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存在,对于蒋介石来说,始终是心中的痛。蒋介石痛恨有这么强大的一支不是他领导的队伍在他的统治区内活动的。因此,类似皖南事变这样事件的发生,是蒋介石最有可能出的阴招,不是在皖南,就是在其它地方。
突发事变
新四军是在国共谈判后成立的一支队伍,基础上源自于在南方打游击的红军队伍。同以陕北为根据地的八路军不同,因北方没有国民党势力统治,蒋介石虽不想让八路军发展壮大,他也够不着,因为,北方多数地区是被日军控制的。
而江南地区,尤其是安徽、江苏一带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日军因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以为派个几百万军队就能将中国控制,没成想失算,因而在1939年之后,日军基本上就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以掠夺中国的军事战略物资为主。
国民党当然也不甘心失去地盘,因此,在日军够不到的某些江南区域,也有不少国民党军队驻扎。他们在提防日军的同时,肯定不希望新四军日益壮大起来,毕竟,新四军活动的地方,也是在这一带,发展强大后就是在和国民党抢地盘。
因此,1940年10月,国民党高层向我军发出代电要求我新四军撤离原先的驻地,就不难理解了。而一旦我新四军集中转移,正好给国民党派兵以口实——国民党会说,我军这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属于“叛乱”行为,于是,皖南事变发生了。
突出重围
9000多人的新四军队伍,只有不到2000人突围幸存下来,酿成了我军历史上很是悲壮的一次军事事故。傅秋涛作为唯一一位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每次回忆起那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日子,都会生出许多感慨。
当时,傅秋涛是第一纵队司令,率领3000余官兵打头阵,突然遭受到来历不明军队的袭击。事后才知道,我新四军不到1万官兵,国民党军队竟然派出8万多人围剿新四军,可想当时战斗之惨烈。傅秋涛之所以最终能成功突围,得益于三方面的综合因素。
首先是一纵被袭击得太早,电台早早地被敌人损坏了,这就使得傅秋涛有了更多的机动自主权,方便根据当时情况灵活选择突围路线。其次是傅秋涛采取了灵活策略,将伤兵和妇女儿童安排在附近老乡处,队伍能够轻装上阵。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傅秋涛的部队在转移过程中,得到了江南青帮的帮助,才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悄悄突围。
当傅秋涛的部队遭受伏击后,傅秋涛立即制定了突围方向,即向傅秋涛曾经战斗过的苏南地区行进。苏南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只要安定下来,很快就能恢复元气。
在转移过程中,因为敌众我寡,傅秋涛他们脱下军装,乔装为老百姓,晚上行动。走到宣城一带时,傅秋涛偶遇几位自己认识的青帮小头目,因此得以通融,顺利通过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
突飞猛进
傅秋涛带领队伍最终与新四军16旅会合,前后一共有1000余人成功突围。傅秋涛后来根据军委指示,帮助陈老总等人重建了新四军队伍,自己担任了第7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傅秋涛主要在鲁南地区工作,组织后方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将士作战。建国后,傅秋涛的工作重心放在指导民兵方面,将自己在战斗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新时期的守护人,使得经过他培养出来的民兵队伍,技战术获得了突飞猛进之成效。
1955年,傅秋涛获得开国上将军衔。1981年8月,傅秋涛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