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季有许多冻死在外的贫苦百姓,在史书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古时已有御寒的地窖,但古代却少有挖地窖御寒。
为什么宁愿直接冻死,也不挖地窖以御寒呢?
都说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怎么在这个问题面前又显愚笨了呢?
但若深究其中原因,我们才会发现冻死者悲剧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挖地窖一事也不如想象般简单。
一、受冻而死非真正死因
古代的人们贫富差距悬殊,穷人与富人的生活条件天差地别如隔鸿沟。但被冻死的贫苦百姓中。
若究其死因,比冻死更为贴切的实则为冻饿死。
古时棉花产量低,贫苦人家没有充裕的资金购买棉衣保暖,他们没有保暖衣物只能够将干草缝在衣服内。
最为重要的是,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没有摄入产生热量的食物。
古时贫苦人家没有充足的食物,在冬季体内缺乏热量,受冻而死的背后实则是被冻饿死。
二、挖地窖的难度极高
挖地窖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并非寥寥几人在平地上随意挖个坑这样简单。
建地窖需要精心的规划,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对古代的穷人来说不是一项小工程。
挖地窖的工程量较大,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在工具并不先进的古代,仅凭双手和原始工具,对人们的体力是极大的考验。而古时的穷人又缺乏食物,困于温饱之苦。
没有充足的食物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支撑,本就体力微弱的穷苦百姓又该如何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呢?
建地窖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挖掘工具、地窖内部搭建材料等等,在解决温饱都成难题的年代,穷苦百姓已无力负担更多额外的支出。
并且,还要考虑地窖的防潮、防坍塌、加固等性能问题,除了需要耗费时间,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艺。
而古代教育匮乏,更是少有穷人接受教育,很少能够领悟工程建造之中的深刻道理。
若仅凭常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难保质量和安全性的地窖反而可能会成为穷苦人家的坟墓。
三、建地窖需考虑诸多因素
要建成满足居住要求的地窖,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地窖建于地下,
对土质的要求较为之高,需选择土质干燥的片区进行挖掘,若土质松软,则有坍塌危险。
而单是土质因素在南方地区已大大受限,北方土质较为干燥,而南方降水量多,土质较为松软。
并且冬季不同地区冻土层厚度不同,深入地下三四米后才有暖意。而古时人们开采地下水较少,
地下水位较高,地窖深处靠近地下水,湿度大,会有坍塌、山体滑坡等可能性。
冬季气温低,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可能会选择封闭洞口不让热量流失。但这样下来,密闭的空间中空气流通性减弱,
可能会导致缺氧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并且,古代强调土地归属权,哪怕是荒山野林也并非无主之地。
古代穷人往往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若想挖地窖通常需要征求其他地主的同意或租用他人土地,
这样一来又增加了地窖的建造成本。
古代的治安问题和公共秩序问题较为复杂,穷人无力争取自身权益。在寒冷的冬季,流离失所的人群太多,没有法律的保护。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穷苦人家耗费大量精力挖好的御寒地窖却被抢走的情况,还可能会因为土地归属权问题被送往官府
,又或者是财物被抢劫、焚烧的悲剧。
结语:
古代穷苦冻死者的悲剧很无奈,地窖虽好,但其中的诸多因素和成本制约使其无法成为古代穷人御寒的最优选择。
人们只能用另外的保暖方式熬过漫长的寒冬,究其根本穷困比冷空气更为刺骨,古代穷人的多数死亡都和贫穷有关。
站在今日的视角解读旧日的问题并非想象般简易,知晓过往人们的不易我们当更珍惜眼前的生活,对苦难者予以怜悯之心。
期望社会经济更为繁荣,期望古时的悲剧不再重现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