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4月8日,
周恩来
在前往印尼参加“万隆会议”的途中,于昆明小憩并接见了
张若名
及其丈夫
杨堃
(
kūn
)。
当时
周恩来
非常激动,他对
张若名
感慨道:“多年不见了。”然后又说:“我代表
小超
向
若名姐
问好。”
张若名
是
周恩来
学生时期的战友,他们同为天津五四运动的先驱,还一起在法国留过学。
那么,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严格的故事呢?
张若名
和
邓颖超
又是什么关系?
一、进步女青年
在中国现代史上,不乏有一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她们因为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升到了文化层面。
例如
宋庆龄
、
秋瑾
、
张若名
、
关露
、
丁玲
等。
在这份名单中,前两位闻名于政坛,后两位是知名作家,而夹在中间的一位却很少被人提及,似乎有些定位不明、形象模糊。
其实这个情况和她的人生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
张若名
,河北保定人,生于1902年。
她的爷爷是当地富豪,父亲
张绍文
曾任高官,如果单以家庭背景来看的话,张若名绝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娇娇女。
但事实上她的童年却过得并不算幸福。
因为在那个封建年代,
张绍文
始终抱有“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从
张若名
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们一双母女就相附“失宠”了。
而等到
张若名
开始读初小(大约6岁或者7岁),她的父亲又娶了一房姨太太,她和母亲的家庭地位则是应声下降,沦落到受冷漠以及歧视的地步。
对于这样的情况,
张若名
的母亲
张伯英
自然是心中极为不悦的。
但是在她的概念里,女人就要遵守“三从四德”,即便是丈夫对其施以冷、热暴力,也要形同奴仆一般逆来顺受。
而母亲和父亲之间地位的反差,也让年幼的
张若名
非常的不适,甚至反感。尤其是当母亲在夜里悲泣时,她的内心都深受刺激。
每到这个时候,
张若名
就狠狠地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生活,然后再削发为尼,绝不能受男人欺负!
不过,也并非所有男人都是封建思想。例如,
张若名
的二伯张褆仁。
张褆仁
不仅对
张若名
疼爱有加,在那个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他一直都身体力行地支持着小侄女的学业。
一直到后来他迁至天津,还专门和弟弟
张绍文
商量,要带侄女儿一起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所以,
张若名
才有机会在1915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并与第二年正式升入该校正科(本科)第十级(届)。
入学之后,
张若名
秉承着“学习自救”的态度,依然名列前茅。在全年级50名学生之中,她40多项的课程成绩均为前5名,被誉为
“五魁首”之一。
在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同时,
张若名
也有了更大的舞台,这让她的写作才华开始展露头角。开学没多长时间,学校的校友报就先后刊登了她三篇文章。
而除了成绩优异,才华横溢之外,
张若名
也平易近人,素爱与人交流。而在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之中,
张若名
与小她2岁的
邓颖超
最为投机。
因为两人的身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以至于当时两人才十几岁,竟然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学习上,她们格物致知、勤于思考、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还关心时事,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
由于邓颖超年龄略小,她对
张若名
总是亲切的称呼为“若名姐”。
作为当时思想最为进步的一批人,
张若名
与
邓颖超
积极地参与筹建学生组织,团结同学阅读进步书报,议论时局国事,探讨民主自由、男女平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虽胜而辱,她们便积极在校报上发声,呼吁“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彼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群热血青年心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挺身而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作为思想一向进步的爱国青年,
张若名
和
邓颖超
积极地投身于学生运动之中。
说起来,那可真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二、暗生情愫
时间回到一战结束后,当时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谈”,但是却没有享受到战胜国该有的待遇。
会议上西方列强沆瀣一气,要将我国山东作为“礼物”送给日本人,由于种种原因,北洋政府虽然据理力争,拒绝签字,但最终日本还是强行把山东霸占了。
这样的结果招致国人群情激愤,无数的爱国青年现身说法,指责北洋政府软弱无力。直到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当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自发集结,声讨北洋政府的黑暗、无能。
北洋政府为了平息事端,不惜出动军警以暴力镇压之,并逮捕了示威群众32人。
此举更是引发了国人的不满,认为北洋政府不敢对列强亮剑,只敢对人民拔枪。
而消息传到天津,无数爱国青年也是义愤填膺,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罢工、罢课,以实际行为向政府抗议、加压。
在这场的活动之中,
张若名
和
邓颖超
就像是两只风暴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
1919年5月25日,天津女师联合其他几所女校,共同成立了“女界爱国同志会”,并频繁地举行集会、街头演讲。意在宣传进步思想,唤醒国人的内心觉醒。
6月18日,“天津各界联合会”成立。
张若名
和
邓颖超
在担任“女界爱国同志会”重要工作的同时,又并肩携手,挑起了在“天津各界联合会”的重任。
而随着爱国运动的不断推进,
张若名
和
邓颖超
也结识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其中就包括当时南开大学
“学联”的主要负责人
周恩来
。
1919年9月16日,他们联手创办了一个20人的进步团体——“觉悟社”。
为了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觉悟社”由10男10女组成,觉悟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男女组合的政治社团,也是“五四运动”中天津的领导核心。
当时的
邓颖超
年仅15岁,是整个“觉悟社”之中年纪最小的,而被
周恩来
终生专用的称呼“小超”,就是从这时开始叫起的。
在“觉悟社”的日子里,
邓颖超
、
张若名
和
周恩来
等人一起分析时局形势、研究斗争策略、探讨革新良方、策划大型集会。
为了能唤醒国人觉醒,推动社会进步,他们平等、互助、互敬,携手奋斗。
1920年1月29日,为了能监督北洋政府在山东问题上保持立场,
张若名
与
周恩来
经过商议,决定再次发动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游行请愿。
当时,
周恩来
带领着上千学生,一路高呼爱国口号赴省长公署请愿。官方为了平息事端,许诺愿意接见学生代表,其余有幸众人介在署外等候即可。
但是当
张若名
、
周恩来
以及另外两个学生代表进入省长公署之后,非但没有见到省长,还被埋伏已久的军警以棍棒迎接。
随后省属大门打开,军警持武器涌出,当街殴打、驱赶在外等候的学生们。
官方不仅出尔反尔,还将
张若名
和
周恩来
等人关押到进警察厅营务处的囚室里。
周恩来
曾回忆说“我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他的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在将近半年的牢狱生活之中,
周恩来
不断地向狱友讲述马克思学说,他也将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真知深度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而在被关押期间,
周恩来
和
张若名
在共患难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了解了彼此。这让他们不由得惺惺相惜,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直到他们从囚室出来之后,二人的人生道路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分别,那是他们都以为,再也见不到对方了。
那么,这个短暂的分别是因为而起呢?他们又是如何相遇的?
