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北王胡宗南窝囊之战,25万打西野2万,居然被全歼一个旅
迪丽瓦拉
2025-07-09 22:03:39
0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延安,我军当时在陕北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仅2.6万余人。在进行一番阻击后,中央审时度势,不和优势敌人硬拼,主动退出延安。

但退出延安容易,想摆脱胡宗南25万大军的追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任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陕北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一、彭德怀临危受命

关于放弃延安一事,中央虽然作出了决策部署,也是适应形势的明智之举,但对广大指战员和解放区人民来说,感情上不好接受。延安保卫战也并非虚幌一枪就全身而退,广大指战员付出了血的代价,仍然要退出延安,许多人都表示宁愿死也不愿意离开。

驻延安各机关和野战军经过一番思想动员,终于紧前完成了撤离前的准备工作。

但当前最紧要的问题不是思想疙瘩,而是生存问题。

25万国民党军四处寻找我军主力,特别是要找到中央机关所在,妄图一举摧毁之。为了确保中央指挥中枢的安全,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继续留在陕北坚持斗争,牵制西北国军主力。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开赴河北,与华北野战军聂荣臻等部汇合,以防出现万一,中央还能保持指挥能力。

电影《建国大业》曾对这段历史做过描述,剧中毛泽东戏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连中央都做出应对不测的准备,可以想见,当时陕北的局势有多艰难。

3月16日,中央发布命令,将陕甘宁边区部队和野战部队,合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当年7月31日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简称西野,为方便行文,下文一律以西野代称)。在酝酿西野司令员这个关键岗位时,彭德怀主动请缨,以解放军副总司令员之尊,亲任西野司令员。

当时全国共有五支野战军,分别是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的前身)、华北野战军以及西野,各大野战军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上,唯独西野只有区区2万余人,还有对抗10倍于己的敌军,彭德怀之担当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彭德怀率西野指挥机关在延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直到所有机关、部队都撤离,才率机关参谋人员退出延安。

在离开延安之际,他对精神沮丧的部属们说:“胡宗南志大才疏,不要看他这么疯狂,我们还要回来,延安是我们的,谁也搬不走,不久全中国都是我们的!”

二、胡宗南其人

胡宗南真的志大才疏吗?

此人是黄埔一期,深受蒋介石信任。很多人根据后来胡宗南在西北的惨败,以及他与蒋介石的同乡关系,主观认为胡宗南是个靠地域关系上位的无能草包,实际并非如此。

偌大一个国民党政府,如果全都是草包、无能之辈,又岂能坚持抗战十四年之久?

胡宗南这个人,颇有一些才能。

他治军提倡实干,号召官兵要有气节,不能贪污腐败。甚至还提出,要实践孙中山三民主义,为贫苦农民平均地权。还十分认同共产党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主张。

他率军攻入红军的根据地,一度还深入农村地区,给贫苦百姓发放救济粮。

红军长征末期,他率军进入西北,处处拦截红军,一度被各部红军认为是最难啃的骨头。

胡宗南在抗战期间十分有骨气,对汪伪十分痛恨,命令所部官兵宁死不能当俘虏、宁死不能当汉奸。他的部队既防共也坚持抗日,不像其他国军将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这一点深为其部下所钦佩。

1939年胡宗南受命担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驻扎于西安行营,属下该管陕、甘、宁、青、新五省兵力,西北王之称自此而始。

蒋介石给胡宗南交待了四个任务: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这不仅要求胡宗南能治军能打仗,还要其长袖善舞,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尤其是青宁二马,既要压制其扩张,又要防止其和中央军产生矛盾。胡宗南坐镇西安五六年间,内外关系都处理还算到位,可见其能力并非泛泛。

彭总称胡宗南志大才疏,其实更多是战略上的藐视,故意贬低其能力,使我方将士减少畏惧心理。

西野要面对的,其实是一支统帅能力高超、兵力多达25万的庞大军事怪兽,西野官兵不拿出看家本事,决不能轻易解决生存问题。

三、青化砭伏击战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进占延安。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一片欢腾,各地新闻连篇累牍疯狂吹嘘国军大胜、共匪指日可灭。蒋介石致电嘉奖胡宗南和攻克延安之部队,并授予胡宗南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身在前线的胡宗南头脑是清醒的。

他打下的只是一座延安空城,不仅中共领导人和中央机关、部队全都撤空了,一个俘虏都没抓到,就连延安的百姓也撤走很多。

延安城内一无所获,就连基本的粮食、蔬菜,国军吃完自身携带的,未来的接济都成问题。

如果坐守延安,继续在虚幻的胜利中沉醉,那在军事上几乎是变相的失败。胡宗南立即指挥大军,在延安周围四处寻找西野主力决战。

3月21日,胡宗南根据我军在延安西北一带的活动,判断我军主力将撤至安塞一带,于是派其主力向安塞攻击前击。为了保障主力侧翼安全,派整编二十七师下属的三十一旅向青化砭镇机动。

