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千年前的学术中心,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迪丽瓦拉
2025-07-08 06:03:15
0

书院最早始于唐朝的私学,后经五代发展,在北宋时期达于鼎盛。其泛指朝廷收藏、校勘书籍的地方。

“院者,垣也。”就是王应麟《玉海》中对书院最初的解释,简单通俗来讲就是,用“书”圈出的一片天地。历代的书院都是依靠民间力量,再加上官府的支持和赞助而兴盛起来的。岳麓、白鹿洞、崇阳,应天书院都是宋代的著名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此后历经宋、元、明、清的战火更迭,经过七毁七建,亦坚持教育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了“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湖南大学。

北宋祥符八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匾额,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与张中阶,师生合撰了岳麓书院的一幅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也可谓是湖湘文化最好的注脚。

岳麓书院自宋代建立以来,其地址基本没有变化,数千年来一再坐落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上,坐西朝东,前望湘江橘子洲,后临爱晚亭。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苍苍;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可谓是岳麓书院千年来的真实写照。当代大儒饶宗颐先生也成为岳麓书院题下四字——“斯文再兹”,不得不说真是恰如其分。

作为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不仅承载了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其古朴的建筑,幽深的环境令人陶醉,但真正让人敬佩的是,岳麓书院千年来为中华民族所培养的人才影响之大,以及师生们持之以恒的求学问道理念的耀眼光芒,更深深让人折服。

岳麓书院以其醇厚的文化气质,“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校风,滋养了无数的莘莘学子,它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氤氲着浓浓的墨香。

而且在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其中仍保留着诸多明清时代的建筑,以及13块从宋至清刻制的石碑,保存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中华民族常以文化教育作为立国之根本,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繁荣发展,绵延不息的核心要素。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悟与践行。——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唐德宗贞元年间,诗人李渤兄弟二人曾隐居在庐山脚下读书,李渤喜养白鹿自娱,园中书声、鹿声相呼相喝,尽显悠扬。相传白鹿通晓人性,且性情温顺,被周边村民称为“神鹿”,随之李渤也有了“白鹿先生”之称。后来他出任江州刺史,在此地修建楼亭,因其地势低洼,遂用“白鹿洞”命名,并沿用至今。

南唐升元年间,在庐山五老峰南麓,也就是今江西九江市,始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政府在都城之外建立的国学——白鹿洞书院。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上,白鹿洞书院传承千年之久、闻名遐迩,是一个先贤立教、传扬文化的学府之地,是中华文化的圣贤遗迹,更有着“海内第一书院”的誉称。

而真正让白鹿洞书院声名鹊起的当属朱熹,他的出现奠定了白鹿洞书院在此后700年的学术地位。

南宋淳熙六年,中国学术思想兴起,各地复兴书院,理学宗师朱熹只南康军,率百官造访白鹿洞书院,因在公元980年被废,年久失修,院内早已杂草丛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朱熹惋惜之余,遂令百官重修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朱子白鹿洞书院教条》也相继诞生。

自此之后,白鹿洞书院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成为了宋代传学授道的重要基地。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到这里讲义,明朝心学家王阳明来这里弘扬学术等等。在赣鄂皖地区有76位进士出自白鹿洞书院,在全国共计有102名进士出自这里。

而且白鹿洞中碑刻数量繁多,且内容广泛,书法技艺更为精湛,其中不乏有王阳明的《修道说》,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记》,娄性的《白鹿洞学田记》,以及紫霞真人的《游白鹿洞歌》等等重点碑刻。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园林建设及旅游为一体的独具特色之地。

衡阳的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可谓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基建约有1200年的历史。且其坐落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书院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曾一度鼎盛朝野,誉满三湘,是我国历史上名垂不朽的千年书院。韩愈、李宽、周郭颐、朱熹、张栻等都曾在此地或求学或开坛讲学。

“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石鼓山,在当时是衡阳南北水陆的交通要塞,其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水,四面凭虚;且风光秀丽如画,山上路树成荫,亭台楼阁林立,江面水波荡漾,渔歌不绝,有“石鼓江山锦绣华”的美誉。也因此吸引了不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石鼓弦歌绵延不绝,可谓是衡阳当之无愧的风水宝地。

值得一提的还有石鼓书院的三绝。在石鼓广场,有一本长2.4米,宽1.8米的巨型石书,上面镌刻着宋孝宗淳熙14年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所作的《衡州石鼓书院记》中的一段,此为石鼓书院的一绝:翻不动的书。

