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晚年坦言: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得怪这两个人
迪丽瓦拉
2025-07-08 11:34:01
0

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经蒋家授权,向公众开放蒋介石日记手稿后,人们终于有机会通过蒋介石日记的内容,了解到解放战争开始后,蒋介石对他的“党国”最终失败的一些反思。

作为旧中国最大的顽固派,蒋介石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将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怪罪于一切的客观因素上。比如他就曾在日记中痛骂了两个人,认为“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这二人是罪魁祸首”。

这两人是谁,为什么蒋介石会把国民党失利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呢?他们到底该不该为国民党的失败负责呢?

一、

1948年底,共产党在军事上已成破竹之势,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包括白崇禧、程潜、张轸等众多国民党高官,纷纷把矛头指向蒋介石,认为目前的局势是蒋介石领导无方造成的,蒋介石本人应该为此负责,因而先后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重启国共谈判。

白崇禧

1948年底,蒋介石派张群、张治中、吴忠信去见李宗仁,打探桂系底牌。得知李宗仁也有要自己下野,由李出任代总统一职,以推动和平的想法后,蒋不得不表示“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缅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李宗仁

但是蒋介石绝对不想放弃权利。在1949年的元旦公告中,蒋介石阐明了自己对内战及和平谈判的态度:“我们今天倡导和平,并非避战求和,乃是可战可和任由共党选择。各位仍须全力作战,能战才能和。

各级干部一定要精诚团结,服从总裁领导,坚定革命信念,庶不致自乱步骤而为共党所乘。”

与此同时,蒋介石抓紧时间,让亲信陈诚去往台湾,以为最后的退却和将来有可能的“复兴”打下基础。

蒋介石的下野,是因为军事上的失利,以及遭到桂系为首的反对势力的"逼宫",不得已为之。

所以在元旦文告发表之后,蒋介石还告诉李宗仁,自己“去职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不能草率行事,以致将来有负于彼望。

并转劝健生稍安勿急也”,尽量拖延时日,为自己下野后的局势进行布局,包括对各绥靖公署领导人进行新的任命,紧急将各大银行的钱调往广州,不让国库里面的外汇及黄金落入李宗仁之手。

由此可见,蒋介石的“下野”,完全是被逼的,并非出自他的本心。

一直以来,蒋介石和李宗仁这对“结义兄弟”,一直是“生死冤家”。蒋介石一生经历了不少国民党内的派系纷争,而李宗仁领导的桂系,是与蒋介石角逐时间最长、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地方派系。蒋介石一直视李宗仁为眼中钉,一直想除之而后快。

二、

蒋介石与李宗仁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春。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的李宗仁,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蒋介石。

对于蒋介石的第一印象,李宗仁是这么和白崇禧说的:“蒋先生劲气内敛。古人有句话,叫做'共患难易,同安乐难',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

北伐期间,蒋介石对李宗仁十分拉拢,主动拨给了第七军步枪1000枝、重机枪4挺以及20万元的军费。同时,蒋介石升白崇禧为代总参谋,让李宗仁和白崇禧颇为感动。

为了拉拢桂系,蒋介石还学起了江湖上的一套,要与李宗仁“换贴”,结为兄弟。

为表诚意,蒋介石手书了一份“兰谱”给李宗仁,上面除写有自己的生辰八字外,还写了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落款是蒋中正和当时的妻子陈洁如。

1926年底,蒋介石的野心开始暴露。他公然违背国民党决议,执意要将国民政府迁到南昌。所以在后来,蒋介石被免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仅保留北伐军总司令一职。

此时的蒋介石羽翼未丰,迫切需要手握兵权的将领的支持,于是想到了李宗仁。

这段时期,是蒋介石和李宗仁平生唯一的“蜜月期”。李宗仁公开站出来支持蒋介石,与蒋介石上了同一条船。

桂系力量日渐坐大,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曾秘信何应钦为其制定剿灭桂系的计划。但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李宗仁的耳朵里,于是两人产生了严重的隔阂。

恰在此时,孙传芳率重兵向蒋介石的军队展开了反攻,蒋介石向李宗仁求援,李宗仁却不买账,拒不予以援手。蒋意识到这是桂系在逼宫,只好决定下野。

1927年12月,在会上,蒋介石复职,重新成为国民党的领袖后,一直想对桂系报"逼宫"的一箭之仇。

孙传芳

李宗仁为了自保,于是和阎锡山、冯玉祥等联合发起反蒋运动,“中原大战”因此爆发。随着张学良率兵入关,倒向蒋介石一方,这场地方派系意图夺权挑战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之后,李宗仁退守广西,与广东的陈济棠合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在其后的几年中,李宗仁在广西渐渐恢复了元气。

