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法叫“女真不满,满万不可敌”,现在经常被一些人用来称赞明末后金(满清)八旗之勇,实际上,这句话最早出现于辽代,和满清八旗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且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明末满清八旗战斗力强悍,那也实在是有些吹捧过头了。
经常看见有人说什么“建州女真数万人居然统治了汉人六亿人,汉人应该反思”亦或是“这是历史奇迹”云云,我完全可以说天天复读这几句话的人,要么是蠢,要么是坏,要么是逆向民族主义的自虐,要么就是自夸。无论究竟是为了啥,这些人都缺少对于历史概括总结的能力,所以他们也只能局限于这一层次。
明朝的灭亡以及清朝的最终一统中国,可不是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的,这也和满清八旗战斗力的强悍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仔细翻一翻,明(顺西)清战争的记录,清军的战斗力也并没有那么强,我们今天以三场战斗为例,来解析一下明清双方的战斗力,同时最后做一个总结:明军屡屡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一仗就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年的萨尔浒大战,熟悉明清史的人对这一战应该很熟悉了,辽东经略杨镐四路(刘铤,李如柏,马林,杜松)出兵,妄图合围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结果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八九万人损失过半,辽东形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萨尔浒大战期间,后金的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
松于初一乍抚顺提兵直渡浑河,生擒活夷十四名,焚克二栅,随乘胜追剿,至二道关,伏夷突起,约三万余骑与我兵对敌。松率官兵奋战数十余阵,欲图聚占山头,以高临下,不意树林复起伏兵,对垒麈战,天时昏暮,彼此混杀... 《神宗实录》
开、铁路总兵马林失利,监军兵备道佥事潘宗颜死之。初林领开、铁兵从三岔口出边,营于稗子峪,夜间奴陷杜松军,军中遂诈。及且,敌至,林甚恐,遂提部下兵避其锋以去。宗颜独留殿后,奋呼通判董尔励等及所部健丁冲突鏖战,贼死者枕籍,自辰至午,力竭不支,遂同时遇害。《神宗实录 》
据援辽总兵刘鋌塘报,二月二十九日点发领兵前进,行至马家寨口忽遇伏贼,斩获真夷八十五级,生擒夷,汉八十八名,夷器二十件,牛马五十八匹。三月初一日,又据镇江游击乔一琦报称,直抵奴寨一百二十里去所,忽有夷贼精兵五百余骑,直逼对山诱战,连诱连退,对垒,打伤挞贼数多。"马进忠单骑杀入贼队,砍伤夷贼三人,斩首一级,行至五里外复斩首三级。朝鲜副元帅金景瑞与金延苏斩首一级。本日申时,又据把总崔茂光塘报,徐九思从.叆阳边外出口,抄合大营,行至离边二百余里擅遇鞑贼,斩首一十五级,生擒夷男妇五名等情各报到。臣又于本月初三日,先据刘鋌差夜役口称兵丁将次深河子口,有鞑贼截路,斩首二级,生擒一名。”《神宗实录》
不难看出刘铤、马林、杜松三路明军在覆灭之前都进行了英勇而顽强的抵抗,给后金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而其最终全军覆没主要原因是由于杨镐的分兵,以及本部兵马人数远远低于努尔哈赤,明军出兵八九万人,兵分四路,每一路分得兵力不过两万人左右,面对努尔哈赤的六万主力自然很难抵挡,这才是萨尔浒大战的败因。
我举的第二个例子是松锦大战(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五年)这一站在明清战争之中也算是比较经典的一战,洪承畴接受崇祯皇帝的命令带领十三万马步军前往救援锦州,在松山一带和清军接战,双方不分胜负,清军袭击明军后方的笔架山囤粮地,明朝大军军心不稳,不久便全线崩溃,洪承畴率一万多残军固守松山城,后来被松山副将夏承德出卖,洪承畴被俘降清。
至少在清军袭击笔架山囤粮地之前,明清双方打的还是有来有回的,在当年的7月28日,洪承畴决定先行抢占位于锦州南部的乳峰山,7月29日杨国柱在攻打被清军占据西石门的战斗中战死,明军中伏失利,但是到了八月初,清军却挨了一顿暴打,多尔衮部清军被明军打败“(清军)直冲汉阵,不利而退,清人兵马死者甚众。”固山、牛录(下辖兵员约300人)等军官被斩杀者就达20余人。
