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1死1逃
迪丽瓦拉
2025-07-05 13:03:40
0

廉颇

大家还记得课文《将相和》吗?

《将相和》里,廉颇是一个有点傲娇,而又知错能改的可爱老头。

他赤着上半身,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罪。

随着身躯晃动,尖锐的荆刺,将他的背脊划出一道道血线。

渐渐地,血线变成了淋漓的鲜血,顺着背上密密的刀疤流了下来。

路上的行人纷纷侧目,无不悚然动容!

蔺相如听到风声,连忙赶去迎接。

廉颇一见到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上卿!”

蔺相如赶紧搀住:

“将军,快快请起!”

廉颇并不起来:

“你抽我吧!”

蔺相如惊呆了,想了想说:

“将军若信得相如为人,相如愿与老将军结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指两人同生死共患难,如果一方有难,另一方可以豁出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对方。

廉颇一听大喜,这才站起来,两人执手共举,异口同声喊出:

“廉颇、蔺相如生死同心,刎颈无悔!”

蔺相如

01

历史上真实的廉颇,是个保持着不败纪录的军事家。

他一路摸爬滚打,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

谁知,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凭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就做了上卿,位次还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爽了:

“哼!别让我碰到蔺相如,否则我一定要狠狠教训他!”

蔺相如知道后,就天天躲着廉颇。

他的手下无语极了,问道:

“您干嘛要怕他啊?”

蔺相如摇摇头,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将相不和成何样,二虎相争必有伤。”

紧接着,他又解释道:

“我并不是怕廉颇将军。只是,如果我们二人不和,秦国必然会乘虚而入。”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他羞愧万分。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之后,两人摒弃前嫌,成为生死之交。

他们一将一相、一武一文,成为赵国双壁。

在赵惠文王的重用下,这对双壁开始了“东扩计划”——

两人通力合作,打下了齐国、魏国的几座城邑,将赵国的东方边界向前推进,为赵国夺得了不少领土!

02

然而,随着一代明君赵惠文王的去世,赵国的国运开始走下坡路。

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后,天下掉下一个大馅饼——

上党归顺了赵国。

赵孝成王想都不想,就接受了这个大馅饼。

而上党原本划入了秦国的版图,秦国当然不干了,嚷嚷着要打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军和赵国大军在长平遭遇,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

面对强大的秦国,廉颇不敢轻敌。

他认真分析了双方形势:

秦军远离本国作战,物资供应是个大问题,经不起长期消耗;

赵军不适合野 战,且损伤较重,宜休养整顿。

于是,廉颇选择了消耗敌军的战术。

他修筑壁垒、坚守不战,试图拖垮对手的粮食后勤。

于是,秦赵在长平对峙着。

几十万人马要吃要喝,慢慢地,双方都消耗不起了。

就在这时,秦国在空仓岭,建了大量空谷仓迷惑赵军。

与此同时,他们还来了一出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

“赵国的廉颇胆小怯懦,缩在城中,不敢应战。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若为将军,秦军必退。”

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典型,连他爹赵奢都说:

“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若要拜他为将,他定会将赵国的军 队葬送掉啊!”

但是,赵孝成王一直对廉颇闭关不战、消耗粮草感到不满。

如今,他又听见秦国散播的谣言,便认定廉颇胆小怯懦。

于是,打到一半时,赵孝成王临阵换将,要把廉颇换成赵括。

此时,蔺相如正在病中。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

他拖着病体,不惜触怒赵王,赶到宫中劝谏:

“赵括用兵,就像胶柱鼓瑟一样不会变通。他只会纸上谈兵,哪里知道真正的用兵之道啊!大王,您不能任用赵括啊!”

可是,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的苦口婆心,执意命赵括为将。

蔺相如气得吐血,病得更重了!

而赵括落入秦军的围歼圈套,被围困了40多天,最终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的40万大军失去主帅,又饿得失去战斗力,就投降了秦军。

秦国将军白起,根本养不起这些俘虏,将40万降兵全部坑埋!

紧接着,白起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差点将其攻破。

幸亏有楚国和魏国前来援救,才解除了邯郸之围。

然而,赵国的青壮年已然损失殆尽。

元气大伤的赵国,在乱世中摇摇欲坠……

03

因为长平之战,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生,也发生了变化。

蔺相如眼睁睁看着赵国走向衰败,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

最终,他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如此,蔺相如带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传奇,消隐在历史深处……

而赵孝成王在付出四十万生命的惨重代价后,终于知道善待廉颇。

廉颇再次被启用,继续着不败战神的神话——

他打跑了想趁火打劫的燕国,打得燕国乖乖投降,以五座城池求和,才答应停战。

他率军讨伐魏国,并且成功地占领了魏国的繁阳。

就在赵国有点转运的时候,赵孝成王去世了。

他的儿子赵悼襄王,担心廉颇功高震主,于是又闹出了临阵换将的事——

派乐乘取代廉颇,掌握赵国的兵权。

这次,廉颇彻底被激怒了!

