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灭亡时,为何杨家将没站出来救国?是被伤透了心还是另有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7-12 17:32:37
0

说起北宋,许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重文轻武”四个字。

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重文轻武的王朝,北宋的军事力量和其经济文化繁荣程度,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北宋的军力之弱超乎我们的想象,堂堂的中原王朝居然会被少数民族欺凌,到了后期甚至要每年奉送所谓的“岁币”,才能维持与他国的和平。

这种事情放在其他王朝想都不敢想,北宋时期的情势却是如此。不过北宋也不是没有名将,宋朝皇帝倚重的将门杨家名垂青史,至今被人佩服。

虽然杨家将至今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的故事却口口相传、人尽皆知。

说到杨家将可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作为北宋的将门,为什么杨家将在北宋陷入危难的时候,没有出来力挽狂澜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真实的“杨家将”

许多人对杨家将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不论是戏曲还是影视作品,都将杨家将的忠勇刻画的惟妙惟肖。

与此同时,文学作品还为我们刻画了杨门女将的故事,佘赛花太君、穆桂英等人口口相传。

然而文学艺术毕竟是文学艺术,它起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并没有这些人物。

亦或者说杨家将的核心就只有杨家三代人,创始人杨业、其子杨延昭以及其孙杨文广。

正是这三代人的努力,才让“杨家将”的名号得以流传千古。

杨业是杨家将的开创人,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极其悲壮。

杨业出身于并州太原的杨氏家族,在当时那个时代杨氏家族是北方少有的鼎盛之家,由于祖上为后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封侯爵赏并世袭罔替。

杨业的父辈因为祖上荫蔽获得了一个麟州刺史的官职,祖上依靠军功起家,所以杨家祖祖辈辈都养成了尚武之风,杨业也不例外。

他从小就喜爱练武,在父亲细心的教导下杨业武艺进步很快,年仅十岁就已经有了一身好武艺。最让父亲自傲的并不是儿子的武艺,而是杨业的性格。

他自幼导饱读诗书养成了忠义的性格,长大之后还被安排进了军中历练,分配到了后来的北汉君主刘崇建的麾下。

俗话说的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杨业在军中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刘崇建的注意。

看着眼前能干能打的年轻人非常满意,随即提拔了杨业的职位并将其收作义子,还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刘继业。

这个意图就相当明显了,刘崇建把杨业当成能继承自己事业的人。

有能力的人什么时候都会有好的归宿,北汉灭亡之后,早就听闻杨业名声的宋太祖赵匡胤力排众议,向不愿降的杨业抛出了橄榄枝。

看着赵匡胤求贤若渴的态度,杨业最终还是被打动了,便归顺了赵匡胤成了宋朝的战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北汉小皇帝投靠了辽朝,这让杨继业难以接受。

得到了杨业后赵匡胤十分高兴,随即就对他委以重任,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赵匡胤的信任让杨业受宠若惊,他之前从没有感受到这种恩宠。

为了回报宋太祖赵匡胤的这份恩情,杨业跪倒在皇帝的面前,宣誓自己的效忠之心。

此后的时间里,不论是南征南唐还是北战契丹,亦或是在雁门关给予辽国沉重打击的战役中,杨业都表现出了十二分的英勇。

杨业为大宋出征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大宋立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如此勇猛的武将为自己效力赵匡胤很高兴,不仅亲自慰问杨业,更是封赏给他各种名誉和物质。

杨业之殇

雁门关大捷后忠勇可嘉的杨业名扬四海,当时天下人皆知道杨业的美名,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麻烦也开始找上了他。

一些嫉妒杨业的小人开始在皇帝面前上折子说他坏话,赵匡胤已经离开了人世,弟弟赵光义继位做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宋太宗。

对于弹劾杨业的折子赵光义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这些折子不过是诋毁之言,杨业在宋朝军中效力已久他的品德有目共睹。

杨业是个难得的将才,对于这样的将才应该全心全意的信任,赵光义不仅没有对杨业查办,反而还更加的器重他,并处理了那些诋毁的小人。

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报答君恩,杨业一直摩拳擦掌等待着下一次建功立业机会的到来,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下一场战役居然成了他人生的绝唱。

公元986年赵光义发起了对辽朝的战争,此次战争目的很明确,为了收回中原的重要屏障幽云十六州。

为了此次战争赵光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多路大军并进,一路由潘美率领,一路由曹彬带领,另一路的领兵将军自然是杨业。

原本赵光义预想的计划是,曹彬、潘美两路军队牵制辽军骑兵,杨业集中优势兵力与辽军决战。可是,曹彬和潘美两人却不堪一击,与辽军骑兵交战没多久便被一一击溃。

无奈之下,潘美、曹彬只能与杨业汇合一处,此时击败潘美、曹彬的辽军同样完成了汇合,骑兵对战步兵战况瞬间对杨业不利。

杨业身上的压力相当大,他明白局面已经是骑虎难下,如果此战打的不好伤亡必然十分惨重,甚至是全军覆。

无奈之下,杨业做出了一个相对妥当的安排,让曹彬带领部队先行撤离,潘美率领弓箭手在选定的伏击地点埋伏,只等自己将敌人引上钩便以强弩消灭辽军。

布置好了各自的作战任务,杨业带着自己的部队诱敌深入,并将他们引入埋伏地点陈家口。可是,当杨业来到陈家口的时候才发现,原先约定好的伏兵居然没有来。

面前是如狼似虎的辽军骑兵,退无可退的杨业很想痛骂潘美背信弃义,但眼下既然已经深陷绝境那就只能死战。

抱着这样的信念,杨业带领部下与辽军杀得天昏地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成为了辽军的俘虏,被俘之后杨业英勇不屈绝食而死。

