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8月,随着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以及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已然是强弩之末,投降也是板上钉钉之事。
可是由于日本天皇实行的保密政策,许多日本侵华将领并不知道这件事,比如说侵华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
当时的他,手握105万大军,觉得自己仍有“一战之力”。
那么他在日本投降前夕,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在得知日本投降后,他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呢?
在战与退之间两难
在1945年8月10日至8月15日之间,冈村宁次和日本军部一共有过10封电报往来。
这十封电报不仅揭露了当时的战争情况,同时也表明了冈村宁次内心剧烈的情绪变化。
第1封电报收于8月10日晚,其主要内容是,
重申日军大本营决定对美作战的同时,也对苏军作战,击溃苏军的进攻,要求日本关东军主要完成对苏作战任务,保卫满洲与朝鲜。
这份电报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冈村宁次在与美军对抗的过程中抽出一部分精力,做好和苏联双线作战的准备。
但是这份电报却让冈村宁次犹豫再三,因为当时日军情况很差,根本不具备双线作战能力,就不用说同时和美国与苏联开战了。
可能有人会说,冈村宁次的手里不是还握着105万大军吗?
的确如此,但这批部队的战力,与之前号称精锐的关东军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就更不用说“国际背景”已经发生大变化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时的军队,是日本精挑细选出来的关东军,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会表示,要“三个月灭亡中国”。
可是真正等到后来全面开战的时候,日本才发现这一目标有多么不切实际。
我国土地辽阔、兵多将足,日军一旦进入我国内陆,别说是打仗了,就连后勤部及供应都没办法保障,三个月灭亡中国,自然也就只是幻梦。
即便如此,日本的野心仍然不死,后勤补给跟不上,他们就大力推行“三光政策。
可以说是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可即便如此,中国人民还是凭借坚韧的毅力硬生生将日本拖进了战争泥潭。
等到1944年冈村宁次被任命为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时候,虽然权力进一步扩张,但是他也知道想要在侵华战争中取得战果已然是“十分困难之事情”。
因此他也是在战与退之间反复抉择。
尤其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还在对中国不断增援,日本的海上力量基本上都被美国覆灭,甚至当时就连日本本土都面临着被美苏进攻的压力。
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撤退”逐步成为了冈村宁次心中较重的那一端。
可就在冈村宁次心生退意的时候,军部那边却发来了“号令”,让他不但不许退,而且还要做好双线作战的准备。
这也难怪冈村宁次会犹豫不决了。
就在冈村宁次想着军部是不是“虚晃一枪”的时候,第2份电报接踵而来。
也正是从这一份电报开始,冈村宁次逐步开始做起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局面紧绷,开始备战
1945年8月12日,冈村宁次收到了第2封电报。
这封电报简明扼要地陈述了一下波斯坦公告,然后表明,除非同盟国愿意保留日本天皇制度。
否则日本不会考虑投降的问题,甚至不排除战争到底、鱼死网破的可能性。
收到这份电报后,冈村宁次的心情极为复杂。
因为他深知日本天皇制度的意义,更明白同盟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轻易退步,以当时的形势来看,一场大战恐怕在所难免。
在日本1889年的宪法中就有明确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权”,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本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支撑,更可以说是日本的“国本”,如果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妥协,那或许将面临“国将不国”的局面。
不仅如此,天皇还是日本民众信仰的支撑,自古代起,日本就没有改朝换代过,号称是“万世一系”。
因此从第一代神武天皇开始,这个称呼便被赋予了“神性”,足可以代指国家或者父母。
某种意义上,天皇的意义甚至可以与日本完全等同,而在冈村宁次看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轻易让步,因此双方间恐怕“仍有一战”。
果然,就在当天冈村宁次的猜测就得到了“证实”。
在8月12日晚,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又发了一份电报,要求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作战到底”。
对于军部的要求,冈村宁次无法拒绝,但是他也认识到了日本当时在华军力的薄弱,因此他的心中还是比较担忧的。
好在8月13日他在东京的参谋给他发来了电报,说本部方面有兵力驰援,他这才略微放心。
8月14日,日本军部发来的电报佐证了参谋的说法,表示其余方面的美军会有日军进行牵制,而冈村宁次的任务就是坚守好自己的阵地。
以上便是敦促冈村宁次积极备战的4封电报,这也使得冈村宁次彻底放下了退缩之心,一心一意地开始备战。
实际上他本人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他本就是个战争狂人,如今又有日本军部的“指示”,那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在8月14日下午,冈村宁次主动给本部回奏了电报,算是简单的“誓师”。
然后又动员了一下部队里的战士们,让他们不要松懈,可就在冈村宁次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突然又有“噩耗”从东京传来了……
遭遇背刺,不甘投降
8月14日傍晚,冈村宁次突然再次收到了参谋发来的讯息,看到这条信息后,冈村宁次十分震惊,因为上面赫然写着,日本已然决定向同盟国投降。
注意,这里不是“准备投降”,而是“决定投降”,一切已经没有了转圜的余地。
