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一位名臣上官仪因草拟废后诏书而得罪武后,导致整个上官家族的15岁以上男丁被处死。上官婉儿,当时仅几个月大,与母亲郑氏被迫入宫为奴。尽管在掖廷度日,但聪慧的上官婉儿在母亲的教导下依然勤学苦读,渐渐精通诗书,精通政务。
直到公元677年,武则天对以聪慧和文才闻名的上官婉儿赞赏有加,要求其即场应试。年仅14岁的婉儿如同曹植的“七步成诗”,以须臾功夫就写下一篇文意通畅、语言优美的文章。这让她得到武后的赏识,长达27年成为武后最得力、最信任的助手。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复位,上官婉儿被封为正二品昭容,实质上则是帮助其起草诏书并参与朝政决策的内宰相。
然而,她的权势与生命并非得以保全。在公元710年,手握重权的上官昭容遭到临淄王李隆基的刺杀,终年46岁。此后,这位才华横溢、影响深远的上官昭容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去向成为未解之谜。
直到2013年3月,陕西省考古部门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进行考古探查时,偶然发现了一座有五个天井的唐代大墓。这一发现激动了众多考古专家。根据唐代墓规,天井数量反映了墓主身份等级。而五个天井的存在意味着墓主身份必定是三品以上的官员。然而,考古现场却带来了巨大失望:墓室被彻底破坏,壁画消失,墓室顶部坍塌,墓室墙壁和地面上的装饰砖也被清除。更令人震惊的是,应放置在墓室后室的棺椁和棺床全部消失,墓中毫无遗骸。
这一发现被认定为上官婉儿的墓,但墓中残存的景象显然不是盗墓者所致,而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政治报复。墓志铭清晰地刻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确定了墓主身份。这位“巾帼宰相”在死后遭到如此残酷的对待,不仅墓室被摧毁,连尸骸都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