阎锡山

三、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和李宗仁捐弃前嫌,开始了又一次合作。在抗战中,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以及随枣、枣宜会战的胜利,战绩卓著,在全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让蒋介石十分忌惮。

1943年9月,蒋介石将李宗仁“升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剥夺了他的指挥权。后来,李宗仁又改任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从此失去了和蒋介石较量的本钱。

1948年3月29日,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警告,参加竞选,蒋、李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化。

李宗仁的这次竞选,为什么会引起蒋介石的如此愤恨呢?原来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的部队屡受打击,国统区人民又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蒋介石可以说军事上、政治上接连惨败,统治摇摇欲坠。

眼见大势已去,蒋介石又于1949年1月21日玩起了“下野”的把戏。这次“下野”,是蒋介石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而施展的伎俩,也是蒋、李争斗白热化的表现之一。

蒋介石"下野",是桂系期待已久的。当李宗仁走马上任时,蒋介石甚至考虑过从肉体上消灭李宗仁,只是因为局势恶化太快,而没来得及实现。

就任代总统后,李宗仁致电中共,愿以中共所提八条开始谈判,但终因蒋介石的反对,导致和谈破裂。蒋介石为了架空李宗仁,亲自下令将中央银行黄金和银元全部转运台湾,从经济上卡住李宗仁的脖子,不让李宗仁有施展手脚的可能。

在长江防务上,蒋介石主张放弃南京,重点守住上海,一是为了抢运上海的战略物资作今后反共的资本,二是希望英美为维护自身在上海的利益而出面干涉,三是不愿意桂系真的守住了南京,从而与中共"划江而治"。

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飞往美国;不久后,蒋介石在台湾岛内召开"国民大会",罢免了李宗仁的职务。1965年7月,李宗仁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李宗仁带头"逼宫",迫使其下野,夺取了职权恨之入骨,在日记中忿忿写道:“德邻专以民主自由名词,为其讨好、投降中共之准备,是亦其毁灭政府基础唯一之方针。此乃必然之事,而余愚拙,未先计及耳!”

李宗仁回归祖国后,有人问到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时,不假思索地说:“他有许多缺点。我们都是失败者。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诞生了。”

四、

除了与蒋介石斗了一辈子的李宗仁,老蒋口中的第二个“罪魁祸首”,便是美国派来的“钦差大臣”马歇尔将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既面临着实现和平的历史机遇,又笼罩在内战的阴影之中。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特使,前往中国调处。

当时的中国,局势异常复杂。"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仍然大举进攻解放区,企图迅速控制华北和东北;而共产党则切断了华北的主要交通线,迅速开进东北,阻止了蒋介石进入东北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前来调处国共冲突,无疑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马歇尔将军

美国之所以派马歇尔赴华调停,是美国政府挺蒋、压共政策的延伸。美国认为,支持蒋介石政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法制止中国的内战,保证让中国处于蒋介石的领导下。

作为一种妥协,马歇尔的身上也带着建立起其他使命。美国清楚地知道,不作出一部分妥协,中国的和平是无法实现的。而这种妥协的关键在于蒋介石,所以在必要时,马歇尔应该想尽办法,迫使蒋介石作一定的让步。

马歇尔飞抵中国后,国、共各出一名代表,与马歇尔组成了三人小组,负责调处停战问题。

在这个三人小组中,国共双方的立场非常尖锐。

马歇尔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提出了一份停战令草案和一项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具体计划,准备通过停战、政治民主化和统编军队三个步骤来完成他的使命。

五、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中国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以在马歇尔来到之前,蒋介石踌躇满志,认为由自己主导战后中国局势自然是众望所归的。

得知美国派来的“钦差大臣”是马歇尔后,蒋介石的内心是不快的。因为这位马歇尔在二战期间的史迪威与蒋介石冲突中,是史迪威的坚定支持者,史迪威评价蒋介石政府“为盖世太保和特务所把持”,马歇尔也是赞同的。

所以对于马歇尔来华,蒋介石的内心并不是特别欢迎的。

但杜鲁门十分器重马歇尔,他说过:“如果有什么人能解决中国形势的话,那就是马歇尔将军,马歇尔是仅有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

马歇尔抵华后,坦白地告诉蒋介石,美国将停止帮国民党将部队运送至华北,暂停给国民党新的大规模贷款,只有在政治解决取得成就的情况下,美国才能"保持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和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杜鲁门

共产党对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协会议和召开,是抱着很大诚意的。在马歇尔的调处中,也作了大量的让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平。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共中央准备和国民党实行全面合作,还明令各部队严格遵守停战协定。

当然,中共中央同时也没有忘记告诫全党,蒋介石还没有打破,他也不会真的变成民主派,“在武装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政治斗争与秘密的特务斗争必将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学会这些为我们所不很熟悉的斗争形式,否则我们就会失败"。

