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灭亡时,为何杨家将没站出来救国?是被伤透了心还是另有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7-12 17:32:37
0

说起北宋,许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重文轻武”四个字。

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重文轻武的王朝,北宋的军事力量和其经济文化繁荣程度,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北宋的军力之弱超乎我们的想象,堂堂的中原王朝居然会被少数民族欺凌,到了后期甚至要每年奉送所谓的“岁币”,才能维持与他国的和平。

这种事情放在其他王朝想都不敢想,北宋时期的情势却是如此。不过北宋也不是没有名将,宋朝皇帝倚重的将门杨家名垂青史,至今被人佩服。

虽然杨家将至今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的故事却口口相传、人尽皆知。

说到杨家将可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作为北宋的将门,为什么杨家将在北宋陷入危难的时候,没有出来力挽狂澜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真实的“杨家将”

许多人对杨家将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不论是戏曲还是影视作品,都将杨家将的忠勇刻画的惟妙惟肖。

与此同时,文学作品还为我们刻画了杨门女将的故事,佘赛花太君、穆桂英等人口口相传。

然而文学艺术毕竟是文学艺术,它起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并没有这些人物。

亦或者说杨家将的核心就只有杨家三代人,创始人杨业、其子杨延昭以及其孙杨文广。

正是这三代人的努力,才让“杨家将”的名号得以流传千古。

杨业是杨家将的开创人,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极其悲壮。

杨业出身于并州太原的杨氏家族,在当时那个时代杨氏家族是北方少有的鼎盛之家,由于祖上为后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封侯爵赏并世袭罔替。

杨业的父辈因为祖上荫蔽获得了一个麟州刺史的官职,祖上依靠军功起家,所以杨家祖祖辈辈都养成了尚武之风,杨业也不例外。

他从小就喜爱练武,在父亲细心的教导下杨业武艺进步很快,年仅十岁就已经有了一身好武艺。最让父亲自傲的并不是儿子的武艺,而是杨业的性格。

他自幼导饱读诗书养成了忠义的性格,长大之后还被安排进了军中历练,分配到了后来的北汉君主刘崇建的麾下。

俗话说的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杨业在军中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刘崇建的注意。

看着眼前能干能打的年轻人非常满意,随即提拔了杨业的职位并将其收作义子,还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刘继业。

这个意图就相当明显了,刘崇建把杨业当成能继承自己事业的人。

有能力的人什么时候都会有好的归宿,北汉灭亡之后,早就听闻杨业名声的宋太祖赵匡胤力排众议,向不愿降的杨业抛出了橄榄枝。

看着赵匡胤求贤若渴的态度,杨业最终还是被打动了,便归顺了赵匡胤成了宋朝的战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北汉小皇帝投靠了辽朝,这让杨继业难以接受。

得到了杨业后赵匡胤十分高兴,随即就对他委以重任,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赵匡胤的信任让杨业受宠若惊,他之前从没有感受到这种恩宠。

为了回报宋太祖赵匡胤的这份恩情,杨业跪倒在皇帝的面前,宣誓自己的效忠之心。

此后的时间里,不论是南征南唐还是北战契丹,亦或是在雁门关给予辽国沉重打击的战役中,杨业都表现出了十二分的英勇。

杨业为大宋出征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大宋立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如此勇猛的武将为自己效力赵匡胤很高兴,不仅亲自慰问杨业,更是封赏给他各种名誉和物质。

杨业之殇

雁门关大捷后忠勇可嘉的杨业名扬四海,当时天下人皆知道杨业的美名,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麻烦也开始找上了他。

一些嫉妒杨业的小人开始在皇帝面前上折子说他坏话,赵匡胤已经离开了人世,弟弟赵光义继位做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宋太宗。

对于弹劾杨业的折子赵光义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这些折子不过是诋毁之言,杨业在宋朝军中效力已久他的品德有目共睹。

杨业是个难得的将才,对于这样的将才应该全心全意的信任,赵光义不仅没有对杨业查办,反而还更加的器重他,并处理了那些诋毁的小人。

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报答君恩,杨业一直摩拳擦掌等待着下一次建功立业机会的到来,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下一场战役居然成了他人生的绝唱。

公元986年赵光义发起了对辽朝的战争,此次战争目的很明确,为了收回中原的重要屏障幽云十六州。

为了此次战争赵光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多路大军并进,一路由潘美率领,一路由曹彬带领,另一路的领兵将军自然是杨业。

原本赵光义预想的计划是,曹彬、潘美两路军队牵制辽军骑兵,杨业集中优势兵力与辽军决战。可是,曹彬和潘美两人却不堪一击,与辽军骑兵交战没多久便被一一击溃。

无奈之下,潘美、曹彬只能与杨业汇合一处,此时击败潘美、曹彬的辽军同样完成了汇合,骑兵对战步兵战况瞬间对杨业不利。

杨业身上的压力相当大,他明白局面已经是骑虎难下,如果此战打的不好伤亡必然十分惨重,甚至是全军覆。

无奈之下,杨业做出了一个相对妥当的安排,让曹彬带领部队先行撤离,潘美率领弓箭手在选定的伏击地点埋伏,只等自己将敌人引上钩便以强弩消灭辽军。

布置好了各自的作战任务,杨业带着自己的部队诱敌深入,并将他们引入埋伏地点陈家口。可是,当杨业来到陈家口的时候才发现,原先约定好的伏兵居然没有来。

面前是如狼似虎的辽军骑兵,退无可退的杨业很想痛骂潘美背信弃义,但眼下既然已经深陷绝境那就只能死战。

抱着这样的信念,杨业带领部下与辽军杀得天昏地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成为了辽军的俘虏,被俘之后杨业英勇不屈绝食而死。

