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今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相当于古代科举的哪一级?
迪丽瓦拉
2025-07-20 00:02:29
0

在今天,中国的文理科最高学府是

清华、北大。按照报道上的说法,它们每一年平均的录取比例约在0.07%,真正的万里挑一。

有人十分好奇,这些万里挑一的学生,放在古代的科考制度下,大概是什么级别呢?

其实,在隋朝科举初创的时候,他们不一定能考上秀才。但是,在宋、明、清三朝,可能相当于一名举人。

一、古代科举的“三级制”

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科考分级一直不太固定。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考秀才和进士。

宋明之后,国家科举逐渐固定采取“三级制”,但事实上是四个级别。

首先是“童生”。一般人进公学(国子监)或府学,国家承认的私学里学习时,时候

不论年龄、资历,没考中“秀才”的基本都叫“童生”。学完了参加地方上的考试,

取得“秀才”身份,然后才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第一级,乡试,又叫省试。三年一考,考中的人就叫“举人”,意思是得到了“举进士”的资格。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唐伯虎就当过解元。

第二级,会试,又叫春闱。三年一考,考中的人叫“贡生”。宋明以来,只要会试中选的人,殿试基本都会全部录取,成为进士。所以,

考中贡生就等于是进士了。

第三级,殿试,考录“三甲”。殿试只考一场,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一甲取3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人数不等。

这“三甲”中人(包括状元),全部统称为“进士”。不过区别在于,

一甲叫作“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明朝的状元只有一个,就是一甲头名,在宋朝却不一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的时候,考上“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而“秀才”是分三个级别的,第一级的叫廪膳生,第二级叫增广生,第三级叫附学生。廪膳生俗称“廪生”,国家会按月发给米粮。而增广生、附学生,是候补的“廪生”,将来也有机会得到米粮。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在明代的时候,只有考中第一个级别“廪生”的人才能称“秀才”。因此

有一些二级、三级的秀才,在外人看来只是考中了“童生”。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考中了“童生”,屡试秀才不第,怒而造反。假如,当初他能够考上秀才中的一等,就算中不了举,当不了官,最起码暂时能有一个铁饭碗,也许就不必造反了。无奈在古代的时候,秀才也是非常难考中的。毕竟,三年才有一次考试的机会,而考试主要考的是经、史和文论。

虽然在科举中,国家规定要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又叫人用朱笔誊抄试卷,杜绝作弊的现象,但是

判断文章优劣,仍然只凭主考官的主观好恶。因此号称明朝第一奇才的徐文才,终身都没有考中举人。而散文大家归有光,一生八次科考失利,六十岁才中了进士,已经是非常优秀了。

二、现代考试与古代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启于隋朝。隋朝最初开科取秀才,

根据《隋书》中记载:开皇七年(公元587)正月:制诸州岁贡3人。也就是说,当年全国一共录取“秀才”3人。

“秀才”在隋朝被称为“秀异之贡”,考核十分严格。

不但要求精通经史,更要懂得治国方略。这一点对现代学生而言,是相当困难的。隋朝自从确立科考制度后,每年都开科取仕,

终其一朝,共录取了10名秀才。

唐朝扩大了录取比例,但秀才、进士的人数依然少得可怜。到了宋朝的时候,白衣秀士们才能大规模地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权力的中枢。

明朝的科考,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各主要省份录取人数。洪武初年规定,直隶省一次录取100人,中原地区和湖广、山东、浙江录取40人,广东、广西25人。十余年后,规定有所松动。录取比例也有一定的提升,

但云南、贵州等地只有10至13人。

明永乐十七年,会试录取比例大约是30:1,而殿试的通过率其实是百分之百。所以,

明清时期最难的考试,事实上是“童生试”和“乡试”。“童生”本身不用考,“童生试”是指的“考秀才”。

特别是秀才第一级别的廪膳生,中了这个级别,就等于吃皇粮,国家拿钱请你读书,还有见官不拜的特权。没有考中第一个级别的秀才,考中第二、第三等,吃不了皇粮,依然可以参加“乡试”,中举人。

