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延安,我军当时在陕北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仅2.6万余人。在进行一番阻击后,中央审时度势,不和优势敌人硬拼,主动退出延安。
但退出延安容易,想摆脱胡宗南25万大军的追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任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陕北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一、彭德怀临危受命
关于放弃延安一事,中央虽然作出了决策部署,也是适应形势的明智之举,但对广大指战员和解放区人民来说,感情上不好接受。延安保卫战也并非虚幌一枪就全身而退,广大指战员付出了血的代价,仍然要退出延安,许多人都表示宁愿死也不愿意离开。
驻延安各机关和野战军经过一番思想动员,终于紧前完成了撤离前的准备工作。
但当前最紧要的问题不是思想疙瘩,而是生存问题。
25万国民党军四处寻找我军主力,特别是要找到中央机关所在,妄图一举摧毁之。为了确保中央指挥中枢的安全,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继续留在陕北坚持斗争,牵制西北国军主力。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开赴河北,与华北野战军聂荣臻等部汇合,以防出现万一,中央还能保持指挥能力。
电影《建国大业》曾对这段历史做过描述,剧中毛泽东戏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连中央都做出应对不测的准备,可以想见,当时陕北的局势有多艰难。
3月16日,中央发布命令,将陕甘宁边区部队和野战部队,合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当年7月31日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简称西野,为方便行文,下文一律以西野代称)。在酝酿西野司令员这个关键岗位时,彭德怀主动请缨,以解放军副总司令员之尊,亲任西野司令员。
当时全国共有五支野战军,分别是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的前身)、华北野战军以及西野,各大野战军规模都在20万人以上,唯独西野只有区区2万余人,还有对抗10倍于己的敌军,彭德怀之担当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彭德怀率西野指挥机关在延安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直到所有机关、部队都撤离,才率机关参谋人员退出延安。
在离开延安之际,他对精神沮丧的部属们说:“胡宗南志大才疏,不要看他这么疯狂,我们还要回来,延安是我们的,谁也搬不走,不久全中国都是我们的!”
二、胡宗南其人
胡宗南真的志大才疏吗?
此人是黄埔一期,深受蒋介石信任。很多人根据后来胡宗南在西北的惨败,以及他与蒋介石的同乡关系,主观认为胡宗南是个靠地域关系上位的无能草包,实际并非如此。
偌大一个国民党政府,如果全都是草包、无能之辈,又岂能坚持抗战十四年之久?
胡宗南这个人,颇有一些才能。
他治军提倡实干,号召官兵要有气节,不能贪污腐败。甚至还提出,要实践孙中山三民主义,为贫苦农民平均地权。还十分认同共产党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主张。
他率军攻入红军的根据地,一度还深入农村地区,给贫苦百姓发放救济粮。
红军长征末期,他率军进入西北,处处拦截红军,一度被各部红军认为是最难啃的骨头。
胡宗南在抗战期间十分有骨气,对汪伪十分痛恨,命令所部官兵宁死不能当俘虏、宁死不能当汉奸。他的部队既防共也坚持抗日,不像其他国军将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这一点深为其部下所钦佩。
1939年胡宗南受命担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驻扎于西安行营,属下该管陕、甘、宁、青、新五省兵力,西北王之称自此而始。
蒋介石给胡宗南交待了四个任务: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这不仅要求胡宗南能治军能打仗,还要其长袖善舞,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尤其是青宁二马,既要压制其扩张,又要防止其和中央军产生矛盾。胡宗南坐镇西安五六年间,内外关系都处理还算到位,可见其能力并非泛泛。
彭总称胡宗南志大才疏,其实更多是战略上的藐视,故意贬低其能力,使我方将士减少畏惧心理。
西野要面对的,其实是一支统帅能力高超、兵力多达25万的庞大军事怪兽,西野官兵不拿出看家本事,决不能轻易解决生存问题。
三、青化砭伏击战
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进占延安。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一片欢腾,各地新闻连篇累牍疯狂吹嘘国军大胜、共匪指日可灭。蒋介石致电嘉奖胡宗南和攻克延安之部队,并授予胡宗南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身在前线的胡宗南头脑是清醒的。
他打下的只是一座延安空城,不仅中共领导人和中央机关、部队全都撤空了,一个俘虏都没抓到,就连延安的百姓也撤走很多。
延安城内一无所获,就连基本的粮食、蔬菜,国军吃完自身携带的,未来的接济都成问题。
如果坐守延安,继续在虚幻的胜利中沉醉,那在军事上几乎是变相的失败。胡宗南立即指挥大军,在延安周围四处寻找西野主力决战。
3月21日,胡宗南根据我军在延安西北一带的活动,判断我军主力将撤至安塞一带,于是派其主力向安塞攻击前击。为了保障主力侧翼安全,派整编二十七师下属的三十一旅向青化砭镇机动。
西野截获了胡宗南的电报,再加上边区群众的通风报信,彭德怀敏锐地发现了战机:三十一旅兵少(2900余人),且处于孤立地带,存在包围歼灭的可能性。
彭德怀立即指挥侦察人员,在延安通往青化砭的一处山地,选定了伏击地点,集中西野大部主力约2万人,准备以牛刀杀鸡,打掉三十一旅。
3月23日晚,西野主力各旅进入青化砭外山谷中,在光秃秃地黄土山上就地隐蔽,这条山谷。初春的西北,天气还相当寒冷,西野主力在山谷中苦守一晚,居然没等到三十一旅。24日下午,伏击主力都退出了阵地。
不少官兵都认为,会不会白等了。甚至一些机关参谋人员也提出了疑问。彭德怀说,这条山谷是通往青化砭的必经之地,三十一旅肯定会经过此地。
结果一会儿情报送来,原来三十一旅没有连夜赶路,中途补给了粮食和水,略事休息后才又赶路。于是,彭德怀又令各部进入伏击阵地。
到3月25日上午6点多,三十一旅果然大摇大摆地来了,这时已经比胡宗南限定的时间晚了一天。10点多,待其部队全部进入伏击圈,西野主力迅速发起进攻,将敌人压缩在不到7公里长、只有二三百米宽的狭窄山谷中。
敌军万万没想到,西野主力就隐藏在延安城近在咫尺的地方,根本就没作好打大仗的准备。枪声一响,三十一旅立即乱作一团,战斗仅一个小时,全军覆没,2900人全部被毙俘。旅长李纪云被生擒。
青化砭之战规模虽然不大,但在胡宗南刚刚攻占延安之际,反手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大涨我军之士气、灭了国军的气焰。
这场战斗之胜利,既靠彭总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敏锐的战场嗅觉,也靠西野广大指战员听令而行、拼死作战的顽强士气,更靠边区群众的高度配合。
战后,彭德怀高度赞扬群众,说:“群众守口如瓶,不是自己人就不给你说真话。青化砭这一仗,不是在陕北,是很难打的。”
反观胡宗南,虽然兵力强大,但所到之处群众全不配合,打听不到情报,抓不住西野主力,25万大军整日在陕北的黄土坡里打转转,我军讥讽其为军事大游行。后来羊马河、蟠龙镇两战又连续败北,被区区2万人的西野打的晕头转向,西北军事格局,从此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