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之中,“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相关史料之中,尽管如此,除了史书记载之外,在很久的时间里,中国的考古专家却没有找到任何刻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皿,直到1965年,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位专家花30元从废品收购战买到的这件文物,才让“中国”二字有了确切的物证,那么,这件宝贵的文物到底有着怎样一波三折的身世呢?它里面所刻着的“中国”二字,和现在的“中国”又有什么不同呢?
原来在1965年,当地农民陈湖因为急需用钱,因此将他弟弟寄放的一件青铜器卖到了废品收购站之中,由于当时废品收购站的师傅也不懂文物,于是这件青铜器与其它废铜烂铁存放在一起,准备送到冶炼厂。就在此时,宝鸡市博物馆馆长吴增恰好路过此地,看到了这件珍贵的文物,于是就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工艺精美的饕餮纹铜尊买回博物馆。尽管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但是当时的专家们谁也不清楚其中到底有何玄妙。
直到1975年,由于国家文物局要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赴京组织筹备。很快,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饕餮纹铜尊。马承源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
于是马承源高兴至极,马上做了拓片,经研究,铜尊之中的铭文有122字,而其中“宅兹中国”这4个字的铭文尤为引人注意,经过研究鉴定,这里的“中国”的意思指的是天下的中央地区。但是尽管如此,“宅兹中国”中的“中国”二字也是关于“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于是,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正因为这一重大发现,相关单位紧急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并将其定为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同时也欢迎各位网友在评论区留下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