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农工商”,士排第一位,当官是件很光荣的事,意味着有钱有权有面子。这些现实的原因也导致了官员的质量参差不齐。
在朝廷,当贪官不容易,要把银子捂严,不然一不小心就被抓住了小辫子。但当清官也不容易,要装“有钱人”,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历史上确有其事。
敢言直谏,步步高升
孙嘉淦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深受朝廷器重。孙嘉淦出身贫寒,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刚入官场,他做的是一些小官,后面凭着敢言直谏步步高升。
雍正刚登基的时候,群臣都对他有所忌惮,不敢谏言,孙嘉淦虽只是个小官,却大胆提出“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这话听在雍正耳里可不舒服,不像建议,倒像斥责。
所以,雍正很生气,想要罢了孙嘉淦,而此时的大学士朱轼说这个人很有胆量,让人佩服。雍正一想确实如此,结果不仅没有处罚孙嘉淦,还升他为国子监司业。
康熙年间,孙嘉淦一直是个无名小卒,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可以说,他真正的政治生涯是从这里开始的。雍正在位十三年,一直很信任孙嘉淦,乾隆登基后同样重用孙嘉淦,封他为吏部侍郎。
孙嘉淦并非圆滑之人,多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磨灭他敢言直谏的性格,他向乾隆上疏“三习一弊”,让皇上警惕阿谀奉承的行为,不要养成喜欢顺从而讨厌违抗的习惯,这样会成为一个“喜小人而厌君子”的君王。乾隆看了以后非常欣赏孙嘉淦,又升他为刑部尚书。
所以说,敢言直谏是孙嘉淦为官之时最好的利器,带着他步步高升。这也得益于他遇到的皇帝都还比较圣明,不然以他这直来直去的性格,早成了官场的炮灰。
利国利民,政绩斐然
孙嘉淦不仅深受帝王信任,而且还很受百姓爱戴,因为他确实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会从百姓利益出发提出建议。
在任直隶总督的时候,京辅一带酿酒是违法行为,查的很严,但偷偷酿酒的人不在少数,了解实情后,孙嘉淦上疏提议修改酒禁。
曾经推行禁酒令是因为灾荒,不能浪费粮食,但如今是丰年,酿酒的东西都是一些废弃物,不利用的话就被丢了,不如酿成酒让百姓换成钱。
乾隆看了之后觉得有理,这样确实更有利于民生,所以修改了这道禁令。在此之前,很多官员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只是没有人敢上奏而已。
孙嘉淦的“直”不仅仅是敢言直谏,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不来官官相护那一套,面对不平不畏权贵,处理了很多的冤案,真正做到为民昭雪。
另外,孙嘉淦还兴修水利,治理了多处河道,在预防水患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实在是利国利民之事。
欲以砖头装门面
直来直去的孙嘉淦也不是一直那么幸运,皇帝也不是脾气好到每次都能耐心接受他的建议。
孙嘉淦曾向雍正引荐宋镐、方从仁,说他们可以委以重任,没过多久发现方从仁能力不足,于是又上疏说方从仁不堪重用。这种反复无常像过家家一样的行为惹恼了雍正,于是罚他到户部银库干杂活,原因是他不爱财,所以雍正比较放心。
虽然被贬,但孙嘉淦并没有怨言,也没有因之前的重臣身份而目中无人,相反,他做起事来勤勤恳恳,十分认真。管银两是个细致活,也是个油水活,但孙嘉淦内心清明,所有账目丝毫不差。也正应了雍正那句话:他不爱财。
雍正当初做的决定也是一时气恼,他对这个刚直的忠臣还是不舍的,再加上孙嘉淦的表现让雍正很满意,所以之后得以重回朝堂。
孙嘉淦的清廉令人敬佩,却也是个“甜蜜的负担”,所以才有了告老还乡时这件令人啼笑皆非而又万分感动的事。
乾隆登基的时候,孙嘉淦已经52岁了,他在朝廷又继续坚持了12年后,因为年迈体弱的原因告老还乡,获得了乾隆的批准。
哪个当官的不想衣锦还乡,让乡亲们看看自己多有出息?但是,孙嘉淦有这心没这力,他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政绩拿得出手,但家底拿不出手。
做了一辈子官,却比一些老百姓都还穷酸,孙嘉淦觉得面子上实在过不去,会被乡亲们笑话,而且还会给朝廷丢脸,但他也变不出金子来。
后来,孙嘉淦想了个办法,他让人准备了十几口金漆木箱,当然,并没有金子可以装,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孙嘉淦命人在里面装满了砖头,第二天带着这些沉甸甸的“家当”离开京城。
但孙嘉淦为官多年也得罪了不少人,一些有心之人早已盯上了他,看着他带着这么多大箱子回乡,认定里面都是金银珠宝,自认为抓住了他的把柄,以此大做文章。
有人在乾隆面前数落孙嘉淦,说他只是表面清廉,实际上趁着职务之便捞了不少油水。乾隆听后也是龙颜大怒,立马派人追赶孙嘉淦。
孙嘉淦行至半路,遇到了皇帝派来的官差,要检查他的箱子。结果箱子一打开,大家都傻眼了,没有想象中的金银财宝,反而是一些又重又廉价的砖头。
乾隆知道真相后自知错怪了孙嘉淦,他又惭愧又感动,不仅对孙嘉淦大加赞赏,还下了一道命令:全部换成真金白银。
就这样,孙嘉淦用十几箱砖头换了十几箱真金白金,“伪衣锦还乡”变成了“真衣锦还乡”,这也是一个清官应得的回报。
为官者,应为君解忧,以民为重,但官场的诸多阴谋权势往往令人不得不低头,无数诱惑当前,难免容易走偏。而孙嘉淦为官几十年却依然能够保持初心,这十分难得,不愧是“清朝第一直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