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西方媒体报道了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标题大概是:不得了了,中国人当上非洲酋长了,中国开始殖民非洲了!
于是,有“美国知乎”之称的红迪网,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正在殖民非洲吗?
一时间,非洲人和西方的“明白人”都坐不住了,纷纷前来答题。
一位大哥说:我支持中国。老百姓无非是想要过好日子。如果非洲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在绝望中偷渡去欧洲,并且在偷渡的途中葬身鱼腹,那我投中国一票。
还有拿曾经殖民非洲的法国开涮:至少人家中国跟当地人做生意和做基建,法国做了啥?
辱法老手了这是。
还有更直接的:中国建设,美国轰炸。
这位是怕上面的答案还是不够直接,担心围观的美国网友理解不了,于是解释道:因为中国花钱帮助建设别人的国家,美国是花钱军事攻击其他国家。
就在外国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我们中国的微博热搜,也出现了“中国小伙在非洲被封为酋长”的消息。
虽然大家都在调侃“这是真正的非酋”,可当事人在得知自己的光辉事迹已经传遍全球时,这位连微博账号都没有的中国小伙,却很纳闷地问:热搜是什么?
孔涛(左)
怎么才能当上酋长?
非洲所谓酋长,就是部落首领。
是散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地区,尤其是现代化程度不高,仍然保留着几千年传统的偏远地区。
根据考古学者的研究,酋长制度是原始人部落遗留下来的、最初的人类私族制度,经过历史漫长的演变,逐渐发展成现在的酋长制度。
而且酋长的位置是世袭的,只不过传男传女各有不同。
非洲喀麦隆部落酋长
咱们这位上热搜的酋长名叫孔涛,是个80后,成长在家乡河南濮阳,后去北京求学。
而尼日利亚,是他生活时间第二长的地方。
十年前,25岁的孔涛研究生刚毕业,他作为铁路建设和运营的负责人远渡非洲。
在孔涛刚刚来到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时,感觉像穿越回了解放前。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那时的公路都是几十年前西方殖民者修的,早已变得坑坑洼洼,城市铁路和其他基建更是落后,有的地方甚至干脆没有。
刚刚来到这里的孔涛也有过不适应的阶段,比如这里跟北京有7小时的时差,生活条件很差,网速也很差,有时传送个图片就只有10kb/s的网速,而非洲合作伙伴散漫的时间观念更是让他感到无奈。
孔涛回忆说:“如果当地人跟你说20分钟,那你就得等2小时。如果对方说2个小时,那今天干脆就别等了。”
在铁路工程的最开始,当地人不认可拿出土地建铁路的行为,他们认为土地就是用来种庄稼养活人的。
好在当地的穆萨土皇是个开明的人,他给孔涛的工作开了绿灯。当地人虽然不再敢有意见,可孔涛还是十分细心地将土壤进行采集和分析,选择最不适合种庄稼的土地来建铁路,为农民留下了有价值的耕地。
这位酋长也是个细心的人,几乎每天他都会来工地上查看。大工程也自然伴随着大量的工作岗位,根据孔涛的说法,他们单位除了铁路工程以外,还为当地建了小学和足球场。
