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周恩来学生时期的女战友,赴法留学后分道扬镳,再见已是两种人生
迪丽瓦拉
2025-07-13 03:34:09
0

前言:

1955年4月8日,

周恩来

在前往印尼参加“万隆会议”的途中,于昆明小憩并接见了

张若名

及其丈夫

杨堃

kūn

)。

当时

周恩来

非常激动,他对

张若名

感慨道:“多年不见了。”然后又说:“我代表

小超

若名姐

问好。”

张若名

周恩来

学生时期的战友,他们同为天津五四运动的先驱,还一起在法国留过学。

那么,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严格的故事呢?

张若名

邓颖超

又是什么关系?

一、进步女青年

在中国现代史上,不乏有一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她们因为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升到了文化层面。

例如

宋庆龄

秋瑾

张若名

关露

丁玲

等。

在这份名单中,前两位闻名于政坛,后两位是知名作家,而夹在中间的一位却很少被人提及,似乎有些定位不明、形象模糊。

其实这个情况和她的人生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

张若名

,河北保定人,生于1902年。

她的爷爷是当地富豪,父亲

张绍文

曾任高官,如果单以家庭背景来看的话,张若名绝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娇娇女。

但事实上她的童年却过得并不算幸福。

因为在那个封建年代,

张绍文

始终抱有“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从

张若名

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们一双母女就相附“失宠”了。

而等到

张若名

开始读初小(大约6岁或者7岁),她的父亲又娶了一房姨太太,她和母亲的家庭地位则是应声下降,沦落到受冷漠以及歧视的地步。

对于这样的情况,

张若名

的母亲

张伯英

自然是心中极为不悦的。

但是在她的概念里,女人就要遵守“三从四德”,即便是丈夫对其施以冷、热暴力,也要形同奴仆一般逆来顺受。

而母亲和父亲之间地位的反差,也让年幼的

张若名

非常的不适,甚至反感。尤其是当母亲在夜里悲泣时,她的内心都深受刺激。

每到这个时候,

张若名

就狠狠地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生活,然后再削发为尼,绝不能受男人欺负!

不过,也并非所有男人都是封建思想。例如,

张若名

的二伯张褆仁。

张褆仁

不仅对

张若名

疼爱有加,在那个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他一直都身体力行地支持着小侄女的学业。

一直到后来他迁至天津,还专门和弟弟

张绍文

商量,要带侄女儿一起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所以,

张若名

才有机会在1915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并与第二年正式升入该校正科(本科)第十级(届)。

入学之后,

张若名

秉承着“学习自救”的态度,依然名列前茅。在全年级50名学生之中,她40多项的课程成绩均为前5名,被誉为

“五魁首”之一。

在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同时,

张若名

也有了更大的舞台,这让她的写作才华开始展露头角。开学没多长时间,学校的校友报就先后刊登了她三篇文章。

而除了成绩优异,才华横溢之外,

张若名

也平易近人,素爱与人交流。而在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之中,

张若名

与小她2岁的

邓颖超

最为投机。

因为两人的身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以至于当时两人才十几岁,竟然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学习上,她们格物致知、勤于思考、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还关心时事,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

由于邓颖超年龄略小,她对

张若名

总是亲切的称呼为“若名姐”。

作为当时思想最为进步的一批人,

张若名

邓颖超

积极地参与筹建学生组织,团结同学阅读进步书报,议论时局国事,探讨民主自由、男女平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虽胜而辱,她们便积极在校报上发声,呼吁“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彼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群热血青年心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挺身而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作为思想一向进步的爱国青年,

张若名

邓颖超

积极地投身于学生运动之中。

说起来,那可真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二、暗生情愫

时间回到一战结束后,当时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谈”,但是却没有享受到战胜国该有的待遇。

会议上西方列强沆瀣一气,要将我国山东作为“礼物”送给日本人,由于种种原因,北洋政府虽然据理力争,拒绝签字,但最终日本还是强行把山东霸占了。

这样的结果招致国人群情激愤,无数的爱国青年现身说法,指责北洋政府软弱无力。直到1919年5月4日,著名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当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自发集结,声讨北洋政府的黑暗、无能。

北洋政府为了平息事端,不惜出动军警以暴力镇压之,并逮捕了示威群众32人。

此举更是引发了国人的不满,认为北洋政府不敢对列强亮剑,只敢对人民拔枪。

而消息传到天津,无数爱国青年也是义愤填膺,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罢工、罢课,以实际行为向政府抗议、加压。