他直接跟乐乘干了一架,然后跟赵王决裂!

君疑将悍,两败俱伤。

之后,廉颇没脸待在赵国,只好逃到魏国。

只是,魏王也不太敢用廉颇。

廉颇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快就陷入了苦闷。

而赵国没了廉颇,隔三差五被秦国一顿胖揍!

无奈之下,赵王便想把廉颇请回来。

不过,廉颇已经82岁了,赵王不知道他身体状况如何,还能不能打?

于是,赵王派了使者,去看望廉颇。

廉颇为赵国付出了一辈子,自然想要回来报效赵国。

他见到赵国的使者后,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最厉害的是,他吃完后,还穿上沉重的铠甲,带着铠甲上马。

廉颇在拼命证明自己:

“我牙好、胃口好,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我老当益壮,我还可以为赵国征战效劳!”

谁知,使者回去对赵悼襄王说了假话:

“廉颇将军虽然年纪大了,还是很能吃,只不过……一顿饭的功夫,跑了三趟厕所。”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悼襄王一听,廉颇终究是老了,身体不行了。

于是,马上打消了再次起用廉颇的念头。

那么,使者为什么说谎呢?

因为,他被廉颇的死对头——郭开收买了。

郭开不希望廉颇回到赵国,于是嘱咐使者诋毁廉颇。

就这样,廉颇丧失这次报效赵国的机会。

后来,南宋的辛弃疾,一生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志,他用了廉颇的典故发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担心自己像廉颇一样,满怀壮志不能得酬——

廉颇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惜被奸臣所害,报国无门!

04

廉颇苦苦等待,却没有等到赵王的消息,只好再次陷入苦闷。

而楚国听说了廉颇的遭遇,便偷偷将他接到楚国,做了楚国将军。

只是,廉颇在楚国,没能续写辉煌。

他再也没有立下任何可以载入史册的战功。

廉颇常常唉声叹气,说:

“我还是希望能指挥赵国的士兵打仗啊!”

我思用赵人。

只是岁月不饶人,廉颇最终客死异国他乡,再也没能回到赵国……

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司马光曾经说:

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可见,廉颇对赵国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赵国的君王,一代不如一代,竟然将廉颇弃之不用!

时到今日,“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还在为后人所传颂——

我们佩服蔺相如的忍辱负重,也赞叹廉颇的负荆请罪。

只是,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的下场令人心寒!

一个在秦军的包围下,悲愤离世;

一个远走异国他乡,报国无门,客死他乡。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网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金国灭亡之后(1234年以后),南宋独自承担抗蒙的任务长达半个世纪。这种说法 ...
原创 铭... 最近,一名上海大V在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喊话国人不要再纠结于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
原创 项... 项羽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关于他的传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数不胜数,然而这些传说有的是正面的也...
原创 斯... 苏联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共和国,在其最强盛之时,其强大的军力令整个欧洲都瑟瑟发抖, 甚至当时...
原创 日...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着我国历史的一段古老传说: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这些历史文献中...
原创 清...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大清王朝覆灭后,他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又做了12年的伪满洲...
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不是关羽... 三国时期,蜀汉败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蜀地缺乏优秀的将领。当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勇将都已经年迈时,蜀汉竟无...
原创 董... 中国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和艰苦奋斗。在以往一场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原创 战...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在春秋...
原创 将... 将军自知功高震主,想告老还乡,秦始皇: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话说历代帝王最是不喜功高盖主之臣,所以在...
原创 司... 在三国中,最后为什么会是由司马炎去统一三国,而不是由曹操或者刘备呢,明明这两个人都是很有历史才能的人...
原创 中...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勇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雄韬武略,是一个了不起的盖世英雄。他统战中国,侵掠欧洲,南征...
原创 胡... 笔者在前文《黄埔第一军党代表八成多都是共产党员,为啥部队还是姓蒋了?》中提到过胡公冕,他是黄埔第一军...
原创 读... 文/子玉 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物的经历来解读,比如,读懂了高欢,也就读懂了北魏末年的乱局。 ...
原创 故... 自古以来,人们对老虎总是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光是当年《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就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多年。 ...
原创 赵... 世人皆知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后急着北伐除去他自身的私心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报...
原创 袁... 看中国历史上,我们总是感叹:中国的地名改动实在太过于频繁,而且接近于乱改、滥改。例如,北京一座城市就...
清初画坛“四王”与“四僧”之比... 摘要: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些人就认为,四王是御用画家,是墨守成规的主流与正统画派,重复僵化,与清代皇...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一目了然啊! 有道明君,绝不会干出轼父篡...
原创 原... 他考中进士,皇帝却因容貌拒绝了他,结果他推翻朝廷自己登基 文/勿忘初心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