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各位谋士的排名,大家可能看过不少说法,这是由于排名参照的标准或者侧重点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笔者今天给出的排名主要依据两点:一是只排列魏、蜀、吴三国的重要谋士;二是排名按照各位谋士对所效力国家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希望大家能喜欢并发表不同意见。
三国谋士排名前五位介绍
按照各谋士对所效力国家贡献的大小来排列,笔者给出的前五位结果是:诸葛亮、司马懿、陆逊、郭嘉、法正,其中蜀汉2位;曹魏2位;东吴1位。他们的业绩分别如下:
一。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了,将他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相比于其他谋士,诸葛亮对国家的贡献最大,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首先他能慧眼识珠,拒绝其他豪强地邀请,看重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及当时其势力最弱,自己能有充分地发挥空间,从而义无反顾地出山为刘氏集团效力。
进入刘备阵营后,他尽心尽职,先按既定方针(隆中对),得刘备令赶赴吴国舌战群儒,实施联吴抗曹良策,共同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谋取荆州,打下三分天下的基础;再协助刘备及法正进取益州,获得三国鼎立的资本;当刘备逝世后,又努力辅佐后主刘禅,平定南中叛乱,七擒七纵征服孟获,巩固南方后立即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力争完成刘备遗愿匡扶汉室、统一中国。
可惜诸葛亮壮志未酬人先去,从此之后,蜀汉走入下坡之路,再也没人能挽回蜀国最终灭亡的结局。
二。司马懿:是曹操后期重要发展的谋臣,他可以说是替代了曹操前期重要谋士郭嘉的作用。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司马懿曾劝曹操首先攻下刘备,但是曹操当时没有采纳,之后曹操再想去对付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成了气候,这个时候才想起了司马懿的建议,开始重用他了。
他为曹魏最大的贡献是;抵抗住了蜀军的六次北伐,并成功“熬死”曹魏最大的劲敌诸葛亮,让蜀国从此一蹶不振,消除了魏国当时的最大隐患;他还曾为曹操献计让关羽败走麦城。当然司马懿曾经中过诸葛亮的“空城计”,并且多次在与诸葛亮的对战中失败过,所以将他排列为三国时期的第二位谋士。
三。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及吕蒙后的第四位大都督。他从年轻时就加入了东吴集团,自始至终、忠心耿耿为吴国奋斗一生。他起先为东吴清剿周边土匪,战功显赫得到孙权赞赏,并将其侄女许配给陆逊;成为孙权的近臣。他的突出功绩有:为东吴击败劲敌关羽、夺取荆州;夷陵之战中机智勇敢战胜蜀帝刘备(可以说刘、关、张三兄弟都直接或间接死于他之手);石亭成功抵御魏军,气死魏将曹休等建立了众多功劳。最后位列东吴的丞相。
当然他成功击溃蜀汉主帅的结果,带来了破坏吴、蜀联盟的负面效应,后来让曹魏及晋国能有各个击破,统一三国的机遇。这也是将他排列到第三位谋士的原因之一。
四。郭嘉:无论从智力还是谋略方面说,郭嘉都可被称为三国时期谋士的第一人。郭嘉在追随曹操的时期中,在关键时刻,屡献奇谋、屡建奇功,给曹操提供了许多谋略计策,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出错,如攻克下邳,成功擒杀吕布;在不同时期下正确处理与刘备的关系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因为征讨张绣失败,袁绍就写信羞辱他。让曹操担心自己的实力难以与袁绍抗衡,对即将来临的“官渡之战”缺乏必胜信心,是郭嘉及时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分析了袁绍有十个战败的原因,曹操有十个战胜他的理由,从而让曹操重拾了信心,并且以少胜多战胜了当时不可一势的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最终平定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常可惜地是:郭嘉38岁就因病早逝了,曹操对郭嘉这么早离开他,极其悲伤,并一直怀念着他。后来赤壁之战他输给孙吴联盟,就感慨地说:如果郭嘉还在,我这一仗肯定不会输的,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有多高。正因为他的早逝,为曹魏贡献时间短,所以仅将他排列到三国谋士第四位。
五。法正:原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后帮助刘备谋取益州,投靠刘备到帐下为谋士,并成为他最器重的大谋士之一。刘备非常器重法正的军事才能,往往让他充当汉初“谋圣”张良的角色。所以后期出征时都是带法正去,而让诸葛亮留守后方管理朝政。法正也不负厚望,他献妙计让刘备成功斩杀夏侯渊、重挫曹军,并顺利夺取汉中。他与诸葛亮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为蜀汉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让他排入三国五大谋士是情有可原的。
综上所述:按照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大小,将诸葛亮、司马懿、陆逊、郭嘉、法正排列为三国时期最出色的五大谋士是理所当然的。在乱世三国,英雄辈出,这几骄骄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各自效力的国家兢兢业业,作出巨大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赞扬!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