在这场的活动之中,

张若名

邓颖超

就像是两只风暴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

1919年5月25日,天津女师联合其他几所女校,共同成立了“女界爱国同志会”,并频繁地举行集会、街头演讲。意在宣传进步思想,唤醒国人的内心觉醒。

6月18日,“天津各界联合会”成立。

张若名

邓颖超

在担任“女界爱国同志会”重要工作的同时,又并肩携手,挑起了在“天津各界联合会”的重任。

而随着爱国运动的不断推进,

张若名

邓颖超

也结识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其中就包括当时南开大学

“学联”的主要负责人

周恩来

1919年9月16日,他们联手创办了一个20人的进步团体——“觉悟社”。

为了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觉悟社”由10男10女组成,觉悟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男女组合的政治社团,也是“五四运动”中天津的领导核心。

当时的

邓颖超

年仅15岁,是整个“觉悟社”之中年纪最小的,而被

周恩来

终生专用的称呼“小超”,就是从这时开始叫起的。

在“觉悟社”的日子里,

邓颖超

张若名

周恩来

等人一起分析时局形势、研究斗争策略、探讨革新良方、策划大型集会。

为了能唤醒国人觉醒,推动社会进步,他们平等、互助、互敬,携手奋斗。

1920年1月29日,为了能监督北洋政府在山东问题上保持立场,

张若名

周恩来

经过商议,决定再次发动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游行请愿。

当时,

周恩来

带领着上千学生,一路高呼爱国口号赴省长公署请愿。官方为了平息事端,许诺愿意接见学生代表,其余有幸众人介在署外等候即可。

但是当

张若名

周恩来

以及另外两个学生代表进入省长公署之后,非但没有见到省长,还被埋伏已久的军警以棍棒迎接。

随后省属大门打开,军警持武器涌出,当街殴打、驱赶在外等候的学生们。

官方不仅出尔反尔,还将

张若名

周恩来

等人关押到进警察厅营务处的囚室里。

周恩来

曾回忆说“我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他的这句话是有原因的。

在将近半年的牢狱生活之中,

周恩来

不断地向狱友讲述马克思学说,他也将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真知深度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而在被关押期间,

周恩来

张若名

在共患难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了解了彼此。这让他们不由得惺惺相惜,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直到他们从囚室出来之后,二人的人生道路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分别,那是他们都以为,再也见不到对方了。

那么,这个短暂的分别是因为而起呢?他们又是如何相遇的?

三、赴法留学

由于

张若名

周恩来

等人在被关押时不断地反抗、斗争,再加上

邓颖超

等人在监狱外边鼎力营救,1920年7月17日,

周恩来

张若名

终于获释。

彼时,

张若名

已从天津女师毕业,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势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摆脱愚昧无知的命运。

周恩来

计划到法国留学,

邓颖超

要去北京教学,三个人就此作别,朝着各自的人生前进。

但是他们始终相信,只要彼此足够优秀,他们终将再见。

只是

张若名

周恩来

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再次相见回来得这么快。

说到这里,就要再次提到

张若名

的父亲,

张绍文

当时,再次回到家中的

张若名

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沉默的小女孩了,对于家中沿袭下来的旧风气是非常的抗拒。

再加上她因为小时候许下的誓言,以及在斗争之中长期坚持下来的“独身主义”,她因为“包办婚姻”这件事情和家里闹翻了。

最可悲的是,

张若名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母亲在这件事情上,也站在

张绍文

的一方,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张若名

对此深恶痛绝。

此时

张若名

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跑,这个时候她想到了曾经的一起奋斗过的战友——

周恩来。

于是,为了反抗,为了自由,

张若名

下定了决心要离家出走,于1920年11月7日和

周恩来

一起乘上了去法国的游轮。

当时,张若名的语言天赋极强,不仅

很快便可以与法国人正常交流

,甚至还达到了能撰写法语文章的标准。

除此之外她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担负起了为周恩来翻译马列书籍的工作。两人彼此促进,相互进步,革命感情愈发深厚。

1922年6月,张若名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两人相约一切为了革命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曲折的。

1924年,张若名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这一年张若名宣布退出少共,甚至再后来和周恩来分道扬镳了。

而关于这一系列的事情,时任中共旅法支部书记的任卓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时,任卓宣违背中国旅法支部秘密活动的原则,不顾法共的提醒,盲动的决定让张若名参加“列宁逝世纪念大会”,并上台发言。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张若名被法国警察跟踪、讯问,险些被驱逐出境。

