵匡胤命令潘美将四州百姓迁入内地。
此时,潘美军中发生了意见分歧。杨业说认为,辽军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应当设下伏击圈,分兵引诱辽军进入,确保百姓成功转移。但监军王侁却逼迫杨业和辽军主力去交战,此时潘美一言未发。但从之后的表现来看,潘美应当是支持杨业的。而杨业在不得已接受命令之后,私下向潘美表明自己的忠心,并希望潘美能在陈家谷接应自己,潘美答应了。
但在杨业出战当天,由于傍晚杨业依旧没有赶到约定好的陈家谷,监军王侁便命令撤军,作为主帅的潘美坚决反对,但王侁不听,潘美值得遵从。于是乎,杨业的唯一援军不复存在,他本人也最终为北宋尽忠殉国。
从杨业之死的整个过程来看,潘美虽然有责任,但绝不是罪魁祸首。虽然潘美是名义上的主将,但真正的兵权调度掌握在监军手中,潘美并没有最终决策权。尽管他本人支持杨业,但难以有所行动。潘美也因为自己的这一“污点”,被民间列为反面教材,背上千古骂名,不得不说,实在是冤枉。
无论潘美再怎么不对,拿秦桧和潘美来对比,那纯粹是对潘美的侮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