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治理从来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事情,每个国家的国君,都会有一个谋士和军师一样的大臣存在,虽然封建社会就相当于“一言堂”但许多策略的指定,都有又脏的谋士参与,譬如汉高祖身边的萧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各个都是神机妙算,精通时势。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人存在,大明朝就有两个,分别是朱升和刘伯温,曾有人将他们两个进行对比,两者各有千秋,擅长的领域不同,原本无法比较的两人,却硬是比了个高下,大多数人都认为刘伯温输了,但他比朱升差在了哪里?
朱升和刘伯温两人都是元末明初的大谋士,但是刘伯温远比朱升成明早,公元1356年,朱元璋从一个小和尚坐到了吴王的地位,随后出兵讨伐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最后都大获全胜,而在那时,正是刘伯温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随后又提议让朱元璋出兵北伐,最终于1368年正式即位,建立大明。
可以说完全是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一步步问鼎中原,刘伯温在建立大明的过程中作用十分巨大,因此刘伯温再民间和官方都十分有地位,甚至他还有自己独立的一派,势力十分强大。而朱升是在大明建立胡才显现出来的能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千古名言我们都不陌生,正是我国建国初期前人所说的方针。
但这其实是朱升提出来的,朱元璋本就是草根出生,纵然有极其出众的军事能力,但是大明的根基还是很薄弱的,建国初期,和我们现在一样,大明朝积贫积弱,因此朱升的想法,为大明逐步囤积起来了实力,这才让大明朝稳稳的坐了76年,很多人会觉得,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百年根基,大明朝实在是太短了,但是如果没有朱升的谋略,朱元璋可能刚建立大明,就会因为底子不稳再度被推翻。
然而在1368年,建立大明后的朱元璋,犯了所有皇帝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开始忌惮功臣,那些开国功臣对于朱元璋来说,就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让它不放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铲除,因此他在开国后不久大肆屠戮功臣,这让以仁善著称的太子朱标都看不下去了,出言相劝,但是朱元璋仍然无动于衷,看着这副样子,朱升最后以自己71岁高龄为由,离开了朝廷告老还乡了,最后逍遥的隐居山林。
而刘伯温,虽然也辞官了,但是却将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江浙派”亲信安插在了朝中,这让朱元璋依然没有对他放下防备,最后在胡惟庸等人的合谋下“病逝”。这两人的结局就是两人的高下之分,朱升逍遥养老,而刘伯温惨被暗害。
这主要是因为,朱升深谙《史记》,里面讲述越王篇时,范蠡曾就是越王卧薪尝胆的谋士,最后越王夺回国家后也是对他产生了猜忌,范蠡是第一个辞官归隐的大夫,最后成为了一代富商,而与他同期的功臣,最后都没有好下场,众人表示,如果刘伯温也学史记中的范蠡,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