杨业的死讯就传回了汴梁,得知消息的赵光义无比震惊,甚至在朝堂上大哭不止。

为了感念杨业的功绩,赵光义将他的儿子杨延昭封了官,杨延昭很争气继承了父亲的那份猛烈,在守卫边疆的事业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杨家的名声便传遍了天下。

从此之后,凡是出身杨家的子孙基本都参了军,元朝时期经过元曲的渲染也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这便是“杨家将”名号的由来。

人才凋零的杨家

受杨业的影响,杨家以忠勇猛烈为家训,世世代代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按理说,这样的家族在国有危难的时候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但是让人奇怪的是,杨家将在北宋灭亡前却并没有什么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

杨业死后,历代杨家将都会受到皇帝的庇佑,他们也为宋朝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可是,杨家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很现实的原问题,那便是人才凋零。

如此大的一个家族,不过几代人就已经没有了栋梁之才,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杨家的情况还真就如此。

如上述所言,整个杨氏一族能配得上“杨家将”的称号的其实只有三代人,杨家始祖杨业,其子杨延昭,之后就是杨业之孙杨文广。

杨业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中不屈而死,继承他遗志的儿子杨延昭与其最为相似,被提拔为河北地区的军事长官。

一直在河北地区保佑一方百姓,杨延昭最后也战死沙场,其子杨文广接过了杨家将的大旗。

他也是杨家衰弱前最后的辉煌,杨文广自幼资质出众、从小习武熟读兵书在少年时期闻名于北宋都城,就连当时的宰辅范仲淹见到他之后都啧啧称奇。

范仲淹还将杨文广带到西北历练,以助其成才,事实证明范仲淹的眼光不差。

在西北历练的时间,杨文广屡立战功,后来便一直守护着边境,防备着西夏和辽人的骚扰与进犯。

就这么着杨文广也像其先辈一样,在边关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公元1074年已经年过古稀的杨文广终于去世,至此杨家将的辉煌便宣告结束。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为什么鼎鼎大名的“杨家将”,在北宋有难的时候没有出来保家卫国了,并不是杨家不想为国家分忧,而是此时的杨家虽然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杨文广之后,杨家子孙们依旧遵守着家训以从军为荣,但后人凋敝人才匮乏(杨业的儿子几乎都死了,就活下来一个)。

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那般闪耀,扛起杨家将的大旗。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泯然众人矣”,即使能在军中成为军官,最多也就是下级军官而已......

简单来说,在宋朝灭亡之前,真正被人们所传颂的那个杨家就已经颓败了。这才是杨家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没有站出来保家卫国的真正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历史上还真有明太宗这个庙号,不过并不是朱允炆。建文帝是个可怜人,自从他爹去世后四叔朱棣便看他不顺眼,...
陆姓得姓始祖为齐宣王之子 寻根溯源 1.出自妫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
朱标那么软弱,朱元璋为什么要把... 朱标比较仁慈,但并不软弱,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 在古代...
原创 1... 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历史上的这几次重大战争,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这几场战争...
原创 这... 一、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是辽东人,在崇祯初期为登州参将,率军援辽,至吴桥时却起兵叛明,占领了登州,自...
原创 中... 压寨夫人最早出自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意思是山寨头领的妻子。在我们的印象中压寨夫人都是被迫嫁给土匪的...
原创 胜... 胜者为王,败走为寇,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为什么没有被污名化?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原创 朱... 在古代社会,殉葬是一种广泛性的社会习俗,古人认为阴间与人间是相同的,一些有权势之人希望死后仍能享受在...
原创 黄... 江山和美人,是英雄的标配。 在中国的文人雅客的笔下,塑造出了许多掌握江山大权、怀抱美人娇妻的大英雄的...
潍坊有“象”:一声鸣叫穿越10... 鲁网8月12日讯(记者 王玉龙)酷暑时节,潍坊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数百平方米的“潍坊象”化石修复工...
原创 如... 明朝能否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有个事后诸葛亮的思维前提,即我们知道商业能够引起工业化,但事实工业革...
没骨花创始人︱北宋画家徐崇嗣作... #有哪些艺术作品曾经让你感到震撼# 徐崇嗣,北宋画坛之璀璨星辰,乃徐熙之后裔,承继家族艺术之血脉,...
原创 诸... 诸葛亮其实是一个预言家你们知道吗?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其实也道出了这世间王朝的命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原创 美... 1932年,年轻的中国空军和日寇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抗击日寇,可惜寡不敌众,再加上飞行员训练不足、...
原创 崇... 明朝是继少数民族统治后,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多年,也是少有的国泰明安的局面。...
原创 民... 说起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那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民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
原创 他... 韩信,开国元勋,汉初三杰和三将之一,而我们从他的这个位置也能够看出来,韩信确实是文武双全。而对于刘邦...
原创 古... 在影视作品中,大家常常会听见“斩立决”这几个字,这也意味着在这几个话音落下后将有罪犯人头落地。 看到...
原创 晚... 自晚清王朝于1912年宣布灭亡后,曾久居紫禁城里的皇帝溥仪、皇后婉容、瑾妃、敬懿太妃等人,亦是要一同...
原创 看... 今天要为大家讲的是宋朝开国初年宰相范质的故事。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今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