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在《纪念刘和珍君》中深刻地写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如果用来形容日本的织田信长,似乎也极其贴切——“不在豪横中爆发,就在豪横中灭亡”。接下来,我们将一同回顾一段深刻的日本战国历史,重温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的“本能寺之变”。
“战国时期”原本是指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但日本却借鉴了这一称谓,将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1615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这段时间称为“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战国三杰”之首。通过持续的扩张,他占据了京都一带,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藩镇势力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智光秀(1528年——1582年),原本只是织田信长的家臣。然而,凭借战功,他逐渐崛起成为当时的实权人物。通过“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成功地篡夺了主上的位置,彻底改写了日本的历史进程。
织田信长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崛起,与他成功获取天皇的支持密不可分。他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天皇加封为右大臣,掌握了朝廷的“国家机器”,并在以京都为中心的富庶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然而,在京都周围,其他割据势力如北条、毛利和上杉等藩镇对织田信长的野心显然不足。
到了1582年5月,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在安土城共庆双方结盟二十周年。然而,织田信长在安土城的举措,尤其是对明智光秀的羞辱,最终成为导致他灭亡的关键错误。在明智光秀被派遣全权负责接待任务时,他对这一次接待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至在宴会上对待明智光秀的亲兵出言不逊。这次事件虽然被织田信长自己淡化,但却成为了他失察的政治代价。
与此同时,明智光秀被命令支援丰臣秀吉对抗毛利家。而织田信长则在前线督战,准备迎接敌方的投降。但他大意地以为明智光秀不会反叛,忘记了之前的羞辱。与此同时,明智光秀也没有忘记,而且只带了数百名亲兵前来,相当于为反叛提供了机会。在这个时候,织田信长选择在本能寺落脚,并与围棋国手日海和尚以及鹿盐利玄对弈。他的儿子织田信忠则在距离本能寺六百米的妙觉寺中就寝。
然而,明智光秀已经准备好了反叛。在本能寺之夜,他亲率一万多军队悄悄包围了本能寺,发动了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于是,织田信长在夜幕降临时,才发现自己被明智光秀包围,陷入了绝境。尽管他试图反抗,但面对数万叛军,织田信长最终选择在本能寺自刎,不愿意妥协或投降。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日本陷入了混乱之中。在织田信长死后,他的长子织田信忠也未能挽回局势,因为他未能果断行动。错失了救援父亲的最后机会,织田信忠只能退守到诚仁亲王的官邸二条御所。然而,随着明智光秀的胜利,整个织田家族彻底灭亡。
织田信长的死,并非只是一场家族之争的结束,更是整个日本历史走向的变革。这次本能寺之变开启了日本统一的序幕,为后来的丰臣秀吉扫清了道路。他在山崎之战中击败了明智光秀,完成了父亲未竟的大业。此后,丰臣秀吉以征夷大将军的身份掌握了朝廷的军权,奠定了德川幕府的基础。
最终,丰臣秀吉在1615年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时代。他的统一不仅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还为日本开创了江户时代,带来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