三、赴法留学
由于
张若名
和
周恩来
等人在被关押时不断地反抗、斗争,再加上
邓颖超
等人在监狱外边鼎力营救,1920年7月17日,
周恩来
、
张若名
终于获释。
彼时,
张若名
已从天津女师毕业,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势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摆脱愚昧无知的命运。
而
周恩来
计划到法国留学,
邓颖超
要去北京教学,三个人就此作别,朝着各自的人生前进。
但是他们始终相信,只要彼此足够优秀,他们终将再见。
只是
张若名
和
周恩来
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再次相见回来得这么快。
说到这里,就要再次提到
张若名
的父亲,
张绍文
。
当时,再次回到家中的
张若名
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沉默的小女孩了,对于家中沿袭下来的旧风气是非常的抗拒。
再加上她因为小时候许下的誓言,以及在斗争之中长期坚持下来的“独身主义”,她因为“包办婚姻”这件事情和家里闹翻了。
最可悲的是,
张若名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母亲在这件事情上,也站在
张绍文
的一方,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张若名
对此深恶痛绝。
此时
张若名
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跑,这个时候她想到了曾经的一起奋斗过的战友——
周恩来。
于是,为了反抗,为了自由,
张若名
下定了决心要离家出走,于1920年11月7日和
周恩来
一起乘上了去法国的游轮。
当时,张若名的语言天赋极强,不仅
很快便可以与法国人正常交流
,甚至还达到了能撰写法语文章的标准。
除此之外她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担负起了为周恩来翻译马列书籍的工作。两人彼此促进,相互进步,革命感情愈发深厚。
1922年6月,张若名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两人相约一切为了革命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曲折的。
1924年,张若名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这一年张若名宣布退出少共,甚至再后来和周恩来分道扬镳了。
而关于这一系列的事情,时任中共旅法支部书记的任卓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时,任卓宣违背中国旅法支部秘密活动的原则,不顾法共的提醒,盲动的决定让张若名参加“列宁逝世纪念大会”,并上台发言。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张若名被法国警察跟踪、讯问,险些被驱逐出境。
除此之外,任卓宣作风极为唯我独尊,专横粗暴,在组织内做不到以理、以德服人,不仅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说法挂在嘴边,甚至还经常骂人。
还有一点就是张若名的出身是比较富贵的,当时任卓宣明里暗里的给她扣上“地主”“官僚”的头衔,这让她内心十分的委屈。
以上这一切都让张若名非常的不满,以至于她经过了一段时间激烈反复的思想斗争,竟然动摇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最终,张若名做出了退出党组织的决定。
事实上她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归根到底还是源自于他对自由的追求。
不管是童年的经历,还是母亲的遭遇,都让张若名从幼年时期就在潜意识里埋下了追求自由的种子。
关于这一点,从她曾因为拒绝“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就可见一瞥。
所以当因组织领导而产生的不满,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独立和尊严相冲突时,张若名必然会拒绝前者,选择后者。
即便是周恩来苦口婆心地反复相劝,都没能改变张若名的决定。
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张若名独自在里昂大学埋头读书,从此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再到后来,他们的人生就开始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张若名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异禀的学习能力,成了中国第一位法国女博士,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杨堃。
而周恩来则是成了新中国的总理,在世界外交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他和邓颖超的革命爱情故事,也是被后人所流传的一段佳话。
事实上,法国一别并不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四、最后两次相遇
1928年,周恩来从上海秘密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由于形势紧张,所以在回国内时他不得不绕道欧洲。
借此机会,周恩来到法国巴黎后去找了张若名。并告诉她,自己已经和邓颖超结婚,他代表邓颖超问若名姐好。
1955年4月8日,周恩来赴印尼参加亚非会议途经昆明。此时张若名已经随丈夫回国教书,就在云南。
周恩来再次利用这一机会,会见了张若名和她的丈夫杨堃,并一起共进午餐。
据当年随同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总理一见到张若名就非常感慨地说:“多年不见了。”然后又说:“我代表小超问若名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