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白起是一位用兵如神、战功赫赫的“不败将军”。在他的天才指挥下,秦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三十余年间共计歼敌百万、克城百余座、兼地几千里,极大地削弱了敌国的战斗力,为秦帝国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血腥和杀戮,大战过后往往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凄凉景象,尤其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决策,更显示出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夯实了白起“嗜杀成性”的形象而使其背负千古骂名。历代史家对白起的功过褒贬不一,皆源于此。褒奖者誉其为“战神”;贬抑者斥之为“杀神”。官方、民间及道教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建构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与官方的正面宣传形成对照的是,唐代以来民众对白起的评价,始终采取贬抑的态度。他们认为,白起坑杀降卒、伐戮过重,犯下滔天罪行,即使死后也难逃其咎,必须受到严酷的惩罚才能涤清宿业。在历代志怪小说中,白起大致遭受两种惩罚:其一是沉沦于地狱,在地狱内受各种苦楚;其二是沉沦畜生道、不得为人,不断轮回投胎为猪等动物,任人宰杀,藉此赎罪。
宋元以后,白起摆脱了昔日的罪魂身份,摇身一变,跨入“鬼王”行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反映我国先民认同的价值理念。作为“鬼王”的白起麾下有亿万鬼兵,他收捕、歼灭一切作祟恶鬼,同时警告他们要尽心尽力,若放过一个恶鬼,就施予严惩。推动这一转变的直接动因,是人们相信白起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所向披靡,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死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故而是神将的合适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