也就是说关于投降的重要事宜,东京方面已经做出了决断,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斟酌细节、公开宣布。
而冈村宁次作为当时侵华日军的最高将领,非但没能提前得到官方通知,甚至还被多封电报给“戏弄”了,可见他心中的惊慌。
冈村宁次当然希望这是假的,不过事情的发展却不以他的意志而转移,没过多久,他又收到了两封电报。
一封电报让他按时收听广播,听天皇讲话,另外一封电报则是让他约束好手下的将领,服从天皇的命令。
这也使得冈村宁次彻底明白了,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两线作战”、“战争到底”,有的只有日本高层政客的欺瞒与谋划,而自己,则只是他们的弃子。
果然,没过多久冈村宁次就受到了来自军部的命令,要他放下武器投降,这时候的冈村宁次,除了疑惑、震惊之外,想必还是有些愤怒的。
毕竟现在回头看看,日本军部给他发来的各大急电,简直就像是在“逗他玩”,那么日本军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这件事情还得从1945年4月的“美军登陆冲绳岛”说起。
侵华战争打到后期,日本陆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疲软姿态,而比日本陆军状况更糟糕的就是海军了。
在几场大战之后,日本海军非但没有实力再与美军在海上争锋,甚至在冲绳陷落后,他们的本土都面临着被攻陷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作战已经没有意义了,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可关键在于,日本民众很难接受投降这个结果,毕竟当初日本政府动员民众打仗的时候,吹的是天花乱坠。
如今惨淡收场,极有可能会引发民众暴动,从而影响日本政府与同盟国谈判。
因此新上任的日本首相决定,隐瞒要投降的想法,等到谈判尘埃落定的时候再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
而冈村宁次作为侵华日军中的“一把手”,自然也属于被欺瞒的人群。
在刚刚得知国内已经要投降的时候,冈村宁次愤怒不已,甚至想过带着自己的100多万部队负隅顽抗。
只不过当时的日本士兵以及民众已经相当厌战了,在日本天皇亲自决定的情况下,投降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这是冈村宁次也无力改变的事情,所以日军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最终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1945年8月15日10时10分,冈村宁次接到了东京发来的关于“天皇陛下已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陆军第68号密电。
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战争终于结束了,按理说也到了“善恶终有报”的时刻,可偏偏冈村宁次这位“最大的刽子手”,非但没受到法律严惩,甚至还得以返回家乡安度晚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逃脱惩罚的冈村宁次
也不能怪我们有“冈村宁次必将会遭受重判”这样的想法,毕竟侵华战争本就是是不义的战争,冈村宁次作为侵华日军最高指挥者,理应遭受严惩。
再者说了,当时在上海战犯法庭负责审理冈村宁次的,是素以严厉著称的石美瑜审判长。
这位“福建才子”在审判汉奸的时候可是毫不留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断案无数,由他来审理,冈村宁次恐怕很难逃之法外。
大家想得很好,可是当审判真正开始的时候,那局面确实将围观者都看傻了。
当审判长指出冈村宁次的罪行,问他是否认罪的时候,他说要请辩护人发言。
而辩护人则是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辩论已经终结,我认为冈村宁次应获无罪”,然后随意掰扯了一番,就到了中午休庭的时候。
由于下午就要作出判决,所以中午的时候石美瑜就把另外4位法官叫到了审判长室,拿出了一张写着无罪的判决书,让大家签字。
四名法官觉得这很荒谬,可是石美瑜却说,
“我必须坦白告知各位,这起案件已经由高层决定了,我对此无能为力。”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也无法勉强各位,可是在我们隔壁房间里就坐着国防部派来的军法官,就算我们不署名,他们也会做出一样的判决,而且到时候我们还得被关到警备司令部的地下室去。”
话说到了这一步,法官们也只能默默签字,再次开庭之后,冈村宁次很快就被判了无罪。
舆论上引起了一片哗然,可是这又怎么样呢?这是国民党内部早就定好的事情,民众掀不起波澜。
那么当时的国民党内部,难道就没有人能看清冈村宁次的罪行吗?
当然不是,在国民党内部刚开始就冈村宁次罪行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对他予以重判,甚至要求判处他死刑的都不在少数。
可是关键时刻,国民党国防部代表曹士澄站了出来,一番“据理力争”,最后说的大家都只能低头沉默。
是他说的有道理吗?
不,其实曹士澄说什么根本就不重要,关键是当时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曹士澄代表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国防部”,而是蒋介石。
那些国民党高官害怕仕途受阻,根本就不敢武逆蒋介石的意见,于是冈村宁次就这么“被无罪”了。
至于蒋介石为什么要帮助冈村宁次,那当然还是为了实现他的独裁野心。
在蒋介石看来,只要能帮助他实现独裁,帮助冈村宁次脱罪算什么?更荒谬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
1938年日军攻破徐州,目标直指武汉的时候,蒋介石为了保住武汉,保住自己的颜面,直接让程潜炸毁了黄河堤坝。
虽然短暂地阻击了日军进攻的步伐,但是却直接淹没了三省44个县市,无数民众流离失所。
1945年,蒋介石为了获取苏联的支持,与其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们本有机会和平建国,可是蒋介石却撕毁了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
对于蒋介石的这种行径,我们只能说一句无耻,至于侥幸脱罪的冈村宁次,虽然逃脱了法律的惩处,但是却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时时唾弃。
尤其是国人更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先辈曾经遭遇过怎样的苦痛与耻辱,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