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满清可以和太平天国打十几年,为何对列强屈膝投降?
迪丽瓦拉
2025-07-08 11:33:10
0

中国近代史上清廷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列强入侵,导致国内战乱频繁。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满清与列强作战一般很快就屈膝投降,签订和约割地赔款;在对内作战时却表现得十分顽强,即使丧失了东南半壁江山,依然调集所有的人力物力进行反扑,“结硬寨、打呆仗”,打持久战消耗战,绝不和谈。

在对内和对外战争中,为何满清的态度截然不同呢?

曾国藩

坚船利炮,武器的代差让满清无法抵挡

两场鸦片战争可以说是近代军队对古代军队的碾压。首次体现在武器的代差上。列强的坚船利炮在战场上就是碾压般的存在。这里只说决定性的武器——战舰。

当时的英法战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用坚实的木料制成,并用金属包裹,所以船体结实,可以防腐防蛀防火;船上一般都是两桅或三桅,有十几面风帆,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可以高速航行;每一艘战舰上安装了几十门大炮,装备了实心弹、霰弹、开花弹等各种炮弹,火力猛烈,杀伤力大,远超清军战舰。

鸦片战争

清朝则相反,在平定台湾郑家之后,清朝的水师建设几乎陷入了停滞,平时缺乏训练,任务就是缉查走私剿灭海盗。清朝最大吨位的战舰还不如英军最小吨位的战舰。

正如清朝闽浙总督邓廷桢所说:“炮船之力实不相敌”。

英法舰队掌握了制海权,凭借高度的机动性,南到广州,经过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北到天津,在数千公里的海疆肆意航行,任何一个港口都成为它们攻击的目标。英法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鸦片战争

利用坚船利炮的机动优势,英军北上进攻天津,炮轰大沽口炮台,威胁京师,甚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南下横扫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甚至进入长江下游江面,切断南北漕运,威胁清朝的经济命脉。

在鸦片战争中,清军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而英军最初只有七千人,后来增加到了2万人。

为了防御英军登陆,清朝在从盛京(今辽宁)到广东的沿海七个省数十个港口设防,细分到每个港口的具体部署,每个要地驻守的部队在4000人至1万人,消极防御,甚至被动挨打。以至于出现了每次清军与英军作战,兵力基本相当,甚至还少于英军的怪事。

虽然清军总人数多,但因为缺少机动兵力,所以遇到战事清朝就要从很远的地方调兵去支援前线。

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皇帝竟然从内陆的四川建昌、松潘调集精兵2000名,前往两千公里外的浙江增援,路上走了半年之久。而在宁波休整了半年的英军则以逸待劳。

在这些武器代差面前,清军进退失据,进不能战退不能守,屡战屡败,被迫投降,割地赔款。

清军

对那些国内的民变如白莲教大起义、太平天国、捻军,清军则完全没有了武器的劣势,反而比这些民变军队有优势,比如火炮。这使得清军在攻坚时占尽优势,让民变军无法坚守城池或堡垒。

甚至李鸿章等人聘请西方人在为清朝训练军队,组成了“常胜军”等军队,购置西洋火器,对太平天国形成了武器优势,在野战中也屡屡获胜。

即使以冷兵器为主的湘军,曾国藩实行“结硬寨打呆仗”的办法,对太平天国占领的城市,挖掘壕沟进行重重围困,活活把太平军耗死。

太平军

而太平军缺乏攻坚火器,无法有效的突破湘军的防守阵地,只能坐以待毙,最后坐视城市陷落,如安庆、天京等。

在与太平军等国内民变军对战时,清军同时也没有了机动兵力不足的问题,反而可以就近从各省招募乡勇扩充兵力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前线去。

那些四处流动游击作战的太平军(如石达开部、汪海洋部等)、捻军等,也在各省清军的层层围追堵截之下最终失败。

因为这些军队所过之处都是清朝统治地区,清政府可以有效的调集兵力或者在当地组织乡勇进行抵抗,极大地消耗了太平军、捻军的实力,让它们无法建立相对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失败。

列强只要通商赚钱,太平天国是要改朝换代

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处于逆差,最后开始向中国出售大量的鸦片,让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为了遏制这种情况,中国查禁鸦片。为了反对中国禁烟以保证贸易顺差,英国决定发动鸦片战争。

第一次战争的结果,英国要求清政府割让香港岛,并开放福州、宁波、上海、厦门和广州五个通商口岸,并且赔偿2100万银元;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等。条约签订后,英国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资源。