除此之外,任卓宣作风极为唯我独尊,专横粗暴,在组织内做不到以理、以德服人,不仅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说法挂在嘴边,甚至还经常骂人。

还有一点就是张若名的出身是比较富贵的,当时任卓宣明里暗里的给她扣上“地主”“官僚”的头衔,这让她内心十分的委屈。

以上这一切都让张若名非常的不满,以至于她经过了一段时间激烈反复的思想斗争,竟然动摇了革命到底的决心。

最终,张若名做出了退出党组织的决定。

事实上她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归根到底还是源自于他对自由的追求。

不管是童年的经历,还是母亲的遭遇,都让张若名从幼年时期就在潜意识里埋下了追求自由的种子。

关于这一点,从她曾因为拒绝“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就可见一瞥。

所以当因组织领导而产生的不满,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独立和尊严相冲突时,张若名必然会拒绝前者,选择后者。

即便是周恩来苦口婆心地反复相劝,都没能改变张若名的决定。

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张若名独自在里昂大学埋头读书,从此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再到后来,他们的人生就开始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张若名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异禀的学习能力,成了中国第一位法国女博士,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杨堃。

而周恩来则是成了新中国的总理,在世界外交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他和邓颖超的革命爱情故事,也是被后人所流传的一段佳话。

事实上,法国一别并不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四、最后两次相遇

1928年,周恩来从上海秘密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由于形势紧张,所以在回国内时他不得不绕道欧洲。

借此机会,周恩来到法国巴黎后去找了张若名。并告诉她,自己已经和邓颖超结婚,他代表邓颖超问若名姐好。

1955年4月8日,周恩来赴印尼参加亚非会议途经昆明。此时张若名已经随丈夫回国教书,就在云南。

周恩来再次利用这一机会,会见了张若名和她的丈夫杨堃,并一起共进午餐。

据当年随同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总理一见到张若名就非常感慨地说:“多年不见了。”然后又说:“我代表小超问若名姐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无数中国人课本中重要的一课,其中塑造的闰土形象也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当年那...
原创 战...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公元前314年,战国。 这一年,燕国的相邦子之发动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叛乱。 自己...
原创 为... 卢沟桥事变,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那天夜里发生了什么。可是很多细节,却不...
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北平文... 在1895到1949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层面的转型。知识分子群体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也经历...
原创 四... 海战英雄张逸民回忆录10 1949年,盛夏。385团从瑞昌出发,攻下德安后来到武宁地区。武宁一带蚊...
原创 湖... 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源地及核心区域,为何简称“鄂”,而不简称“楚”呢? 【湖北】 湖北省位于我...
原创 为... 导读: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明真相,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
原创 历... “取蜀将帅不利”,并非危言耸听,空穴来风。且看历史上平蜀将帅,东汉岑彭、来歙;三国庞统;刘宋朱龄石;...
原创 考...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古代实行人殉,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
原创 秦... 秦始皇陵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存在,不仅因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也因为陵墓里可能藏有许多...
原创 其... 说到中国古代皇帝的姓氏,大多数都会想到汉朝刘氏、唐朝李氏、宋朝赵氏、明朝朱氏、梁朝萧氏、陈朝陈氏、隋...
原创 在... 在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准军级中,哪一位将领最被重用,那无疑是向守志将军。他解放后从师长一路历任军长、炮兵...
原创 王... “唐宋八大家”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包括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中华文... 【深圳商报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8月21日宣布,将于2024年9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推出“中华... 中新社香港8月21日电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将于2024年...
原创 秦... 导语:对于每一个考古学家来说,古代帝王的陵墓远比那些历史资料更要具有真实性。然而在众多皇帝当中,也只...
原创 北... 1880年1月15日,旧历十二月初四。两江总督刘坤一奏,报告广东设法自己制造蚊子船,机器局道员温子绍...
原创 刘... 诸葛亮如果称帝,会改变历史的,但蜀汉一方仍然会率先灭亡。 刘备白帝托孤时,曾经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
原创 美... 走在北京的街头,如果你曾路过美国驻华大使馆,一定会注意到门口笔直站立的中国军人。他们身姿挺拔,眼神坚...
《孤舟》顾易中的最大情敌出现,... “世事无常,命运多舛” 这六位人物的下线,让整个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局面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