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战役期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途中蒋介石三次更换将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做出这样的决定,谁才是让国民党战败的主要因素呢?
首先在整个三大战役的过程当中,我们采用的都是以林彪为主的领导团队,而在蒋介石这边则是经历了多次临场换帅的情况,在东北地区原本应该是杜聿明最为了解情况,毕竟他最早深入东北地区,而且对东北的地形地势有所把控,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杜聿明在接到蒋介石的调令之后,于1945年时就已经到了东北地区进行管理。
刚到东北地区的杜聿明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打算在这里展现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实力,并且率领着国民党军队当中的优质兵力进行了各种征战,并且成功地拿下了当时东北地区的重大核心城市,对于国民党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战机,而且在东北时,杜聿明也是与其他的几名将领之间存在着较为默契的合作关系,是相当不错的政治局面,不过后来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转变,东北地区的军事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杜聿明决定对其进行调整,但他又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导致了1947年上半年,共产党在解放东北过程当中成功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并且将国民党本身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减,让杜聿明非常的被动,对于杜聿明来说,本身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打仗有输有赢,谁也不能预料,可是在蒋介石心中却埋下了一根刺,而这也导致了接下来东北格局的变化。
原本我党在制定解放东北计划的时候,打算的是先把国民党占据的几个中心城市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再由点及面的进行进一步的解放,可是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我党逐渐发现先攻取大城市似乎不是最佳良策,还不如先把周围的小地区给解放了,由点到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放整个东北全境,因此我们进行了战略上的部署调整,而杜聿明在东北时期却始终坚信死守大城市就能够稳定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因此他并没有在意共产党的政策改变。
虽然杜聿明没有在大方向上改变方针,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盲目自信,导致了接来的接连败退,蒋介石方面也是过分相信了杜聿明的才能,没有及时进行战略的调整,最终在东北地区接连失败账,于是蒋介石便直接将杜聿明进行撤换。
一开始蒋介石的打算是让陈诚到东北地区进行坐镇,因为陈诚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老乡,又是他的心腹,多年来一直帮助蒋介石尽心尽力地干活,而且陈诚能力蒋介石也是有目共睹的,他觉得陈诚有这个实力去领导国民党杀出重围,但是他却忽略了陈诚这人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在真正意义上指挥作战的时候,根本表现不出来什么才能反倒是容易输得一塌糊涂。
并且陈诚在领兵打仗期间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凡事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全部照顾自己的军队,其他军队根本就不会在意,导致其他军队的士兵对于陈诚的怨气是很大的,蒋介石也是后来才慢慢地意识到了陈诚在领兵打仗方面的劣势,于是对他进行了调整,陈生知道自己如果不拿出一点表现来,蒋介石随时都可以把自己踢到一边,于是他打算在东北战场当中给蒋介石一个精彩的表现,让蒋介石能够重新信任自己。
然而蒋介石和陈诚都忽略了,当时坐镇指挥的是林彪,林彪可以说是我党当中的一名优秀将领,国民党随便派出一个人自然是没有办法和他正面交锋的,加上林彪本身就是东北人,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比较熟悉,陈诚作为一个浙江人,对东北地区肯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想要成功地战胜名标,几乎是在痴人说梦。
可是当陈诚毛遂自荐,自己能够领兵打仗的时候,蒋介石还是选择无条件的信用信任,他觉得陈诚有这个能力将林彪打败,因此两人在莫名其妙的默契之下决定派陈诚代替杜聿明进行领兵打仗,当杜聿明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差点被气得背过气去,首先陈诚这人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军事才能,其次陈诚在战场当中的表现,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根本拿不出什么亮眼的战绩来,加之陈诚在南方地区连参谋部都没有办法搞明白,如今让他来东北地区指挥作战,岂不是让别人看了笑话,加上杜聿明觉得自己一直以来也没有违背过蒋介石的意思,一直忠心耿耿,如今蒋介石这样临阵换帅,就对自己的不信任。
