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支非常辉煌的海上队伍,三百年从无败绩,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更是无可撼动。
它就是——大明水师。
许多人对大明水师或许知之甚少,但一定听过郑和七下西洋。
其实,郑和舰队就是大明水师顶峰时期的的一支机动舰队。
大明水师守护着明朝治下约20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
从中葡的屯门之战、援朝抗日的梁露海战,再到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支队伍一次次在海战中大获全胜,令大明国威远扬。
也因此,这两三百年期间,外国列强对于东方天朝一直存着敬畏之心。
如此传奇一般的大明水师,是利用何种“国之利器”威慑海上侵略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大明水师,三百年海上传奇
这支作为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防队伍,起源于“巢湖水师”,是明太祖朱元璋元末起义时的主力部队之一。
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以弱胜强,通过火攻的方式,攻破了陈友谅的战船,为后来南征北伐,建立大明王朝打下来基石。
某种意义上来讲,明朝的政权,就是朱元璋在“巢湖水师”的基础上,从水上夺来的。
所以说朱元璋登基后对水师的建设十分重视。
在明朝国力最为鼎盛的明成祖朱棣时期,大明拥有3800艘船,包括巡船、战船、漕船、远洋宝船等等。
总规模相当于10个西班牙无敌舰队。其中威名传扬最广的当属郑和舰队。
20年间,这支舰队七下西洋,扬我大明国威。
这种航海行动虽然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和朝贡体系的发展,但其目的并非殖民和积累原始资本。
作为明朝廷的使团,郑和舰队以丰厚的天朝之礼,友好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
但这种以国力优势换来的和平局势,随着明中后期的式微发生了变化。
五百年前中西第一次武装冲突,是1521年的屯门之战,
也被称为明葡战争。
当时,西方处于大航海时代,葡萄牙的商队驻留在屯门岛(香港对面)。
这些洋人的商队仗着配备有火器,便要求登岸贸易,且态度强硬。
但明朝廷设立了严格的海禁制度,唯一合法的贸易途径只有朝贡,但葡萄牙并非官方的朝贡国。
因此,葡萄牙商队的贸易申请并未得到批准。
继而引发了大明与葡萄牙的首次交战。
此战退败葡萄牙,明军还是用的传统火攻战术,在武器装备上明军并不占优势。
幸而明军缴获了葡萄牙的弗朗机炮,
从开始自行仿造佛郎机。
自此,明朝海防火器师夷之长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一战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打到了嘉靖二年(1523年),以明军获胜告终。
到十六世纪中末期,日本倭寇盛行,侵扰中国海域,挑起了侵朝战争。
彼时,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朝野分裂,幕府职能瘫痪。
依附幕府生存的武士没了倚仗,沦为“浪人”,化身海盗,为祸我国沿海地区。
当时负责东南海防的是浙江巡抚朱纨。
嘉靖皇帝便下旨,命他承担防御倭寇的重任。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朱纨与福建巡海道副史柯乔大败与葡萄牙勾结的海盗团体。
除朱纨外,同时期的抗倭名将还有大名鼎鼎的戚继光。
除了内防海盗倭寇侵扰,保护附属国也是大明水师的职责之一。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了维护海域清平,明神宗派邓子龙率领大明水师走出国门,抗倭援朝,力胜露梁海战。
领军之时,邓子龙已经年逾七十。
他配合朝鲜将领李舜臣,在釜山海面痛击日军。
最终,中朝联军合力抗倭,日军损失惨重,最终被迫撤军。
经此一战,朝鲜半岛延续了两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一直到今天朝鲜国内还可以看到纪念邓子龙的庙宇。
17世纪,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依靠着船坚炮利,在海上横行霸道。
他们的东印度公司舰队趁机占领了台湾海峡间的澎湖列岛,并企图通过武力震慑明朝统治者,拿到与大明王朝的通商权利。
为重振国威,明朝于天启二年(1622年)发起了“澎湖之战”。
澎湖之战中,朝廷招安了当时的海上巨寇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与其合力抗击荷兰。
与荷兰的澎湖之战,大明水师久攻不下,明军“焚彼一舟,须用火船十只”,最终通过人数的优势取胜。
此战之后,明军根据
缴获的荷兰大炮,进一步优化武器,制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夷大炮”。
历时两年,荷兰败北,澎湖列岛完璧归赵。
南明永历年间(1661年),郑成功子承父业,率领400艘战船、2.5万士兵,击败荷兰殖民者,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直取台湾。
