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北宋年间,一位女婴出生时不哭也不闹,这可急坏了父母。要知道,古人很迷信,在他们看来,孩子生下来不哭,那便意味着这个孩子肯定遭受了某种诅咒会给家里带来不幸。对于这样的“不祥之兆”,远亲近邻更是避而远之。
然而,这个孩子得来不易,家里人根本没把这件事当作一回事。不过,随着孩子渐长,父母发现这名女婴也不会笑。更不幸的是,孩子母亲没过多久便病亡了,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孩子就是个“祸根”,不如抓紧送人算了。不过孩子的父亲王寅说什么也不同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即便是个女孩,即便孩子不被人看好,但谁家的孩子还不是个宝贝。
也正是由于父亲的坚持,这个女婴最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李师师“奇遇记”
孩子不哭不笑,作为父亲的王寅确实很焦急,他希望能尽快查出“病因”。可在四处求医问药之后,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无奈之下,王寅带上女儿来到寺庙,希望祈求上天保佑。但当寺庙主持看到女婴后,怒骂道: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王寅只能默默地离开了。莫不是连菩萨也不愿意眷顾你吗?这位父亲很痛心,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因去过了寺庙,也为了祈求女儿平安,后来,他给这个孩子取名——师师。
说来也很怪,从来不哭不闹的师师,刚一进入寺庙时,就开始放声大哭,王寅很惊喜,认为自己找对了地方。但高僧的一句“佛门净地,这不是你来的地方”,让王寅不知如何是好。
从寺庙回来,父亲王寅心里不是滋味,因为师师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不过这并没有给李寅一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因为此后的师师表现得跟平常孩子无异,甚至说,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更高的天赋。
日子虽然清苦,但父女俩相依为命在一起,就是莫大的幸福。师师该得到的爱,在父亲这里从未缺失,在父亲的护佑下,小师师是幸福的。随着年龄渐长,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王寅还是给师师请了最好的老师,而师师在琴棋书画方面表现出的天赋也比一般人家的孩子强。
待到笄礼之年,师师出落得美艳动人,周围前来说亲提媒的也不在少数。不过师师当时都一一婉拒了,因为她想要的生活远不是相夫教子。平淡的生活总是无奇却也无风无雨,怕只怕屋漏偏逢连夜雨。师师父亲后来因一桩合伙生意没有经营好,反被合伙人一纸诉状告到县衙。最后王寅被抓进大牢,最后病亡在大牢里。
从掌上明珠沦为无依无靠、家徒四壁的孤儿,师师的生活境遇一下子跌到了低谷。为了替父亲还债,更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师师不得已,开始了乞讨流浪的生活。
李师师“风尘记”
正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一个人的出身可能无法选择,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命由自己”。
上天在为师师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为她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师师境遇落魄,但却有一副姣好的面容。在行乞过程中,由于长相出众,最后师师被一位老鸨看中。这个李姓的老鸨看师师不但有长相,而且气度不凡,觉得她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她将师师带了回去,并改名为李师师。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很严重,女子被要求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甚至必须要忍受丈夫三妻四妾,但身处“青楼”的女子,却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她们所有的“放浪”都被认为是合理的,在这里受到的约束,比寻常人家的女子自然是要少许多,但她们却也有着鲜为人知的苦楚和无奈。
或许正是因为历经了太多的人性的贪嗔痴,这一群女子看得格外的明白,也造就了许多的奇女子,例如“秦淮八艳”,而后来的李师师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就对琴棋书画有着很高的天分,来到“青楼”之后,在老鸨的一番调教下,李师师的各项技艺更是精湛,成为了当时城中名气颇高的名伎。
声似夜莺,舞若蛟龙,多少人为李师师的美貌所吸引,又有多少人为李师师的才情所吸引。李师师的一次次亮相,让很多人为睹其芳容而一掷千金,不过,老鸨并不会让李师师接客,因为她把李师师当成摇钱树,不会让一般人轻易得到。因此,李师师从未真的伺候过谁。
李师师“爱情记”
想要一亲芳泽的不仅有凡夫俗子,还有达官贵人,直至李师师的大名传到宋徽宗的耳朵里时,他也对这位才华横溢的风尘女子颇感兴趣。
虽然身在青楼,不过李师师一颗真心却始终没有寄情于谁,直到遇见了宋徽宗赵佶,没错就是那个遭受金人“牵羊礼”的皇帝。这是后话。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李师师的美貌虽然倾倒了很多人,但能与之产生灵魂深处共鸣的人从未出现。兜兜转转之间,宋徽宗的悄然出现,即刻引起了李师师的注意。
青楼的老鸨可谓阅人无数,当宋徽宗出现时,老鸨一眼看穿此人绝非凡夫俗子,当得知他也是慕名而来时,顿时心里乐开了心花怒放,老鸨随即喊出李师师。在一番交谈中,李师师被眼前这位才高八斗的公子哥深深吸引,而赵佶也对李师师的技艺和谈吐连声赞叹。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而当赵佶亮明身份后,李师师更是喜不自胜。是夜,宋徽宗留了下来。一夜风流后,宋徽宗开始以微服私访的名义,隔三差五地光顾李师师的闺房,并嘱咐老鸨不可让李师师接待其他的客人,老鸨岂敢抗旨,自然应允不在话下。从此之后,李师师也就成了宋徽宗一人独宠的对象。
“万事皆会,就是不会做官家”。这是当时人们对宋徽宗的评价,包括后来北宋灭亡,人们都只是觉得赵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对于他的才情,尤其是绘画技艺,都是赞叹有加,并没有阿谀奉承之嫌。所以,李师师喜欢赵佶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皇帝身份,更是倾慕他的才学。
不过,两人暗通款曲的秘密最终还是被发现,甚至坊间把堂堂一个皇帝跟青楼女子的风流韵事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的诤臣极力劝阻宋徽宗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更有甚者,很多人把李师师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宋徽宗为了安抚民心,也为了不留下口舌,不得不与李师师断绝往来。可即便如此,赵佶仍然对李师师念念不忘。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在这场浩劫中,那个才华横溢的皇帝成为了阶下囚,那个名动整个宋朝的女子李师师也不知所踪,一代王朝就此没落。尘归尘、土归土,所有这一切都已成为史书之中的点点笔墨,只是让人费解的是,很多人把这场惊变归咎于李师师,认为她就是“红颜祸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莫不是让国家变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的是那些“商女”?而那些让商女唱后庭花享乐的人们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夏朝妺喜、商朝苏妲己、周朝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历史上“红颜祸水”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请注意,并不是美丽的女子成为了朝政的祸水,而是痴迷女色的帝王祸乱了朝政。若是真正明智的君主,又怎么会作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事。面对错误只会一味地逃避、甩锅,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女子,这岂不是有失公允?
回想起来,当初李师师进寺庙时,高僧的怒斥,是不是已经定义了她的人生,还是已经看透了师师今后不平凡的一生?这便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宋代青楼女子,能够从宋代传诵至今,确实非比寻常。
(李师师事迹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她与宋徽宗的爱情,更显离奇。虽然出身贫寒,但她却很励志,而且从没有放弃自己,沉沦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也是她才情展露的一面。对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师师,你怎么看呢?是所谓的红颜祸水吗?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