签订《南京条约》

即使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克了北京,火烧圆明园,但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之后,也只是要求满清政府增加开放口岸,赔偿军费,割让部分领土如九龙。即使是沙俄强占的大片领土,在满清政府看来不过都是在边疆的一些荒地,离核心统治区很遥远,丢弃毫不在意。

在满清政府看来,洋人不过是想要通商,目的就是赚钱,而不是推翻清政府取而代之,所以他们并没有与洋人拼死作战的决心。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很快就求和与列强签订了和约。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一段话:“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对清政府来说,列强的侵扰不过是外忧边事而已,不会危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即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所以即使割地赔款只要能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是可以接受的。

两场鸦片战争就如同北宋对辽国的《澶渊之盟》和后来的《庆历增币》。反正送岁币不过是加征人民的赋税,统治者照样吃香喝辣穿金戴银。

正如方腊所说“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满清割地赔款,岂不也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吗?更有甚者,慈禧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要将整个中国的财富都献给列强了,比大宋还不如。

与列强相反,太平天国是要推翻满清的统治取而代之。深受太平天国影响的捻军所活动的地方也大部分在北方,经常出没河北、山西当地,威胁京师。

在此前的白莲教大起义,口号也是“日月复来”,要“反清复明”,这是满清统治者最为惊恐和无法容忍的。所以面对国内的民变,他们一定会拼死镇压。

咸丰三年(1853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2万多精锐北伐,企图攻取北京推翻满清的统治。北伐军最北打到天津静海独流镇,距离北京不过三百余里。当时北京震动,全城戒严,许多高官富商纷纷出逃。

太平军

后来捻军最北处也打到河北保定易县和天津,距离北京也不过两三百里,同样威震京师。

这一切都让满清统治者如坐针毡寝食难安,生怕太平军或者捻军攻克北京,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他们会拼尽全力调集武装力量去镇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入... 1950年6月,在美国的挑唆下,韩国李承晚集团指挥军队对朝鲜发起进攻,朝鲜内战一触即发。 但很快韩军...
原创 张...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大清帝国最后一任实权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在热河新宫去世,年仅30岁...
原创 埃... 万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任何高度的文明都经不起它所面临的多重危险的威胁。——亨哈埃利斯 学习过历史...
原创 四... 一、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二...
原创 天... 进入到夏季之后,天气越来越炎热,很多人可能会遇到一种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脚臭,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这种味...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玉石器“生产... 新华社成都7月23日电(记者童芳、施雨岑)三星堆考古又“上新”!23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
原创 终... 了解三国那段历史的朋友,只要一提起刘禅,几乎都是哀叹一声,感叹刘禅是一个无能之君。然而虽然大家感叹刘...
原创 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国共两党矛盾升级,在当时的局势下,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参与会议。 ...
原创 成... #深度好文计划#成吉思汗,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每当其名响彻耳畔,是否曾燃起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热血?又或...
原创 此... 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特殊的人物引起了朝野上下极大的关注和议论,他就是万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洵。朱...
原创 盘... 在古代历史上,如果皇帝完全放任麾下的武将带兵打仗,显然会有大权旁落,甚至被架空和废黜的风险。因此,不...
原创 一... 明朝在主观上是非常想解决掉蒙古这个大患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时期频频对蒙古用...
原创 避... 桂陵之战,是战国中期发生于齐、魏、赵等国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争。作为齐国军师的孙膑,运用了“避实击虚”、...
北朝瓷器,造型、釉色、装饰技法... 北朝时期,河南、河北与山东地区积极吸纳南方瓷器烧造工艺,同时又融汇当地汉晋釉陶技术传统,在变革与创新...
原创 三... 三国猛将众多,却有6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因为他们拥有一身好武艺,却跟错了主公,导致最终的结局非常凄惨...
原创 他... 要说中国那些大一统王朝中,哪个朝代存在感比较弱,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晋朝。 学历史的时候,别的朝代都有好...
原创 中... 大家知道:曾志是陶铸同志的夫人、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可鲜为人知的是,她的一生,曾经受过诸多的险境与苦...
原创 北... 北宋皇帝赵匡胤的首席智囊是赵普。两人相识于后周帝国进攻南唐帝国的淮南地区之时,赵普被任命为赵匡胤军中...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大展 揭开法老... 7月19日,备受瞩目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向公众开放。9点开馆,...
原创 回... 图|陈毅 “满招损,谦受益;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在陈老总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大铜墨盒,上面刻着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