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静谧,或曾思索历史进程的推动力究竟源自何方?是伟大英雄的振臂高呼,亦或是普通百姓的共同心愿?还是那隐藏在历史长河中无法触及的某种必然?
晋朝的崛起似乎充满戏剧性。司马氏家族,以司马懿为首,用冷酷手段夺取政权。他们击败曹髦,在第一次政变中夺得皇位,然后废黜傀儡皇帝曹奂,开创了短暂而辉煌的西晋王朝。
一、高平陵之变埋下司马氏夺权的伏笔
公元249年,曹芳巡游东宫,22岁的司马懿认为时机成熟,指挥手下将士实施政变,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这一举动将司马氏推上了权力巅峰。
曹芳被迫追尊司马懿为太傅、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制约皇权的大权。司马氏家族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对政权的控制。从此,魏国的实际统治落到了司马懿和其兄司马师手中,曹芳成为名义上的傀儡,失去实权。
高平陵之变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司马懿的巧妙谋划。他秘密结交朝中重臣,通过先发制人的手段散布曹芳专权、祸国殃民的谣言。同时,他运用手中的兵权威慑潜在的反对势力。曹芳自身缺乏政治手腕,难以对抗权臣的谋算,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巧的是,同年蜀汉后主刘禅也“退位让国”,投降魏国,使司马懿更加强大,几乎与魏帝共享实权。他和兄长司马师联手掌控朝政,削弱曹芳的皇权,将曹魏变成司马氏家族的私产。
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没有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将权力传给弟弟司马昭,而是继续完全掌控朝政大权。直到临终才将权力移交给侄子司马攸,由当时年仅8岁的司马昭摄政。这为司马氏诸兄弟的权力争斗埋下了内讧和夺嫡的隐患。
二、司马昭篡位建立晋朝
公元265年,魏相国司马昭继位,先后废黜曹髦的两位继任者,迫使最后的傀儡皇帝曹奂让位。司马昭自封为帝,建立了西晋,正式开创了晋朝。年仅35岁的他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帝位。
然而司马昭的皇位并不牢固。首先,他并非司马懿、司马师兄弟最初规划的接班人,缺乏家族内部血缘的合法性。其次,通过残酷手段篡夺帝位,使他在民间和士大夫中的声望极为恶劣。此外,曹魏遗老遗少的势力仍在,对他们而言,司马昭是篡位贼子。
可见,尽管建立了新的朝代,但司马昭的地位仍然岌岌可危。他不得不依赖武力和权谋来镇压异己,缓解各方面的威胁。然而,这些手段治标不治本。要真正巩固政权,就必须根本获取民心和舆论的支持。司马昭明白这一点,却在一生中未能改变宿命。
三、司马炎登基面临内外压力
司马昭于公元265年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位。23岁的司马炎面临着与父亲相似的局势,必须设法稳固这个来之不易的帝位。
内部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司马昭的叔父司马孚及其子孙,二是司马炎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攸。两者都有可能成为皇位的竞争者。外部而言,曹魏遗老遗少的势力仍然隐藏在朝堂之中,随时可能反击。加上百姓对篡权的司马家族的深恶痛绝。
年轻的司马炎性格急躁,缺乏政治经验,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无所适从。他的左膀右臂贾充建议他首先拉拢皇室驸马,大封诸侯王,以安抚司马氏内部;其次,要重用官僚世家子弟,争取士族阶层的支持。司马炎照做以后,暂时缓解了危机。
然而,政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司马氏仍是通过兵变夺取的,百姓对此心怀不满。司马炎也明白,要真正巩固政权,必须慢慢修复人心,让天下百姓认同司马氏的合法性,这需要很长时间。
四、皇位传承引发内斗风波
在司马炎面临的第一个继承人选困境中,他的长子司马轨早夭,次子司马衷智力有限。为防止弟弟司马攸夺取权力,司马炎只得不得已地让司马衷成为太子。
然而,这一决定立即引起朝野的质疑和反对。司马衷的治国能力不被人看好,朝中重臣纷纷上书建议立第三子司马湛为太子。
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年轻的司马炎陷入两难境地。他明白司马衷的能力有限,但改立司马湛可能导致皇位传承混乱,进而让弟弟司马攸有机可乘。在贾充的劝说下,司马炎决定无视朝野反对,坚持让司马衷成为太子。
果然,司马攸的支持者对此极为不满,甚至秘密策划政变。为巩固太子之位,司马炎嫁女儿给司马衷,借此拉拢贾氏,对抗弟弟的势力。同时,他加强对一切反对势力的打压,特别是对弟弟的警惕。然而,这些短期手段难以解决问题。皇位传承的混乱已成定局,为晋朝带来了潜在的祸端。
五、外戚权势崛起埋下晋朝衰落根因
公元276年,洛阳爆发大规模瘟疫,司马炎也感染,一度危及生命。此时,朝野舆论几乎全力支持司马攸继位。然而,在这个良机面前,年轻的司马攸却未能抓住机会,最终只能感到无奈。
为解决危机,司马炎立了皇后杨氏,并任命杨氏的父亲杨骏为左辅都督、车骑大将军,外戚势力由此崛起。
然而,这也为日后八王之乱埋下了远因。东汉末年外戚专权的灾难历历在目,司马炎却为了保持太子之位不惜重蹈覆辙。杨氏一族开始利用皇室权势谋取私利,成为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
其中,杨骏之子杨军表现出最大的野心。他先后担任豫章郡太守、骠骑将军,参与朝政,联络权贵,暗中谋划壮大自己的势力。甚至有传言称,杨骏希望效仿东汉的窦武、宋常,让女儿成为皇太后,自己掌握朝政。
最终,这也成为推动西晋灭亡的重要力量之一。杨氏一族的贪婪引起了世人的愤怒,为后来的氐族陈鹿、苻健等起义埋下了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面临诸多困境:弟弟司马攸和外戚贾充的威胁,儿子司马衷的能力质疑,曹魏遗老势力的隐忧等。这些隐患不断加剧,晋朝的衰亡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命运。
司马炎作为开国君主,却未能解决传位问题,这是他最大的失误。他本可以选择第三子司马柬为太子,避免未来的混乱。甚至在瘟疫爆发时,他也有机会将皇位传给弟弟司马攸,使之落入更有能力之人手中。然而,私情使他无视了这些可能,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有人或许会问,历史的进程是否可预见或掌控?司马氏以权谋得志,却最终逃不过灭亡的命运。这或许预示着历史的必然性或道德审判。我们作为普通人,岂能妄自菲薄,触犯天条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