西野截获了胡宗南的电报,再加上边区群众的通风报信,彭德怀敏锐地发现了战机:三十一旅兵少(2900余人),且处于孤立地带,存在包围歼灭的可能性。

彭德怀立即指挥侦察人员,在延安通往青化砭的一处山地,选定了伏击地点,集中西野大部主力约2万人,准备以牛刀杀鸡,打掉三十一旅。

3月23日晚,西野主力各旅进入青化砭外山谷中,在光秃秃地黄土山上就地隐蔽,这条山谷。初春的西北,天气还相当寒冷,西野主力在山谷中苦守一晚,居然没等到三十一旅。24日下午,伏击主力都退出了阵地。

不少官兵都认为,会不会白等了。甚至一些机关参谋人员也提出了疑问。彭德怀说,这条山谷是通往青化砭的必经之地,三十一旅肯定会经过此地。

结果一会儿情报送来,原来三十一旅没有连夜赶路,中途补给了粮食和水,略事休息后才又赶路。于是,彭德怀又令各部进入伏击阵地。

到3月25日上午6点多,三十一旅果然大摇大摆地来了,这时已经比胡宗南限定的时间晚了一天。10点多,待其部队全部进入伏击圈,西野主力迅速发起进攻,将敌人压缩在不到7公里长、只有二三百米宽的狭窄山谷中。

敌军万万没想到,西野主力就隐藏在延安城近在咫尺的地方,根本就没作好打大仗的准备。枪声一响,三十一旅立即乱作一团,战斗仅一个小时,全军覆没,2900人全部被毙俘。旅长李纪云被生擒。

青化砭之战规模虽然不大,但在胡宗南刚刚攻占延安之际,反手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大涨我军之士气、灭了国军的气焰。

这场战斗之胜利,既靠彭总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敏锐的战场嗅觉,也靠西野广大指战员听令而行、拼死作战的顽强士气,更靠边区群众的高度配合。

战后,彭德怀高度赞扬群众,说:“群众守口如瓶,不是自己人就不给你说真话。青化砭这一仗,不是在陕北,是很难打的。”

反观胡宗南,虽然兵力强大,但所到之处群众全不配合,打听不到情报,抓不住西野主力,25万大军整日在陕北的黄土坡里打转转,我军讥讽其为军事大游行。后来羊马河、蟠龙镇两战又连续败北,被区区2万人的西野打的晕头转向,西北军事格局,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司... 在正式讲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摆弄曹魏政权、玩弄曹家皇帝的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原因。首先,...
原创 为... 曾经诸多的历史人物,虽然历经岁月长河的侵蚀,但在世人的世代相传中依旧璀璨耀眼,而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备受...
原创 她... 在大清的后宫,名分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名分,才能在后宫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免于被人踩在脚下。所以,后...
原创 诸... 对中国历史有点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三家归晋是必然,或者说“三国归魏”是历史大潮。多智若妖的诸葛亮...
原创 巅... 东汉末期,刘家汉室倾颓,三国骤起,瓜分天下,开始了历史上璀璨人杰争霸的序幕。《三国演义》中,作者站在...
原创 顺... 要说大清王朝的贤王,那必定是康熙的哥哥——福全,一个既拥有聪明智慧,又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爷。但人们可能...
原创 国... 杨坚:隋朝的奠基者与明君 在《隋唐英雄》这部电视剧中,虽然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但开篇却让人印象深...
原创 新... 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首次全军大授衔。此次授衔,共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
原创 李... 唐朝历史上的新城公主,她的一生注定充满风风雨雨,是那个充满权谋与暗流的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她的经历既反...
原创 北... 前言 蔡京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权相、书法家,蔡京同时也被视为奸臣。他在政治上出专横跋扈、权谋心机和政治阴...
原创 在... 中国历史进程发展到今天,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他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
原创 当... 在这个历史典故中,我们将探讨“司马缸砸光”事件,其中司马光在七岁时展现出非同寻常的聪明和冷静。故事发...
原创 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灿烂的文明,尤其是在周朝这个历史悠久的时期,持续了八百多年,孕育了许...
原创 朱... 在上个世纪末,新闻中经常出现一位可爱的老将军,一身洗得有点发白的绿军装,满脸慈祥,最有特色的就是他嘴...
原创 薛... 提起李世民的对手,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名字常常会被提及,然而实际上,真正对李世民产生过威胁的,并非王世充...
原创 长... 战争虽然是一场政治游戏,但是战争的胜利却需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古代战争中,政治目的往往是通过...
原创 江...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古代时期,就有不少国家和我国建立了友好往来,那么日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就与中国建...
原创 结... 我们常说年关年关,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真的结结实实地过了一道关,疫情造成的影响乃至损失是巨大的,不过我...
原创 吕...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塑造曹操这一残暴的奸雄形象,展现了他心灵深处的人...
原创 济... 1948年9月11日,毛泽东收到一封来自济南前线的电报。 一向对华东野战军十分满意的毛泽东,这次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