“乡试”除了直隶,每一个省只有十至四十个名额。那么,乡试的参考人数是多少呢?在明朝嘉万年间,普通省份大概有二万至四万人左右,录取的比例在万分之一、二之间。所以,当年洪秀全考不上秀才(可能是没考上“廪生”),大明第一才子考不上举人,一点都不奇怪。

古代科举限制比较多。在宋朝的时候,普通学生和教官、官吏的家属、同学、同乡、关系密切人,以及低级别的在职官员是要分开考的。普通学生参加的叫会试,教员、官员的家属参加“别试”,而低级官员参加“锁厅试”,严格杜绝徇私舞弊。

明朝还特别规定,考生必须在考卷的开头写下祖孙三代的姓名籍贯。妓女和商人的儿子、被朝廷罢官的人、父母丧期中的人没有资格参考。

结语

古代科举考试最难的其实是低级的“秀才试”和“举人试”。前者的第一等,是可以吃皇粮的,但是国家也有定额,一个州县也不过十几二十号人。

在中国古代,科举是寒门唯一上升的渠道

。明代中期,乡试一次参加的人数最多能达到4500人(《明史·选举制》),录取比例只在万分之一二之间。而“童生(秀才)试”作为最低级别的考试,人数只会更多。

所以,仅仅考虑到“通过率”的话,考中清华、北大,的确只等于古人考中“举人”。也就是范进那个水平。不过,那也是相当困难了。

不过,古代科考的内容和现代考清华、北大完全不一样。比较而言,现代的考试制度更加完善,课程设置也远比科举考查来得科学、合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她... 良妃,她是清朝历史上首个出身内管领(包衣组织,管理皇室、王公的世仆)而得封妃位的后妃。 当然,皇室奴...
原创 《... 我对于嬴政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并且他在一统天下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浇筑...
原创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经历了四百多位皇帝,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每一次的起义,大...
原创 库... 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逼迫清政府割让该岛。1905...
原创 一... 1949年11月,第二野战军顺势发起进军川黔的作战。国民党大军一路之上兵败如山倒,事实上随着渡江战役...
原创 他... 文/花开无田 公元前233年,秦国牢狱里,韩非拿起面前的一杯鸩酒一饮而尽,至此这个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原创 日...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天皇曾经发过一个毒誓,...
朱元璋的下葬过程究竟有多恐怖?... 提起朱元璋,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开创明朝、推翻元朝暴政的传奇一生。然而,关于朱元璋的下葬过程,却...
原创 大... 锦衣卫,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难以磨灭的国家机器,曾经一度成为大明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锦衣卫曾经凶名赫赫,...
原创 唐... 我们都知道,“驸马”是皇帝的女婿,有权有地位。能成为皇帝的女婿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很多男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原创 宋... 宋代殿阁制度虽然是沿袭前朝制度,但是在对其的发展在宋代才到达巅峰,职能上,对文学高选之士等文臣授予相...
原创 张... 刘备的儿子阿斗能够顺利继承大业,可以说完全得益于赵云,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四次逃亡,均将自己的妻儿...
原创 亮... 导语:亮剑:万人的独立团,攻打801个鬼子的平安县,阵亡多少士兵? 《亮剑》能让这么多人记住,肯定是...
原创 燕... 燕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在东周的存在感并不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燕国位于战国最...
原创 她... 元朝末年,统治者残暴腐朽,整个社会都无比黑暗,老百姓民不聊生,为了能活下去他们背井离乡乞讨,只能吃树...
原创 许... 陈海松:从勤务兵到红军政委的传奇之路 在红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有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但其中有一位...
原创 她...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存在这种观念的女孩子:自己再多的努力也不如嫁入豪门。似乎这就是一条捷径,不论感情如...
原创 圆... 清朝末年,朝廷昏庸腐朽,国家羸弱,西方列强便趁机侵略我们国家,先是英法联军后来是八国联军,先后攻陷北...
原创 “... 一张清朝末年的照片,揭开上古神兽神秘面纱,麒麟到底是什么生物?世界上是否真实存在,神兽麒麟在我们国家...
原创 中... 在河南省,有这样一座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占地达160000平方米,有38个乔家大院那么大,被称之为...