在马歇尔调停的同时,国民党的企图便已经暴露出来。

蒋介石对此极端反感,甚至视马歇尔"为共党所不敢提者",指示手下只与马歇尔虚与委蛇,始终不肯做出真正的让步。

从1946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东北休战问题上,国民党坚持无理要求,使得调处长时间没有进展。马歇尔虽然多次致电蒋介石,但国民党仍于7月12日发动了全面进攻。

马歇尔十分紧张,于7月18日至9月13日八上庐山,就停止战争问题与同蒋介石作最后的争取,"坚定地重申"了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要求。

1947年1月8日,对于调处的两个关键问题:共产党交出军队及解放区和国民党进行改革,马歇尔不得不承认调处失败,卷起铺盖离开了中国。此后,美国抛弃了政治解决中国问题的政策。

六、

蒋介石对"彻底消灭"共产党似乎胸有成竹,在蒋看来,他是可以很容易打败共产党的。然而这一次,蒋介石彻底地错了。

蒋介石原本只把马歇尔当成美国派来帮他说话的“钦差大臣”,没想到这个“钦差大臣”却常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受共党包围与宣传,中毒已深”,非但没有助自己一臂之力,反而处处“唱反调”、“帮倒忙”,反而陷国民党于不利之中。

蒋介石最不能容忍的,是马歇尔威胁美国政府将会以美援为交换条件,要求国民党进行改革,与共产党妥协。所以蒋介石不止一次地马歇尔“干涉中国内政之举深感不满”。

蒋介石至死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失败,在于他想在中国搞统治,而并不是什么党内派系之争,或者是马歇尔没有帮他说话。

在失败后把责任推卸给李宗仁和马歇尔,其实是老蒋的一贯作风。而不顾人民的呼声,坚持发动内战,不知道老蒋晚年有没有反省过,有没有意识到民心所向才是胜利的关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德格宗萨藏医藏药传承推广研讨会... 来源:百科看财经 一缕藏药香,历经3800年历史飘香至今。一群后来人,接续多代医药传承书写传奇。 ...
原创 溥... 【剪掉辫子的溥仪,这时他14岁】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慈禧太后选择了年...
原创 放... 在中国古代封建礼制中,臣民对现任皇帝乃至已死的皇帝是不能直呼、直写姓名的,要严格遵守避讳制度。否则,...
原创 晚... 在中国晚清时期,一位名臣的一生故事令人感慨不已。这位名臣就是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晚清三杰之一...
【文化中国行】吉州窑:传承千年...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位于江西吉安的吉州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包遗址群之一,创...
原创 神... 鬼谷子之所以牛,是因为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大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能呼风唤雨的人物。 鬼谷子老师最厉...
原创 《... 在《说岳》之中,用枪武将最为出色。 岳家军之中有高宠、陆文龙、曹宁、张宪、岳飞、杨再兴、余化龙、罗...
原创 有... 1937年10月,日军组织三十万大军向山西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的七十万大军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刚刚...
原创 汉... 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两汉时代,是中原王朝非常强盛的时代,在沉重打击了匈奴之后。羌族、乌桓、鲜卑等少...
原创 清... 影视剧中有很多古装戏,演绎了古人们的生活,有不少的宫廷戏,给大家展示了古代的皇帝和妃子们的生活,尤其...
原创 封... 同治九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870年7月,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回署衙时被刺客张汶祥刺杀。 在马新贻还没反应...
原创 李... 李世民为了皇位,宁愿相信所谓的算卦,将军报出乳名后杀错了人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话是这...
原创 敌... 重点进攻山东 1947年2月,全面内战已经进行了8个月,国民党军虽然占据了解放区105座城市,但也付...
原创 刘... 在中国历史上,刘备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然而,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仁义之君,却很...
历史别墅的现代生活!普利亚30... 在意大利的普格利亚(Puglia)地区,隐藏着一座拥有300年历史的古老别墅,它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
原创 一... 谁能想到,一个贝加尔湖,竟被两个国家进行了分割。 然而让人震惊的是,中国只拥有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仅...
800年前的金代石碑断成两截,... 在北京市房山区猫耳山顶峰之下,有一处灵峰寺遗址。在金代,灵峰寺不仅是著名佛寺,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行宫...
蒋介石曾孙,宣布扎根杭州 据香港星岛环球网3月22日报道,近日,蒋介石曾孙蒋友青宣布,下定决心到杭州扎根发展,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原创 历... 黄巢年轻时志向远大,一心渴望考取进士科,成为一名文官。他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每次都以悬念不解的失败收...
原创 长... 众所周知,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全军覆没,秦国获胜告终,此次战略大决战直接使赵国实力从根本上被大幅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