简单算下来,10年的光景,孔涛和他的单位,大概给当地人提供了上万个工作岗位。
生活条件改善了,人民工作也有了着落,孩子们得到了更好的师资条件。
当地的豪萨族人民和他们的领袖土皇穆萨,决定授予有着卓越贡献的孔涛一个酋长职位,聊表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孔涛
隆重的酋长加冕
其实在孔涛之前,驻扎在尼日利亚的中国土木工程集团里,就已经有3位酋长了,孔涛是第四位。
2019年的4月20日,按照豪萨人的宗教习俗,孔涛在清晨太阳即将升起时就得起床沐浴,然后和同事们驱车来到阿布贾吉瓦地区的土皇宫殿。
宫殿里的佣人们会用珍贵的清水,来为他洗去头上和身体上的灰尘。
简单来说,就是将水浇在身上,走一个形式。
而后,便是复杂的更衣仪式。在当天,尼日利亚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直播了这场罕见的外国人受封仪式。让全世界都能得以窥见古老的尼日利亚传统文化。
孔涛的受封仪式
孔涛回忆说,当天他在同事的陪伴下接受豪萨族授予的荣誉,大家都是兴奋又好奇,中方虽然也有女同事参加,但女性不允许靠近。几张照片里,也很难见到女同事的身影。
而当地女性更是连加冕仪式的屋子都不允许进入,甚至连孔涛身上洁白的袍子,都不允许女人触碰。
这点可以理解,毕竟豪萨人的文化受过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文化影响,有不少伊斯兰传统也被吸收进了豪萨文化中。
比如所有颜色中,白色最尊贵;女性虽然不用包头巾,但宗教场合女性是要回避的;还有直到今天,豪萨人的离婚也经常参照穆斯林的律法。
孔涛被授予酋长荣誉证书和权杖
让我们回到孔涛的受封仪式,根据他的回忆,这身白色长袍和帽子的穿戴就花了很长时间。他告诉媒体,衣服上的刺绣都是手工的,帽子也是用白色的布一层一层当场缠出来的。
在穿衣和带帽的仪式过程中,当地的大祭司动作虔诚且缓慢。
穆萨土皇本人,也亲自为孔涛套袍子,仪式感瞬间被拉满了。
最重要的是,这身行头也是地位阶层的代表。尤其是帽子,我们可以从照片里看出来,孔涛的帽子上有一个撅出来的“小耳朵”,而土皇则有两个。
照片里其他酋长和贵族们没有一个戴白色帽子,缠布帽子都是花色复杂的样式,甚至有的人只戴一个圆顶小帽。不难看出,这其实代表的就是地位的高下。
一身仪式长袍终于穿戴完整后,土皇开始授予孔涛证书和一根象征权杖的长矛。
孔涛和穆萨土皇合影
孔涛的封号很有趣,英文是“WAKILINAYYUKA”,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工程领袖”。整个过程孔涛其实也不知道每一步的步骤,反正当地人让他干啥,他就照做。
接过证书和权杖的孔涛,以为仪式到此为止了,但其实只进行到了一半。身为酋长,那必然是要统治一方的。接下来,穆萨土皇要骑马带着孔涛去各个酋长和孔涛的封地巡查一圈。
在古代,土皇带着新酋长骑马巡视,是为了让民众认识一下新到任的酋长。虽然孔涛没有参政的权力,但是土皇也需要他了解自己的领地。
老百姓在路旁奏乐,连唱带跳,巡视也变成了当地人为他庆祝的露天狂欢节。
穿着一身厚重的行头,顶着非洲的烈日骄阳,与土皇骑行好几个小时,骑行仪式结束后,土皇的护卫将他护送回单位,仪式才算正式结束了。
孔涛回忆说,他当晚回到宿舍时已经精疲力尽了。
酋长可以娶几个老婆?
在孔涛获得酋长称号后,很多中国网友不禁发出好奇的提问,比如:给多少牲畜,给了多少田地,酋长能娶几个老婆....