荷兰为其侵略行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灰头土脸地升白旗请求停战。
历时八个月,郑成功收复台湾。
可以看到数百年来,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大明水师毫不妥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这一场场胜利。
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
明朝神一般的不败史话,除了明王朝的军事、经济实力,还与其先进的火器关联极大。
正如明朝《军器图说》所载:“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
火药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火药长期用于炼丹药用。
直到10世纪,也就是宋朝时期,火药才开始被应用于军事,初级火器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北宋《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相当于当时的武器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应用于实战武器的火药。
这也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火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
屯门海战中外第一次海战之后,西方的武器装备开始被明朝廷引进。
前面提到的“佛郎机”便是其中之一。
但明朝水师并非简单搬用外国技术,而是在其基础之上加以改良,最终创造出更先进的火器种类。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将多年征战的心得和兵法、武器装备加以整理,并编撰了著名的兵书——《纪效新书》。
这本兵书就记录了多种火器,其中也包括“佛郎机”的制作图纸和使用说明。
佛朗机分为母铳与子铳。
子铳有四五个作为轮流装放的装置,可以轮番换装,多次发射。
母铳为铁质,有“巨腹”和厚管壁,可以安装子铳。
初期,佛郎机主要应用于战船,装在船舷两侧,还设有瞄准装置。
另外,炮耳还可以调整仰射角,并配有支架,以灵活旋转炮身。
通过对不断佛朗机技术的学习、推广和改进,大明水师发展制造了多种种类及型号的佛朗机。
这在后来的中西海战和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启年间,欧洲西洋火器流入中国。
因彼时,葡萄牙人、荷兰人为唤作“红夷”,所以
这种来自葡萄牙、荷兰的西洋火炮,就被称为“红衣大炮”、“红夷大炮”。
这种新引入的西洋火炮,威力远胜从前的佛郎机及其它旧式火炮,后来被广泛仿制。
清朝威名远扬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就是由明时期的红夷大炮演化而来。
“红夷炮”是一种前装滑膛舰炮,有多道箍加固主体,体型细长细长,前面有球珠,炮管两侧各有一只炮耳。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铳炮,这种大炮更加坚固耐用,而且发射威力更强。
此后,“红夷大炮”被广泛应用于水战中,在抵御荷兰殖民者、以及郑氏家族收复台湾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是航海火器集大成的巅峰。
除佛郎机、红夷大炮之外,还有虎蹲炮、鸟铳、三眼铳、一窝蜂等海战利器。
虎蹲炮是嘉靖年间,戚继光为了抗倭战争需要,在原有百子铳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虎蹲炮比佛郎机轻便,既克服了佛郎机笨重,不便于携带的缺点,也弥补了鸟铳威力小的不足。
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记载:“虎蹲炮比佛郎机而轻,比鸟铳一可当百。”
虎蹲炮因其独到之处,成了戚继光、俞大猷、谭伦等抗倭名将的心头大好。
此外,还有一种名叫三眼铳的武器,又名“品字铳”,就是把三个单管铳攒到一起,每个单铳管各有一个火药孔。
士兵使用时,将各铳火药轮流点燃火药孔,依次发射。
据史书记载,明抗击倭寇,以及露梁海战支援朝鲜中均配备有三眼铳。
神机非我欲,但愿海波平
即便拥有先进的武器,大明水师的海上霸主地位其实来得并不容易。
当时西方列强的技术设备发展之快,是远优于明军的。
数次海战中的胜利多是依靠火攻、围困、人海战术,最终也只不过是险胜。
即使有戚继光、郑和、郑成功等优秀将领,大明军队在西式火炮的猛烈攻击下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
回顾大明水师称霸海上的三百年,每一次海战都是为了抵御殖民扩张。
我们不主动攻击,却不得不拥有自保能力。
任何一个对手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世界局势并非四海升平。
近现代中华儿女被海外各方势力侵扰、丧权辱国的的时间也并不久远。
落后就要挨打,关键时刻,军事实力就是国家话语权,我们需要拿起更多更有力的“国之利器”,保护我们珍视的生活。
生长在和平年代,更应该居安思危,珍惜和平。
参考文献:
《明史》
《武备志》
《纪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