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为了守护边疆,240万中国好男儿踏上征途。
志愿军司令员是彭德怀彭,其实对于援朝司令员的人选,国内也是酝酿了很久。
志愿军首长的人选,大抵也是从当时四个野战军的司令员中去挑选的。因为指挥如此庞大的战争,没有丰富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很难胜任。
为什么最后当选的是彭德怀彭老总,而不是其他人呢?
原因就是,当时三野司令员粟裕和四野司令员林彪两位将军病痛缠身,不远万里奔赴朝鲜,身体状况不允许,很难胜任。那二野司令员“军神”刘伯承为什么没被考虑呢?
是因为年龄太大吗?其实,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的确,1950年时,刘伯承已经58岁了,比其他三位都要年长,但是他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统率经验让他完全可以胜任朝鲜战场司令员的工作。可是,却没被考虑,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当时中国军队状况说起了。
建国之时,许多带兵打仗的部队首长缺乏系统的军事素养,许多都是跟李云龙一样是泥腿子出身,这样的状况要是再进行大规模战争一定会吃亏。所以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这一点,毛主席明白,刘伯承也明白。于是,刘伯承主动辞去了军队职务,主动请缨担任了军事学院的院长。(《亮剑》中李云龙师长的原型就是刘伯承元帅。)
军事学院是培养干部的学校,主要负责培养中高层干部。
可接受过系统教育的首长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是刘伯承担当这个职务呢?这就不得去不说一说刘伯承的经历了。
1912年2月,刘伯承考入重庆的将校学堂,开始学习军事课程,他还熟读中国古代兵书,如《孙子》、《吴子》等经典兵法,书中的内容他都能脱口而出,倒背如流。在将校学堂里,他不仅学业出众,而且品行端正、为人真诚,还被同学们戏称为军中“菩萨”。
1927年,刘伯承曾先后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苏联人对这个中国人由衷的钦佩。
刘伯承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绝非书呆子一个。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冀南反“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著名战役战斗,给日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日本军界里,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虽然大,但只有三个半军事家”。其中,这三个人指的是国民军的蒋百里,杨杰和白崇禧。而那半个,指的就是刘伯承。这里日本人用“半个军事家”,并非刻意暗讽刘伯承的水平,而是表达的另一种尊重。
意思是指刘伯承尽管只有一只眼睛,在战场上瞄准都很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成为一代“军神”。
值得一说的是,刘伯承这个“军神”称号并非来自他卓越的军事能力,第一个称呼他为“军神”的也不是中国人。
1916年,刘伯承在一场战斗中不幸中弹,子弹击中他的眼球,鲜血喷涌而出,他当场晕厥。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他试图站起来直行,可因为失血过多,马上又栽倒在地上。强大的求生欲驱使着他奋力爬行,因为他必须要活下去,自己还有未竟的事业。
后来,他爬到了一家商铺的门口后,再次晕倒,最后被店里的一个学徒所救。学徒帮他简单处理了伤口,敷上烟丝用纱布缠好。
后来,在学徒的帮助下,刘伯承隐瞒身份来到重庆,找到一家德国医院治疗眼睛。接待刘伯承的是沃克医生,这个蓝色眼睛的德国人曾经当过军医,所以一眼就看出眼前的青年是个军人。
了解病人伤情之后,沃克医生表示必须要进行手术。沃克医生换好衣服,准备动手术的时候,护士突然过来报告说这个病人拒绝使用麻药。
沃克医生非常生气,严厉地对刘伯承说道:“在这里,要听医生的指挥,麻醉剂必须打!”刘伯承平静地回应道:“医生,眼睛距离大脑很近,我担心用麻醉剂会影响到脑神经。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听到这话,被震惊到了,有些结巴地说:“你,你知道吗,你的右面眼珠需要摘除,烂肉和息肉都要一刀刀割掉,你能忍受吗?”
刘伯承笑着说:“那就试试吧!”于是,不用麻醉药的手术就开始了,虽然沃克也当过军医,但这却是他第一次做这样的手术。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没有挣扎也没有嘶吼,仅仅只是崭新的白床单被抓破了。手术完成后,沃克医生对满头大汗的病人说道:“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刘伯承绷紧的青筋渐渐舒缓下来,勉强一笑说道:“不会的,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听到这话,吓了一跳:“我割了多少刀?”刘伯承答道:“七十二刀。”沃克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那时候是1916年,刘伯承才24岁,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更没有新中国,可是这个年轻人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决心,所以他才创造了关云长刮骨疗毒般的神话。
得到苏联人、日本人、德国人发自内心的认可,“军神”的称号实至名归。
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终于建立起来。众所周知,守业比创业更难,新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不高,甚至许多国家都不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因而在军事上,必须要从两方面开始行动。
第一,让其他国家看到新中国的军事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国主动挑衅的时候,全力还击,所以朝鲜战争不得不打。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多年的战争让国家饱经沧桑,血汗堆出来的国家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去守护,因而培养优秀杰出的将领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刘伯承潜心去做军事教育的原因。
打好朝鲜战争,就能赢一次,做好军事教育就能次次赢。如此说来,刘伯承身上的担子不比彭老总轻啊。所以,刘伯承没有被派往朝鲜战场,原因并非他不能胜任,而是因为他实在是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