在之后的数天之内,清军多次向占据乳峰山高地的明军发起冲锋,结果均被明军击退,屡屡获胜的明军下山反击,结果被清军打败,数天之后,明军再次占据优势。在这十余天的战斗之中,很明显,满清八旗并没有显示出多大的优势,和“腐朽不堪”的明军打的是有来有回。
即使是到了最后的关头,曹变蛟所部仍然冲破了清军正黄旗的大营,斩杀了大量的清军,此时皇太极正在此商议攻打松山城的事宜,几乎被明军所杀,侍卫拼死作战,这才保全了性命,事后皇太极十分恼怒,负责防御的将领都被处罚。
第三仗则是郑成功北伐南京之战,满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侦知清军主力具往西南追杀永历皇帝朱由榔,于是调集水陆大兵17万人,向着清方的财赋重地江南地区杀来,在定海、瓜州、镇江银山(镇江守将与地方官投降)等地杀得清军屁滚尿流,并且最终包围南京,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围而不攻,清军主力云集,最终郑成功在南京城下战败被迫退出长江。虽然,此战郑成功失败,但是整场战役的经过也足以戳破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了。
我们以银山战役为例“议论未完,虏遂大喊三声,跑马奔上,分五路而来。一股先冲中军营,来冲之虏,后知一千八百余骑,亦作三叠。本藩亲督亲军右武卫、左武卫特当其锋,以二百人冲杀满汉八百余骑。时有虏骑三百过我头叠之内,在二叠之前。我头叠之兵,任其冲突,安然不动。被我二叠之兵,并人马砍死,头叠之虏,遂尔少退。二叠之虏,站住射箭,箭如雨下。我师头叠之兵,任彼射箭即喊一声 ,竟冲二叠之虏,杀死颇多。虏遂退回一箭之地,仍合二叠、三叠之虏,共依一处,势在必冲。虏步兵鸟铳弓箭齐发;我师亦鸟铳、行营炮、弓箭齐发声震天地,两下齐喊一声,裹作一堆。我师奋勇死战,无不以一当百。虏遂披靡,齐奔下山坡..... 最后的结果就是,清军“强者相争,夺抢大路而走,弱者被拥坠马,填满沟壑,遍野横尸,我师乘胜直追十余里。其一路牵制我提督统领之汉马兵,早见四路砍杀无遗,即惊惶四散。”此战之后,清镇江守将高谦(原为弘光政权将领)、知府戴可进吓得献城投降。
这三场战役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清军从来都不是不可战胜,而且清入关之前的明军已经腐败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松锦大战前期,明清两军居然还打得有来有回,这也就说明了一点,满清八旗并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到了入关之后,面对大西军大顺军余部以及郑成功的军队,清军被打得屁滚尿流的记录更是数不胜数,那么现在肯定又有人抬杠了,既然清军这么垃圾,那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如果真有人这么说,那我就得说你了。
前文清清楚楚地写到“明朝的灭亡从来都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把满清的成功入关以及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清军战斗力强,这个逻辑说实话我是很不理解的。我们还是转回到上面的三场战役,萨尔浒大战,明军主要是败于分兵,松锦大战主要是败于冒进,而南京大战,则是因为郑成功没有及时发动对南京主城的进攻,导致清军云集,最终彻底失败。很明显指挥失误是清胜明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指挥失误的背后则是整个朝廷的颓废。
萨尔浒大战的失利,深层原因应该归结于辽东军队的军阀化(李成梁长期养虎为患,对叶赫海西屡屡重拳出击,对近在咫尺的努尔哈赤却视而不见,而努尔哈赤却在对女真各部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而到了萨尔浒大战的前夕,明朝已经没有像样的将领了,所以不得不启用杨镐)松锦大战则是因为,明朝廷的屡次催促进兵,导致洪承畴不得不冒险进军,13万大军战斗力虽强,但内部山头众多,很难拧成一股劲和清军一决雌雄,同时,明朝内部还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崇祯皇帝希望一次搞定辽东战事。南京大战则完全属于郑成功个人的失误,但此时西南的永历朝廷已经奄奄一息,郑成功即使攻克南京也未必能够守住。
综合来说,清胜明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明末朝廷对于整个国家的失去掌控,各方势力相互争斗,各自为战,最终被清廷以及归附于他们的地主官僚和军阀势力彻底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