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身边,有两个亲戚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的战功,但是结局却是截然不同,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这两位亲戚分别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还有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而这两个人也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来投奔朱元璋,但在这之后却因为个人选择不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为什么会这么说,来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先说李文忠,他在投奔朱元璋之后,在起义军里面摸爬滚打,也让他积累了不少的作战经验,后来更是因为作战勇敢,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在这之后,在讨伐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时候,他的功劳也是不容忽视。
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当时给他的任务是牵制张士诚,他和朱亮祖一起带兵进行攻击,说起来他还是相当有智慧的,在进攻余杭的时候,敌方守将谢五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人才,李文忠也是起来惜才之心,并没有直接对他发起进攻,而是先是对其进行劝降,并且表示自己一定能保他周全。
但李文忠这边的人却一直劝说他,让他杀掉谢五,但都被他给拒绝。毕竟一旦动手,那么城里的士兵必将会跟我们殊死一战,那么对我们来讲就算能够取胜,我们的代价同样也是十分惨重的,李文忠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理解还是十分深刻的。
为了能够给朱元璋积累民心,更是在入城之后,严令禁止士兵进入百姓家中,如果有违反者,直接以斩首示众。这样的政策让当地百姓对其十分爱戴,也有士兵知法犯法,身上也有着很多战功,但最后还是被李文忠下令处死。后来这些事情被朱元璋得知之后,也是下旨对其进行褒奖,还给他升官,成为了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等重要职务。
这让朱元璋对其是越来越倚重。在1370年,朱元璋分封功臣的时候,凭借他多年的功劳将其封为曹国公,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外甥的喜爱。往后他的生活自然也是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共存,这跟朱文正的结局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朱文正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跟李文忠一样,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洪都之战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后来鄱阳湖一战,打败陈友谅自然也就成为了奢望。
在1363年的时候,陈友谅率领大军开始进攻洪都,洪都城在战略意义上十分重要,也是命令朱文正对其城墙进行加固。要知道陈友谅来势汹汹,城内的士兵跟陈友谅差距十分悬殊,朱元璋主力也并不在这里,为了能将这座城给守住,朱文正也是做了十分周密的部署。虽然实力差距很大,但因为朱文正的合理布局,这让陈友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一直都没拿下洪都城。
陈友谅发现洪都城强攻既然拿不下,他就选择围堵的方式,将洪都城团团围住,切断他们的补给,想要用这种方法拖死城中的守军。也是在这个时候朱文正发现,如今江河已经来到了枯水期,陈友谅的巨舟吃水很大,在缺水的环境下根本发挥不了优势,也是时候对陈友谅发起进攻的时候了。朱文正让张子明冒死将信息传给了朱元璋,让他派兵前来救援。当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十分高兴,毕竟自己终于等到了机会,他让张子明转告朱子文,让他们继续防御,救兵很快就到。
在朱文正的坚持下,成功等到了援兵,洪都之围以解,这为最后的朱元璋大获全胜打下了基础。只可惜朱文正在这之后竟然居功自傲,在江西驻守时,竟然强抢民女,还大肆压榨百姓,这让当地人对他是怨声载道,当地官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进行上表。
而朱文正对于自己舅舅的脾气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朱元璋最恨的就是欺压百姓之人,因此这件事情如果被朱元璋知道,那么自己难逃一死,因为他决定投靠张士诚。后来张士诚兵败,朱元璋本想将其处死,好在宋濂进行劝说,毕竟他是你的侄儿,之前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你这样做有损皇帝的声威,因此他被软禁在桐庐。
可以说,这两个人虽然是同一时间投靠朱元璋,只能说他们的选择不同,这才导致会是这样的结局。对于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