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帝国王朝,但是在此帝国王朝期间,也发生了很多矛盾性的事件,比如当时的外戚干政,使得当时的朝廷局面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再加上东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状况,没有办法和西汉时期达到一定的高峰对比。
所以在东汉时期的发展当中,其实是很艰难的。在如此的情况之下,到了汉献帝时期,汉朝几乎已经走向了末路,但是汉献帝的朝廷想要挽救。所以就派出了一系列的妥协政策,那么这些妥协政策究竟是如何挽救?
一、东汉时期的挽救政策,就是以和解军阀政策为主
1、在汉献帝时期,当时的东汉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之中
东汉是西汉发展而来的一个朝代,但是东汉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西汉时期达到一定的巅峰。
所以在东汉时期是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的,并且这样的社会问题,在当时也并没有得到一定的解决。
所以在整个东汉时期会出现一种极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局面,而这样的局面,在汉献帝时期依旧存在,并且矛盾发展到了极致。
当时最重要的矛盾就是刺史问题,刺史准确来说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但是后期对于刺史的管理似乎并没有很严格的管理,因为此时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限制。
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之下,比如战争时期,刺史的权利就会得到一定的扩大。
东汉时期是比较多战争的
,但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也并没有完全解决刺史的问题,所以导致这个问题在东汉时期依旧存在。
而刺史的问题在后面逐渐演变成州牧的问题,就有点像后来的唐代节度使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到了汉献帝时期,朝廷才给予一定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其实当时的汉献帝也并没有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高压的解决方式,而是采用了一定的妥协方式
。其实这样的方式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当时的州牧或者说刺史已经发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都成了一个单独的独立体。
并且这样的一个独立体并不是十分小的独立体,而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独立体。当时的中央已经无可奈何了,所以只能够凭借着中央仅有的权威,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威慑和制衡。而这样的威慑和制衡,也是建立在妥协的基础上的。
所以在当时有一些东汉王朗的臣子,提出来了一系列关于妥协的政策。
其中就包括刘瑶和王朗的''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的政策,而这样的政策,也成为了整个汉献帝时期的一个主要与州牧或者刺史相往来的一个政策。
但是任何的政策都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一个国家的信用能力之上的。当时汉献帝时期的动画已经是走向了末路,所以国家的信用力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肯定不如之前。
可想而知,这个政策就算能够得到当时汉献帝的批准,但是能够真正地实行下去吗?
最后的效果究竟如何?所以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能够实行下去的,并且当时所存在的军阀,包括地方的一系列割据势力也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政策的。
2、刘瑶王朗所提出来的政策,不失为解救当时东汉王朝的一个可行之策,但是这样的妥协,换来的是军阀的做大
《后出师表》中有一段评论:“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瑶和王朗的妥协政策在《后出师表》当中也有一定的记载。
其实在后汉书当中也有一定的记载,不过后汉书只是将刘瑶和袁术与孙策之间的结果显示而已,但是其过程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显示。这样的一个政策其实是基于刘瑶的立场所决定的,因为在刘瑶和王朗所制定的这一系列政策当中,其实其主要的作用还是刘瑶。
刘瑶本身又是汉王朝的宗室,所以在维护汉王朝的利益的时候,刘瑶是格外积极的。所以从立场的角度出发,刘瑶提出这样的一个政策,其实并非是为了刺史,或者是为了其他的地方割据势力。而是从自己的身份出发,去思考当时东汉王朝所得失的利弊。
其实当时这个政策也是符合一定的现实情况,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很大。并且能够直接地垄断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中央是拿他们这些人没有办法的。最明显的就是曹操,孙策等一系列的人。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东汉王朝的政策是进行高压强行压制的话,反而是不可能的。
因为那个时候两方手上都有军队,而且搞不好对方的手上的军队还比东汉王朝里面的军队还要多,实力更加雄厚。所以为了拖延一定的时间,所以当时的东汉王朝主要是对于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进行了一定的妥协
。
那么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既然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强大的力量,为什么要与东汉王朝做一定的妥协呢?其实那些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以袁术和孙策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如此强大的底气可以独占一方的。
其实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门阀大家其实也有一定的势力可以割据一方,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对于当时的朝廷进行分崩离析,就是一个道理。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尤其是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以后,是比较注重正统的,而正统这个东西并不是说有就有了,是必须要根据一定的王室血统来的。
很明显,后来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都不是刘氏宗族的人。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血缘和正统的排除之下,这些地方割据势力是并不具备完全的政治号召力的。
东汉初期的汉光武帝刘秀也是由于本人是刘氏王朝宗清的血脉,所以才能够建立东汉王朝,而并不是其他姓氏的人建立王朝。所以当时的地方割据势力,既然都不具备正统性这样的一个条件。
并且如果当时他们真的建立国家的话,有可能会引来百姓的非议和其他一些叛乱臣子的质问,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干脆拥有着实际强大的力量,但是名义上却还是东汉王朝的臣子。这一点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是比较像的。
二、关于刘瑶和王朗的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的政策,究竟该如何分析呢?
1、政策是肯定达不到刘瑶和王朗的预期效果的
置顶着政策,有一些理想化的成分,因为准确的政策实行效果应该没有他们理想中的那么美好,因为刘瑶和王朗本身的身份会受一定的限制。
如果当时的东汉王朝派出的是一名将军,或者是具有一定军权的人物,可能整个情况未得到一定的扭转
。
但是很明显,当时的东汉王朝并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将军。因为大部分的兵权已经到达了这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手里,所以当时东汉王朝派出与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军阀进行谈判的时候,派的都是儒生。
派出来的刘瑶或者王朗,其实都是儒家的学生,也就是当时东汉王朝最多的儒生,而这样的儒生说白点就是一个士人,而且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
这样的士人,如果在和平年间,其实是可以以王朝的尊严,以及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一个人对外谈判的筹码的。
但是很明显,在东汉王朝的末期,尤其是在汉献帝时期,并不具备国家综合国力很强大的这一条件。所以当时刘瑶和王朗去与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进行谈判,其实什么筹码都没有,可能唯一有的筹码就是刘瑶和王朗本身所代表的东汉王朝的正统性的立场。
这也是为什么在短时间之内,地方割据势力对于刘瑶和王朗不会敌对,反而会进行一定的妥协。并且有时候会将这两位当做上宾一样看待,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东汉正统性的身份。
2、当时的军阀并不会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正统的立场,而放弃掉自己的既得利益。
当时其实主要与刘瑶和王朗谈判的就是孙策以及当时的袁术。但是后来这两个人都因为一系列的立场关系而被杀掉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军阀本身就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
短时间之内可能会用一些正统性的言论对于其力量进行一定的压制,但是这样的压制都是十分微小的。最多就是按住当时的军阀,不会对原来的东汉朝廷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想要他完全地停下,并且重新归为东汉王朝的臣子是几乎不可能的。
三、总结
国家实力强硬才是任何政策实施最重要的保障,而不是依靠个人的努力。其实有太多实力弱小的国家,反而会出现很多出色的外交官。但是这些外交官,因为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弱小,在国际上所起的作用反而是微乎其微的。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