可是杜聿明也没有办法,毕竟蒋介石的调令已经下来了,他也只能佯装生病,不去理会这些事情,蒋介石也知道杜明是在装病,可是还是没有揭穿他,让他直接回家养病去了,而东北战场则交给陈诚自由发挥。
来到东北之后的陈诚一通瞎指挥,主要是抓军队纪律,同时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军队,让他们能够有效,地提高战斗力,并且对东北地区的军队人数进行了扩充,看上去好像井井有条的样子,实际上是根本无济于事,陈诚在东北的几个月时间和林彪进行了好几次的交手,但每一次都大败而微在短短50天时间当中,部队的死伤人数就达到了6.9万人,可以说陈诚在军事指挥当中是一点能力都没有。
陈诚率领的东北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陈诚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去领导这些军队指挥作战,另一个方面就是陈诚在东北地区搞起了派系主义,主要是任用那一些他信得过的人以及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把原本的领导班子大他换血,让原本的将领们觉得非常的受委屈,全部离他而去,因此只剩下陈诚自己孤军奋战,自然是不能够在战场当中有不错的表现。
不仅如此,陈诚还还掉了一批债。战场上有着卓越功绩的将领,他们本身在军中就有一定的威望,可是在被裁撤之后自然是会引起军心的动荡,陈诚却没有理会这么多,反而是一意孤行,最后失掉了东北军当中的民心。
面对陈诚这样胡乱作为,蒋介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是当做无所谓的模样,对蒋介石来说,只要是同乡就可以无底线的关照,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起码是靠谱的,因此在蒋介石所信任的这一帮人当中,多数都是非常平庸的存在。
后来直接败退了,陈诚实在是没有颜面继续待在东北军当中,灰溜溜地逃跑了,接下来蒋介石又在自己的亲信当中选择了卫立煌。卫立煌也是蒋介石非常信赖的将士之一,只不过后来的卫立煌面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态度非常不满,因此渐渐地与蒋介石疏远了,再此前,卫立煌也是有着非常辉煌的战绩,因此蒋介石决定派他出兵东北,可是卫立煌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却丝毫不感兴趣,觉得这就是让自己去收拾烂摊子,直到蒋介石动用了多位国民党元老对卫立煌进行劝说,他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到东北地区上任,在东北地区的卫立煌也开始了自己的指挥。
卫立煌对于东北地区的形势还是有一个相对透彻的了解,他知道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实力强大,硬碰硬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因此只能先将本身所拥有的土地守住,在想办法进行反攻,而且国民党军队也不能够对共产党士兵掉以轻心,一旦放松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对方歼灭,想要扭转格局就必须先将林彪给机会,于是卫立煌决定按照自己的方式绝对不出成打野战这样子就能够有效避免与解放军之间的正面交锋,先将大城市守护住再说将近时看着威力煌在东北地区的指挥,觉得没有丝毫的变化,甚至是觉得卫立煌压根就没有给他办实事,打算让卫立煌江东北地区的主力向锦州方面撤退,然后与华北地区的副作一共同合作,可是卫立煌却觉得这样做实在太过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被共产党军队集体绞杀。
蒋介石在听了卫立煌的建议之后,却觉得卫立煌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也没打算听取魏立煌的意见,始终想要一意孤行。卫立煌对于蒋介石这样瞎指挥的做法早就已经非常恼火了,因此不管蒋介石说什么,他也当做没听见,看到卫立煌如此不配合自己的工作,蒋介石决定将为利还给换掉,于是在东北地区已经濒临崩溃的国民党军队再次换来了一次主帅的更迭。
最后蒋介石还是把杜聿明给叫了回来,对于此前蒋介石将杜聿明给气走,现在又把他叫回来,确实是有些不妥,但是杜聿明选择在相信蒋介石一次,希望蒋介石能够重新眼里信任他,可是蒋介石依旧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信杜聿明,而是想要用权力制衡的方式去改变东北地区的格局罢了。
最后在东北战场之上,杜聿明还是没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实力,最后被抓了起来,对杜聿明来说,他在蒋介石三次换帅的时候,其实压根就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可言,他想阻止蒋介石,但是自己人微言轻,讲的是根本听不进去,将近是一个善用权术的人,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捆绑自己的,将是最终伤害的不过是自己罢了,对于蒋介石来说,他原本有机会可以扭转东北地区的格局,却选择一孤行,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倒霉的也只不过会是自己罢了,因此对蒋介石这种临场换帅的行为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战争的胜利的家吃,可能是导致自己的加速灭亡罢了,因此像蒋介石这样的做法根本就不是明智之举,真正意义上的明智应当是多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选择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