面对这些问题,孔涛表示他是没有参政权力的,所以自然也没有田地和牲畜。
成为酋长后的孔涛被尼日利亚人当做自家兄弟,他们不再称呼孔涛的姓名,而是直接喊他的封号。除了被尼日利亚人当做“自己人”之外,他的生活没有变化,依旧每天忙于铁路建设,偶尔去小学给孩子们上课。
孔涛在当地小学讲课
一天,穆萨土皇突然打电话给他,说他封地附近有一块地要被人买走,问他知不知道对方是谁。
孔涛回答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没想到穆萨土皇却有点指责地对他说:“你是那里的酋长,应该关注你的领土。离你那么近你都不知道?你是工程领袖酋长,你得履行自己的责任。土地被人买走,你应该是最先知道的。”
然后,穆萨土皇就挂断了电话。
孔涛赶紧打听那块土地的买主,才知道对方也是一位中国人。
这时孔涛才意识到,酋长不止是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份责任。
孔涛给当地孩子上课
至于娶老婆的话题,尼日利亚人可以一夫多妻,这也是取自穆斯林的婚姻体制。多妻的尼日利亚人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个妻子,要是给一位老婆买个包,那就每个老婆都得买。
当时孔涛在国内早已经有了妻小,所以他不会在非洲另娶。
说到国内的妻子和女儿,孔涛有点内疚,他说自己半年才能回国看望孩子一次,聚少离多。孔涛每次回国都会尽量多带礼物给女儿,来弥补心中的亏欠。
不过非洲的妈妈们,倒是都希望自家女儿找个中国丈夫。这帮阿姨们觉得中国生活比较富裕,中国男性顾家,没脾气还会做饭。最关键的是,他们知道中国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所以,在非洲的中国男青年是很抢手的。
孔涛身边确实有几个娶当地姑娘的同事。而且他说,当地人性格奔放热情,有的姑娘还会主动向他表达感情,不过他都是哈哈一笑,然后赶紧溜走。
背后的艰辛
文章最开始笔者列举了西方媒体对中国援建非洲的冷嘲热讽,以及歪曲事实的偏见态度。
西方国家曾经剥削非洲人民,抢走了大量的钻石和黄金,蒂芙尼镇店之宝——传奇黄钻,就被人称为“臭名昭著的血腥钻石”。
非洲劳工(奴隶)挖钻石
所以,曾经真正奴役和剥削过非洲的欧美国家,杜撰中国正在殖民非洲也就不意外了,因为那些丑恶的事他们真的做过。
而中国与非洲建立的友谊,也正是为了在被西方列强蹂躏过的土地上,重新唤起生机。在充满野性的艰苦非洲,孔涛和他同事们达成的成就,就显得格外珍贵。
尼日利亚是西非第一大经济体,与中国相距1万多公里,也没有直通航线。孔涛他们每次都需要从埃塞俄比亚转机,才能到达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
因为土地贫瘠,这里人民的主食是一种用木薯面做成的面饼。肉食虽然不缺,可蔬菜实在太贵。
木薯
好在中国人最擅长种菜,在其他同事正经历可怕的疟疾和水土不服的适应期时,孔涛就已经在研究怎么种韭菜了。
那些没见过韭菜的尼日利亚人还会打趣地问孔涛,你们怎么还吃草呀?
至于生活物资,尼日利亚依赖进口,所以东西比中国还要贵。哪怕一碗普通的蛋炒饭,在那边的餐馆里都能卖上五六十元人民币。
幸运的是,尼日利亚地处大西洋边,盛产大虾、螃蟹等海货,而且当地人觉得这两种生物一个像虫子,另一个“壳里面住着魔鬼”。因此,当地人根本不会吃这些东西,导致价格十分便宜,倒是让孔涛和同事们过足了海鲜瘾。
不过这里还潜伏着更可怕的危机,比如名为“博科圣地”的极端组织。身为外国人的孔涛和同事们都不敢去那些被他们控制的地区。
不过,即使孔涛他们从不涉足危险的地方,他们平日出行也还是有大兵同行保护,因为非洲的抢劫犯实在是太猖狂了。
随着几个大工程的进展,尼日利亚人民在中国企业获得的工资,比其他当地行业还要高一些。那些开商铺和饭店的人,也聚拢在了高铁站周围。
孔涛陪同尼日利亚首都地区部秘书长视察阿布贾城铁项目
如今非洲的村庄不再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状态了。铁路为村庄招来了人气,还喜闻乐见地带动了地价。
回国后:会怀念那时的日子
2021年1月,随着春节的临近,孔涛在非洲的工作结束了,他也终于不用与家人分隔两地。
他离开自己奉献了十年青春的地方,回到中国,回到家人身边。
孔涛说,短期内是回不去非洲了,但不排除将来还会再被派遣的可能。
如今的他微信名字依旧是“WAKILINAYYUKA”,既代表他在尼日利亚获得的荣誉,也代表了他对非洲生活的怀念。
孔涛说,如果回非洲去,他还想再跟穆萨土皇一起骑马巡视,一起参加节日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