杨业的死讯就传回了汴梁,得知消息的赵光义无比震惊,甚至在朝堂上大哭不止。

为了感念杨业的功绩,赵光义将他的儿子杨延昭封了官,杨延昭很争气继承了父亲的那份猛烈,在守卫边疆的事业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杨家的名声便传遍了天下。

从此之后,凡是出身杨家的子孙基本都参了军,元朝时期经过元曲的渲染也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这便是“杨家将”名号的由来。

人才凋零的杨家

受杨业的影响,杨家以忠勇猛烈为家训,世世代代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按理说,这样的家族在国有危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但是让人奇怪的是,杨家将在北宋灭亡前却并没有什么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

杨业死后,历代杨家将都会受到皇帝的庇佑,他们也为宋朝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可是,杨家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很现实的原问题,那便是人才凋零。

如此大的一个家族,不过几代人就已经没有了栋梁之才,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杨家的情况还真就如此。

如上述所言,整个杨氏一族能配得上“杨家将”的称号的其实只有三代人,杨家始祖杨业,其子杨延昭,之后就是杨业之孙杨文广。

杨业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中不屈而死,继承他遗志的儿子杨延昭与其最为相似,被提拔为河北地区的军事长官。

一直在河北地区保佑一方百姓,杨延昭最后也战死沙场,其子杨文广接过了杨家将的大旗。

他也是杨家衰弱前最后的辉煌,杨文广自幼资质出众、从小习武熟读兵书在少年时期闻名于北宋都城,就连当时的宰辅范仲淹见到他之后都啧啧称奇。

范仲淹还将杨文广带到西北历练,以助其成才,事实证明范仲淹的眼光不差。

在西北历练的时间,杨文广屡立战功,后来便一直守护着边境,防备着西夏和辽人的骚扰与进犯。

就这么着杨文广也像其先辈一样,在边关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公元1074年已经年过古稀的杨文广终于去世,至此杨家将的辉煌便宣告结束。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为什么鼎鼎大名的“杨家将”,在北宋有难的时候没有出来保家卫国了,并不是杨家不想为国家分忧,而是此时的杨家虽然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杨文广之后,杨家子孙们依旧遵守着家训以从军为荣,但后人凋敝人才匮乏(杨业的儿子几乎都死了,就活下来一个)。

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那般闪耀,扛起杨家将的大旗。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泯然众人矣”,即使能在军中成为军官,最多也就是下级军官而已......

简单来说,在宋朝灭亡之前,真正被人们所传颂的那个杨家就已经颓败了。这才是杨家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没有站出来保家卫国的真正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开国之初,定都南京...
原创 围... 荆州的主体区域如今即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当时的刘备与孙权...
原创 从... 李靖:大唐封战神,灵霄曰天王 若论唐代名将谁堪称第一,这个问题本身就颇有争议。像苏定方、郭子仪、...
原创 为... 如果一定要追究东汉末年分裂为三国的根源,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刘焉,认为他是“罪魁祸首”。但从历史的深层...
原创 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预言和占卜的看法往往充满怀疑。毕竟,预言学几乎和神学一样神秘,谁能真...
原创 张... 张飞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传奇色彩的角色,被誉为“万人敌”,他是众多超一流猛将中的佼佼者。作为三国时期...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 一个瘦马能卖1500两以上,是普通丫头的百倍,扬州瘦马是什么? 据说,在娱乐圈有这么个传闻,谓之神仙...
原创 为... 李世民和朱棣在历史的镜像里常被并列对照,他们的父亲分别是开国的君主李渊与朱元璋。两人都不是确立的正统...
天津旧书肆的“史书” 由曹式哲整理的雷梦辰先生文集《津门书肆记》(其中《津门书肆二记》是未完稿,整理者依资料卡片续补完整)...
原创 李... 在洺水之战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在唐朝朝廷中日益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太子李建成的压倒性优势。这...
原创 关... 在董卓乱政的时期,关东的诸侯曾两度联合起兵讨伐董卓。第一次起义的发起人并非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根...
原创 赤...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前后的谋略描写得跌宕起伏,不仅把这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刻画...
清帝退位诏书有什么历史作用? 宣统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代6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
原创 秦... 秦始皇病逝后,历史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就是李斯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胡亥,而不是自己的女...
原创 收... 《决胜千里之外》 张一湖 在广袤的新疆南路,除哈密以外,从辟展(即今鄯善)、吐鲁番开始,东至托克...
原创 刘... 赵云,三国时期名将之一,以其非凡的武艺和忠诚的品格闻名,与关羽、张飞并列为蜀汉的三大猛将之一。然而,...
明朝灭亡,老天也出了“一份力”... 00.引子 崇祯六年的冬天,冷得邪门。 华北大地早已不见半点绿意,连呼啸的北风都像是带着刀片,刮在...
原创 张...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有一个南下还是北上的决定在红军干部中产生巨大的漩涡,此时处于中央领导地位的...
这面旗前,一名小学生默默地站了... 强晓玲 “23岁、26岁、24岁、24岁……”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八九岁的儿子,一边用手翻动着...
【历史上的今天】8月29日 历... 8月29日 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大事件 214年8月29日 东汉末年著名谋士庞统中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