在石鼓书院的禹碑亭中,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在停住上题有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这是因为在亭中央有着一块禹碑,相传是大禹治水后刻碑纪念,碑上有77字,均为蝌蚪文,奇特难识。这就是石鼓书院的第二绝:认不得的字。

石鼓书院的标志,是一个高约2.8米,直径1.6米的巨大石鼓,也是石鼓书院的第三绝:敲不响的鼓。这座名扬天下的石鼓书院,是一代湖湘文化的摇篮,也是一处传承千年的翰墨书香之地。

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南京国子监、睢阳书院、南京书院等,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为国子监的书院,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古人一向对山水有着别样的情愫,所以书院的选址大都倾向于山林胜地,但是应天书院独树一帜,设于人口密集的繁华闹市之中,也就是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应天书院是在五代后晋时期由商丘人士杨悫所创办,到北宋大中祥符二年,经宋真宗改升,称为“应天府书院”。慢慢被纳入到地方官学管理之中,但其教育方针及政策上,依旧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保留了私学教育的鲜明特点。

后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人的加入下,应天学府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并逐渐发展成了北宋极具影响力的书院,名盛一时。在范仲淹掌管应天书院是,一直将“以天下为己任”作为其直到思想,并以“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等一系列学规,严格规范师生学习。

同时应天学院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书院的基本课程都以《六经》为基础,传承孔子的德行、礼仪等。邵雍、张载、范仲淹、司马光、晏殊、二程等一众名师巨儒,都先后在应天书院讲过学。

北宋时期,朝廷所办的官学对学生的入学资格要求极其严苛,没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弟是不能入学的,造成了一大批庶人子弟无处求学。但是应天学院招受学生则不收门第、地域及学派的限制,仅从品德和贤能两方面进行选拔,这使得全天下学子蜂拥而来。再加上一帮名师巨儒的传道受业解惑,应天书院的成材率居高不下,堪称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学”。

结语:

书院是中华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与神话的文化教育组织,为学术的创新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也为不同学派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从古至今,书院的而建立都为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构建也更有力的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之研究》

《国史旧闻》

《文献通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韩信: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 列位今日且听在下细说那"兵仙"韩信一生跌宕,且看这寒门小子如何从胯下钻出个开国元帅,又怎落得钟室血溅...
历史缝隙里的人︱儒吏完城:知县... 只要细细勾勒,人人都是传奇。“历史缝隙里的人”旨在调动密匝的清代史料,打捞历史夹缝中的跌宕人生。 嘉...
原创 漫...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讲一个历史上最厉害的天才,莱昂纳多达芬奇,我们总说达芬奇,这个达芬奇不是他的姓,他...
原创 二... 二十九军大刀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著名部队,以其独特的刀法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原创 历... 历史上的霍元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有禁止霍元甲习武一说吗? 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
原创 中...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他于公元前16世纪初建...
原创 满... 1644年,清兵入关,以北京为首都,从此大清朝的满人成为这里的常驻民。到1910年时,有人口统计,北...
原创 一...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中无数的能人异士出将入相,将自己的大名留在了青史之中。不论是文臣也...
原创 盘... 西汉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王朝,前面几代君王都是明君。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前后近一百五十年...
原创 若...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二战后期,日本法西斯军队因为战略资源和兵力补给的不足,从一开始的进攻...
原创 盘... 中国历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王侯将相。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从秦到清大统一王朝的第...
原创 清... 我们知道清朝末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后,我们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开始不断的被西方国家侵略,签订各种...
原创 雍... 说起清朝最勤劳的皇帝,大家肯定会想到雍正。他在位13年,一年只休3天,一天只睡4小时,堪称好皇帝的典...
原创 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丞相与宰相这两个职位频繁出现。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丞相”与“宰相”之间的区别,都以为...
原创 清...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对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个王朝,毕竟它是离...
原创 偏... 宋朝应该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正统王朝中,最“没有出息”的王朝了,没有做到真正的“大一统”。纵观两宋历...
北宋版 “纸牌屋”:三次相位更... 王安石两次辞相及熙丰晚期政局 在反变法派的大举攻击下,变法派左支右绌,再加内讧,最终以王安石辞相、罢...
原创 家... 在繁华喧嚣的成都古城,住着一位来自四川绵阳的王先生,他手中紧握着一枚满载家族记忆与光辉的钱币——己酉...
新展预告 | 前史堪师——14... 前史堪师——14世纪以来武备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3月28日至6月15日 展览地点: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
原创 举... 水深龙潜,河阔鱼藏。中华之夏朝,犹黄河之有龙门,长江之有荆江。浩浩荡荡的史籍中,夏朝如一隐者,藏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