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康熙大帝在晚年的时候总喜欢向别人宣扬自己的射艺多么厉害,例如一天之内射了三百一十八只兔子,几十年来射杀了百多只老虎,听得身边的人目瞪口呆。从这些说法来看康熙的武功应该十分了得,不单康煕帝,清代的皇帝可能都是射箭能手。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代,不少史书上都提到女真族骑射非凡,例如《大金国志》多次提到“女真人勇悍善骑射”。骑射,比起传统的站立式射箭,更具机动性和杀伤力。但同时也要求射者拥有良好的骑术、箭术,乃至反应力、体力等。满族能够以数十万之众人主中原,良好的骑射功夫有很大的作用。
《清史》稿中写道:“有清以武功定天下。”骑射功夫一直是清朝标榜的立国根本。那么,大清王朝到底如何发扬“骑射
全民都开弓箭课
根据《清史》的记载,满清创始人皇太极就是一位精于骑射的勇士。
《大清太祖实录》中有记载皇太极用的弓是“壮士不能开”,而且“矢长四尺余。”,通过弓箭的武器特性侧面描写清太祖力大如牛、皇太极多次统率八旗,击败明军,对此,皇太极总结原因,认为“我国士卒”之所以能够战胜明朝军队是因为“娴于骑射”,最终才能“攻城则取。”
为鼓励国民练习骑射,他曾下令道让“子弟辈壮者”去联系铁箭习射,而年幼者则“以木弓柳箭习射”,可谓是全民都联系弓箭。
除了皇太极之外,满清的顺治帝也承继了这套规定,在入关后明确规定,要求士兵们“尚其益习弓马”。自此之后,清代的皇帝都不敢轻视骑射功夫,并下了很多功夫培养子弟成为射箭高手。
康熙帝重视“骑射课”
先说康熙帝,顺治对于康熙是十分重视的。
因为康熙是当时诸位皇子中,少数能够对天花具有免疫力的人。由于当时天花仍猖獗,死亡率极高,对天花免疫的人也被古人认为有“神明”相助,所以顺治十分着重培养康熙,指派了当时武功高强的侍卫作为康熙的武术师傅。可惜顺治早逝,康熙幼年登位,虽有皇帝之名,但却无皇帝之实。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年幼的康熙有个头号敌人,孔武有力的满洲第一勇土鳌拜,铲除了拜势力以后康熙才算是解了心头大患。即位之后康熙又经历了削藩和三征噶尔丹这些战事。这些事情都使得康熙对于武功十分重视,虽然政事繁忙,但也持之以恒地操练搏击、骑射。
康熙皇帝明白武术骑射的重要,所以他也培养诸位皇子的武技,认为此乃祖宗之本,绝不可忘。故此康熙对自己儿子的培训十分严格,当时每一位皇子除了每天学习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还必须在午膳后用一个时辰练习射箭。为方便皇子们练习,康熙帝还专门在皇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设置了射箭厅,一年四时都可以在当中练习射箭。
康熙还会经常抽考不同皇子的射艺,根据《康起居注》当中记载,康会经常巡视各位皇子的学业,其中项就是考射箭。几位皇子一字排开,各射箭靶。中靶多的皇子,康熙还会予以奖励。
建造狩猎场,增强骑射技巧
仅是练习似乎还不足够,在局势平定下来后,康熙在内蒙古开辟了一个狩猎场。每到秋天就带着一群皇子、八旗子弟去效仿祖先的狩猎活动,称之为秋称。康熙常常给诸位随行的皇子示范自己的射艺,并着令众子弟一起参与围猎行动,猎杀猛虎以训练胆识。
正因为康熙大力推动武术教育,皇子们大都武功高强,如皇次子胤礽在一次狩猎中,连发五箭,射中一鹿四兔,康熙大悦。
雍正乾隆继承骑射术
康熙皇帝这种尚武的教育,使得之后的皇帝都十分重视武术。
雍正在位期间较短,又勤勤恳恳忙于处理当时的官问题,所以未曾前往狩猎。不过雍正曾下令,国家军备乃一国之本,所有武官、旗员都要定期进行骑射考试,若有失准,即不录用。
乾隆十分重视武术练习,他在紫禁城中建立了一个射箭场,每逢闲时必去射箭,而且会和身边的官员进行比试,以督促文武百官勤加练习。同时几乎每年都会举行秋狝,仿效其祖父的狩猎,让皇子、八旗子弟谨记先祖遗制,谙习骑射。
据传乾隆的射术也十分了得,《啸亭杂录》记载乾隆闲时会在畅春园门侧习射“发二十,中者十九”,又有载乾隆在秋狝“亲射野猪鹿,矢无虚发”。而乾隆对于皇子们的骑射功夫也十分重视,安排名师严加教导,同时也像康熙一般定期查验他们的箭术。
不仅对皇子如此,乾隆对于八旗子弟的射艺亦同样关心,每年都会抽时间,考查八旗子弟的功力。能够连中三箭者,有赏,若射不中则需要承担贱役以作惩戒。曾经有一次有八旗子弟射箭时,射出的箭连箭靶也碰不到,乾隆大为震怒,下令扣除各位教练一年俸禄。
嘉庆帝在位时,国内起义频频,局势颇为紧张,但是秋狝还是继续举行。康雍乾嘉四位皇帝期间,合计进行了一百多次秋狝,以此来锻炼骑射技术。
但可惜,满人虽自诩在马背上打天下,却没法始终坚守骑射这一传统。毕竟骑射一事须长期练习,入关之后生活渐趋安逸,即便皇帝如何重视,还是没法促使满人保持这个传统。清代后期,西方先进的武器进了中国,使得从前可以称霸天下的骑射技术,突然之间变得一无是处。自此射一门在中原几乎绝迹,在关外尚可见到骑射的踪影,不过与全盛时期相距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